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五花寺塔:写满沧桑“洛阳斜塔”

2014/5/21 14:46:02 点击数: 【字体:


    究竟是唐塔还是宋塔

    三乡乡位于宜阳县城西40公里处,原名三箱,后因3个小村合为一村而得名。

    来到三乡乡,看到五花寺塔,正是日落西山之时。塔西北不远处的汉山和山顶上的汉光武帝庙,在夕阳下形成的剪影,恰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五花寺塔就成了风景画中的风景。

    五花寺塔北面紧邻连昌河,那是洛河的一条支流,盛唐时期,它连接着东京和西京(洛阳至长安)的要道南崤道。出洛阳沿洛河北岸到达三乡后,折向西北,沿连昌河上行过雁翎关即抵达陕州。三乡驿遗址和连昌宫遗址,就是这条繁忙古道的历史见证。五花寺塔南边不远处,就是曾有“灵龟负书”的洛河。流逝的岁月,犹如滔滔东去的洛河水,无情地冲刷着一切,改变着一切……

    越走近五花寺塔,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这座高约30米的“九级宝塔”,如今已向东北方向倾斜,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疲倦得随时都会倒下!

    这座砖石结构、八角密檐式的古塔,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每层斜角处向外伸出一根木头,原来挂有铃铛,可惜木头已经朽了,铃铛早已不在,“风吹铃铛响”只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塔的第一层、第三层、第四层、第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第二层为真门。门两侧装饰着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

    据三乡东村51岁的村民李友民介绍,当初的五花寺规模比较大,寺院山门和少林寺的山门造型一样。后来,在扒庙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设运动中,五花寺被拆毁了,现在五花寺其他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五花寺塔的建造年代,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宜阳县志》这样记载: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旧志记载为“唐塔”,但经有关人员鉴定为宋代遗存。

    三乡乡文化站站长刘福亚说,县志中所说的“有关人员”,是我省的一位著名专家,数年前他来此考察后,根据此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特点,推断五花寺塔为宋塔。可是,66岁的冯振伟认为,五花寺塔应是唐塔。冯振伟在五花寺塔附近居住,原是一名国家干部,退休后专心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他说,他查阅了大量古塔资料,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名为《古塔》的书。该书收录了国内97座古塔的资料,遗憾的是没有五花寺塔。该书介绍说,唐代以前的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唐代以后就没有这种结构的塔了,所以冯振伟认定:砖木混合结构的五花寺塔是唐塔。

    五花寺塔究竟是唐塔还是宋塔?刘福亚也很想搞清楚。听说塔上有一块石碑,可能记载着建塔年代,刘福亚就从底层的塔门进入塔内,但到第二层后就没有台阶了。他将3个梯子绑在一起,这才上到第三层,看到了那块石碑。遗憾的是,石碑早已碎裂,碎块上的字迹因风化难以辨认。刘福亚失望地对记者说,也许只有发掘地宫,才能确定建塔年代。

    兰昌宫里的人鬼情

   
不管五花寺塔建于何时,只要你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不管是游览帝王行宫连昌宫还是探寻交通要道上的三乡驿,不管是拜读“诗鬼”李贺的呕心沥血之作还是聆听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都会看到烈烈唐风在此吹过的历史痕迹。

    三乡乡是唐朝诗人李贺的故乡,天不永年的“诗鬼”,在这里写下了不少呕心沥血之作,其中就有描写连昌宫的诗篇。当然,描述连昌宫最为淋漓尽致的,还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连昌宫词》。这部长篇叙事诗,形象地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巡幸连昌宫的盛况。

    连昌宫又名兰昌宫、玉阳宫,是唐代皇家最大的行宫之一,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都曾到此游玩。据宜阳县旅游开发顾问乔文博介绍,从隋朝大业年间初创,到唐代肃宗年间废置,连昌宫见证了约150年的历史变迁,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张云容兰昌逢春的故事,就是在这里演绎出的人鬼爱情传奇。

    张云容何许人也?她原是杨贵妃的一个侍儿。杨贵妃死了,侍儿张云容也跟着同赴黄泉。不过,张云容死前服了一粒绛雪丹。这粒仙丹是一个名叫申天师的人送给她的,申天师同时还叮嘱她:死后要做一个大棺材,埋葬在洞穴相通的墓中。百年后,只要活人与她“亲热”,张云容不仅能获得新生,还能成为地仙。她死后,家人按申天师的吩咐把她埋葬在兰昌宫。

    百年之后,有个名叫薛昭的金陵人,因做县尉时意气用事,私放了一名囚犯,结果自己被流放他乡。流放途中路过三乡时,薛昭趁着夜色逃跑了,在兰昌宫一座破旧的大殿附近躲起来。此等荒凉之地,是上演人鬼故事的好舞台,于是就有3个漂亮女子翩翩而来。“落难公子”薛昭眼前一亮,皎皎明月下,簇簇野花香,相会当然别有一番情趣。倾诉衷肠之后,薛昭才知道缘分到了。3个女子都是杨贵妃的侍儿,一个是与他有缘分的张云容,另两个是萧凤台和刘兰翘。她们都葬在兰昌宫,等他已经等了百年!

    “英雄救美”结下美好姻缘后,萧凤台和刘兰翘当即为新人举办了婚礼。虽然没有乐队助兴,但凤台和兰翘载歌载舞,把婚礼推向了高潮。恩爱数日后,张云容对薛昭说:“我的身体已经复苏了,请开棺吧!”就这样,薛昭带着复活的张云容,一起回到金陵老家,过好日子去了。

    人与鬼的爱情故事太神奇了!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翻一翻《全唐诗》,其中收录的4首《与薛昭合婚诗》,吟唱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乡驿的动人诗篇

   
如果说发生在兰昌宫中的故事神奇得有点离谱的话,《霓裳羽衣曲》却是实实在在的一首音乐杰作。其作者是唐玄宗李隆基,而谱写这首名曲的地点,就在三乡驿。

    三乡驿是东京和西京交通要道上一个重要驿站,至今还保留着当初的马道遗址。冯振伟把我们带到村南,指着一个苹果园说,这里就是当时的驿站所在地。如今村南庄稼地里的马道遗址,是当时专门用来遛马的大道。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此曲成于公元718年至公元720年。据说唐玄宗来到三乡驿,眺望女几山(即如今的花果山)时,灵感突发而作此曲。另一种说法称,此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域乐曲《婆罗门曲》改编。还有一种说法则折中了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凭想象而作,后半部分则是他改编《婆罗门曲》而成。

    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后,曾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演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全曲共36段,分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三乡驿上不仅回荡着唐玄宗的丝竹之音,还留下了文人骚客的无数感慨。在众多题咏三乡驿的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一位女诗人的《题三乡诗》:昔随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殁妾空还。谢荆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归次山。诗人说,自己以前跟随丈夫西入函谷关,现在丈夫死了,只能独自一人回来。经历了这段恩爱日子,回来后备感孤寂。

    乔文博介绍说,这首诗写得哀怨悱恻,颇具功力,初读以为出自文人之手。借怨女弃妇之口,抒发离愁别绪,是古代文人惯用的手法,但这首诗前有一段小序,还有字谜一样的落款,细读之后方知,该诗出自一个从良歌妓之手。

    这首诗的落款很独特:“时会昌壬戌岁仲春十九日二九子为父后玉无瑕弁无首荆山石往往有题。”“会昌壬戌岁仲春十九日”是题诗的时间,会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号,查对后可知题诗的时间是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二九子为父后”是“李”字,“玉无瑕弁无首”是“弄”字,“荆山石往往有”是“玉”字。解读后可知,题诗者是一个叫李弄玉的女子。

    说起弄玉之名,人们还是很熟悉的。秦穆公的爱女名弄玉,长于歌舞,色艺出众,后来爱上了一个叫萧史的人。萧史精通音律,善于吹箫。秦穆公不仅成全了这桩婚事,还在京城的凤台建造了馆舍,让他们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忽然有一天,“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弄玉、萧史的故事,一向被人们传为美谈,“佳婿乘龙”、“吹箫引凤”也成了美满婚姻的代名词。

    不过,在三乡驿题诗的李弄玉,爱情生活却并不美满。从“闪烁其词”的小序可以推断出,李弄玉原是一名歌妓,从良后随老公由江南到长安,夫妻恩爱时间不长,老公就死了。她返乡时再次路过三乡驿时,想起当初夫妻双双从此经过的幸福时光,不由感慨万千,“绝笔恸哭而去”……

    怜香惜玉的诗人们,读了李弄玉的诗后,难免会有一番感触,纷纷题诗抒发情怀。《宜阳县志》收录的《题三乡诗》等诗作有18首,且多出自唐人笔下。

    浩浩荡荡的历史之河,冲毁了连昌宫的宫墙,也冲毁了曾经兴盛的寺院。当历史跨入宋朝后,诗人张绶路过三乡,想找到李弄玉题诗的蛛丝马迹,结果不仅诗作无处寻觅,连当年题诗的墙壁也不复存在。张绶只能把自己的感慨,化为一首《宿三乡驿》诗:三乡废寺今何在,暂解征鞍已日西。弄玉有灵应怪我,等闲寻遍壁间题。

    日落西山之时,宋人张绶来到这里,寻觅唐人李弄玉的遗迹。如今,我们也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站在写满沧桑的古塔之下,寻觅到的除了无尽感慨,还是无尽感慨!

    五花寺塔是今日洛阳唯一幸存的宋代(一说唐代)佛塔。那么,城阙巍峨、宫宇壮观、寺观林立的古代洛阳,为何地面遗存如此之少呢?我市著名历史学家徐金星解释说:直到宋代,西京洛阳依然繁华异常,甚至堪与唐代比肩,故司马光有“问君何处不如唐”的诗句。可惜北宋后期,尤其是到了徽宗、钦宗统治时期,金、元相继南侵,河洛大地惨遭蹂躏,昔日胜迹纷纷化为废墟。五花寺古塔堪称凤毛麟角,因此,也应尽最大努力,予以修葺和保护。(原标题:五花寺塔:写满沧桑“洛阳斜塔”)作者:刘保军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5-08-3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