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2014/6/20 10:38:26 点击数: 【字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当晚,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革命党人占领武汉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清廷的惊恐。由于南方新军大都倒向革命,清廷把镇压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北洋军身上,急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进行镇压,但荫昌根本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北洋军队都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根本不听从他的指挥。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奕劻(kuāng)认为:此种非常局面,自己绝对不能承当。袁世凯有气魄,北洋军队都是他一手编练,若令其赴鄂剿办,必操胜算,否则畏葸(xǐ)迁延,不堪设想,且东交民巷亦盛传非袁不能收拾。面对这种状况,人们认为除袁世凯复出别无他法。

    此时的袁世凯在做什么呢?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他因在和满洲贵族权力斗争中失败,正“隐居”在河南彰德城北门外的洹(huán)上村。

    袁世凯打着实施新政的旗号,以北洋控制朝廷,对满洲贵族统治集团的统治造成很大威胁。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权高震主,被清政府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削去了兵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逝,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她已宣布由醇亲王为摄政王,监国,主持朝政。

    载沣对袁世凯出卖光绪帝是痛恨的,更重要的还是怕自己大权旁落,因而决定要惩治袁世凯。但是当征求军机大臣的意见时,奕劻首先表示反对,说:“杀了袁世凯并不难,不过北洋军要造反谁来负责?”张之洞也不同意杀袁,认为:“现在时局动荡,皇帝年幼,不能轻易杀戮大臣而动摇国本。可否考虑将其逐出京城?”军机大臣多数赞同奕劻和张之洞的建议。载沣最后也接受了张的意见,让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kē)”。

    在洹上村的养寿园里,袁世凯每天逍遥自在。或与兄长扶杖漫步、下棋聊天,或弄舟湖中,或与文人骚客饮酒作诗,或与妻妾儿女共享天伦。他还把在洹上村唱和的诗句编为《圭塘唱和诗集》,圭塘是洹水上的桥名。其中有一首《登楼》诗,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抱负和在洹上“隐居”的实质: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袁世凯这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被奉步军统领衙门之命前来护卫实则监视的袁得亮看在眼里。但此人生性愚蠢,又不通文墨,而且贪财好利。袁世凯对他周密照顾,大量奉送金银财物,还与他拉宗族关系。最后袁得亮不仅把每月向步军统领的报告交给袁世凯的幕僚捉笔,还把肃亲王派密探到河南的消息也如实相告。

    为了表明自己准备老死林泉,袁世凯还特地从天津请了一家照相馆来洹上村为自己摄影,并将照片送上海《东方杂志》登载。照片中袁世凯披蓑垂纶而坐,其兄袁世廉则持篙立船尾,名曰“蓑笠垂钓图”。

    袁世凯表面上要给人们遗忘世事的印象,实则是在韬光养晦,静待时机。他在养寿园中设有一个电报房,时常与在京城和全国各地的心腹通消息。从北京到地方,“政无大小毕报”,“唯世凯意旨是瞻”。据他女儿回忆,他那时每天要收到从各方面发来的信件和电报。为了处理这些信电,他每天上午要用一两个小时来办理“公务”。虽然身居乡村,却经常有一些朝野要人来看望他,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同时,他还紧紧地控制着北洋军。袁世凯向各方面都伸出了触角,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武昌起义给了他这个机会。

    1911年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北洋军去镇压革命。但袁世凯对此并不满意,借口“足疾未愈”,故意拖延。此后,革命形势发展得更快,而湖北前线的清军却一直停滞不前。清廷慌了手脚,27日,将荫昌调回,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及长江水师。这下,袁世凯的“足疾”全好了,30日赴湖北誓师。11月1日,他所指挥的冯国璋部攻入汉口。同一天,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为什么袁世凯当时能居于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时国内最精锐的军队北洋六镇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各镇军官都是袁世凯提拔起来的旧部,他们一向“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尽管袁世凯被罢黜回籍,但是他的影响力一点也没有降低。

    第二,袁世凯多年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来又调任外务部尚书,长期掌握清朝的外交事务,和西方列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对外态度和精明干练也深受西方列强的器重,称他为“强有力”的人物。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了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列强各国急需物色一个既能扑灭革命又能替代清政府的人物,认为最适合的人选就是袁世凯,使馆区便发出了一片“非袁不能收拾”的呼声,并通过各种渠道向清廷施加影响。英、美、俄公使还直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催促起用袁世凯。

    第三,袁世凯同立宪派也有很多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推行的新政。他同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关系尤为密切。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凯到达北京。两天后,英国政府致电驻北京公使朱尔典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此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逐步窃取全国政权。他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不让清廷立刻垮台,一方面又防止革命势力立刻取得全胜。他用革命来恐吓清廷:如果不让位给我,那么我袁某也无法收拾这局面;又用清廷来恐吓革命派:如果革命派不向我袁世凯妥协,那么我就要支持清朝和你打到底。

    之前,袁世凯主要是借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给清朝施加压力。在他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就进一步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11月27日,北洋军队攻陷汉阳,武昌危急。他暗令北洋军停止进攻。他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谋后,请汉口英领事出面,提议南北双方停战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立即响应,签署了停战协议。12月18日,双方在上海开始正式谈判。

    在谈判期间,英、美、日、俄、德、法六国驻沪总领事即向议和代表提出照会,要他们“有必要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逼迫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同时,还从经济上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来源。

    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袁世凯极为恼怒,决定采取武力威胁。他指使北洋将领群起发出反对共和政体、誓死抵抗的通电。段祺瑞在汉口发出通电,要求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并声称如采用共和政体,当战斗到底。冯国璋等人在北京大叫要以武力解决政体问题。他们还叫嚣要与民军开战。武昌、汉阳的北洋军违背停战协定,炮轰武昌。

    在各种力量的压迫下,革命党人被迫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当革命党人答应袁世凯的条件后,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50人联名奏请清廷立定共和政体,接着又发表通电声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言外之意,如果再不退位的话,北洋军就要攻打北京了。这样,清皇室内部就没有人敢坚持反对退位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第二天,袁世凯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5日,临时参议院一致通过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约束袁世凯以确保革命成果,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孙中山还派专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表面上盛情欢迎专使,暗中却指使其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兵变。孙中山被迫再次退让,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清帝退位诏书发表时,袁世凯擅自添加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意在表示他的政权是受自清政府,而与南京临时政府毫无关系。孙中山对此非常愤慨,袁世凯却表示这篇诏书为退位之文,等于遗言,“无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孙中山对此也无可奈何。

    袁世凯对象征是清王朝臣民的辫子,也并不是随着清王朝的退位就立即剪去。1912年2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资深驻华记者莫里循在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信中说,他刚与袁世凯的亲信蔡某见面,蔡某谈到下午见到袁世凯的情形。蔡说:“袁世凯讨厌至极,他连辫子都不肯剪掉。”两天以后,蔡某又告诉莫里循说袁世凯把辫子剪了,还说在剪辫子的时候袁世凯哈哈大笑不停,谈话中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

    “袁宫保剪辫子”还成为当时北京城上层的轰动新闻。袁世凯为什么选在2月16日剪辫子呢?原来,2月14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并举荐袁世凯以代之。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孙中山亲自致电袁世凯:“民国大定,选举得人。”这样,在尘埃落定之后的第二天,即2月16日,这位袁宫保才剪掉了辫子。

    在袁世凯复辟时,京城一位名叫崔启勋的警官这样评价袁世凯:

    匹夫创共和,孙中山不愧中华先觉;

    总统做皇帝,袁项城真乃民国罪人。

    虽然崔启勋被袁世凯处决了,但这副对联却真实地勾画了袁世凯这位“共和英雄”的本来面目。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

    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了,于是引为同调,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浮上总统的宝位去。到二次革命时,表面上好像他又是一个筋斗,从“国民公仆”变成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实不然,他不过又显了本相。

    于是杀,杀,杀。北京城里,连饭店客栈中,都满布了侦探;还有“军政执法处”,只见受了嫌疑而被捕的青年送进去,却从不见他们活着出来……

    不久就证明了袁世凯杀人的没有杀错,他要做皇帝了。

(原标题:袁世凯与辛亥革命)作者:余沐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人民网(2005-11-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