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浩气长存碧沙岗

2013/11/16 15:47:11 点击数: 【字体:

 
    土岗有幸埋忠骨万千英灵眠绿城

  提起碧沙岗,郑州人首先想到的是公园,虽然不少人知道碧沙岗的前身是一座陵园,但真正能够说清碧沙岗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的,恐怕不多。

  碧沙岗公园的前身是冯玉祥将军建造的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出师北伐,官兵们浴血奋战,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一败涂地,仓皇退守中原。原本在东北老家坐山观虎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见有机可乘,马上派张学良、韩麟春率10万大军南下,妄图“渔翁得利”,霸占中原。奉军1927年2月下旬强渡黄河,逼近北伐军。当年5月,北伐军与奉军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临颍一带展开决战。

  为策应北伐战争,冯玉祥将军于1926年9月成立国民革命联军,就任国民革命联军总司令。当时,冯玉祥接受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出兵西安,会师郑州”的建议,首先平定了陕西、甘肃,救出被长期围困的杨虎城部,随后兵出潼关,直驱中原,连克洛阳、巩义、郑州、开封,一路势如破竹。

  1927年6月1日,冯玉祥与北上的北伐军在郑州胜利会师。冯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之后,冯玉祥率国民革命联军继续东征,转战山东、河北,收复北京、天津。

  东征胜利,战事稍息。1928年春,为了安葬历次作战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先后拨款20万元,责成交通司令许骧云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地。

  在当时郑州以西4公里处,有一个黄土岗,系梅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尾端,当地人叫它白沙岗。这里常年风沙弥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因为种不成庄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岗上种些树木防风固沙。在这里建墓地,不占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冯将军的心意。于是许骧云在此一次购地400亩,用于建造陵园。

  1928年3月,陵园动工,当年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

  如今我们看到的碧沙岗公园北大门是1979年重建的。陵园最初建成的时候,北面的大门有3个,城堡式一字排开。中间正门巍峨雄伟,门头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岗”三个金字,左下角是“总司令冯玉祥题”的字样。大门北邻郑洛大路,在路北还有3面照壁,上写“国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标语。后来,这些标语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改变而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冯玉祥亲笔所题的“碧沙岗”三个字是地地道道的“四旧”,理所当然该被砸掉。可因为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运。

  冯玉祥是三民主义的信徒,当年他主政河南时,曾把郑州的庙李村改为中山村,大孟寨村改为三民村,五龙口村改为五权村。这些名字都没有长期存在下去。但他给陵园起的这个名字“碧沙岗”却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据介绍,“碧血”典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传说春秋周敬王时,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苌弘,在蜀被人杀害 (一说是剐肠自杀),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后化为碧色的玉石。后来人们就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洒下的鲜血为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对酒》中,写下了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名句。李大钊先生《警告全国父老书》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荣历史之末页。”

  碧沙岗北伐阵亡将士墓地建成之时由4部分组成。陵园中部是烈士祠,分南北两殿,红墙绿瓦,气象庄严。烈士祠里悬挂着各种纪念的匾额,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铜牌和记载烈士功绩的金册、碑记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园,由民族、民权、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桥组成。祠堂后面是开阔的烈士公墓,每墓间隔两米,纵横成列。烈士公墓的东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属。烈士公墓与民生公墓之间设界石相隔。

  冯玉祥将军曾计划将碧沙岗公园进一步扩建,他在《碧沙岗怀旧》一文中透露,希望在烈士祠左侧建一所残废军人疗养院,“其筑式与政府各部同样华丽舒美”,右边分男女各盖一所烈士孤儿学校。

  冯玉祥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应该与时局有关。1928年末,冯与蒋介石的矛盾激化,蒋、冯、阎大战开始酝酿。风云突变,碧沙岗的再建工程自然就顾不上了。

  葛氏无悔守陵园将军有义常探看

  碧沙岗陵园建成以后,冯玉祥在郑期间,每逢星期日必到烈士祠“行致祭礼,并到墓园躬自添坟”。冯将军演讲、训话时,每每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盛赞北伐阵亡将士的献身精神,他说:“此辈英武健儿,虽暂埋于黄沙碧草,然日后威名万里,青史千秋。”冯玉祥还要求所属部队,只要到郑州必须到碧沙岗祭奠烈士,以“激发革命情绪”。

  冯玉祥要求碧沙岗的管理人员在空隙地段多种些柿树、李树、桃树,少种柏树和柳树,树间还可以种粮食和萝卜。许多次,他动情地说:“退休以后我就在这里看书、写字、看坟,死后也葬在这里,和好兄弟们朝夕相处。”

  爱护兵士是冯玉祥将军的一个显著特点。1920年前后,冯的军队在焦作时,士兵每月的军饷是3元银洋。多数士兵平时都把军饷存放在司务长那里。春节前,冯玉祥要求士兵都把钱寄回家里,并向父母写一封拜年信。在每一封信后面,无一例外地注有一句“侄冯玉祥问候”,并加盖有冯的名章。

  墓地建成以后,冯玉祥专门派心腹常年看管。守墓的人叫葛心田,曾和冯同班当兵。因葛年长几岁,冯玉祥常以“老大”相称。1949年以前,葛家一直住在碧沙岗陵园中。葛家在陵园西南角盖了10余间房,建了一个小院,开垦荒地,种了些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1956年,也就是碧沙岗被辟为公园的那一年,葛心田老人寿终正寝。

  葛的儿子葛绍武今年已经77岁了,就住在郑州,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见到冯玉祥的情景:

  当时冯先生已经是南京政府的副委员长了,我那年才10岁。有一天,先有个人骑着马来找父亲,父亲还没迎到大门,冯先生已经走进来了。他身材魁梧,穿着一件黑大衣。同他一起来的还有阎锡山、宋哲元、张自忠等。保护他们的***队有100多人,戒备森严。我一直随父亲和他们在一起。当时烈士祠堂被郑州市第一行政区农林试验学校占用,可能是正在放寒假,门打不开。有人提议把锁砸了,冯先生马上制止:“不行,撬门砸锁是小偷行为,从门缝看看就行了。”到墓地祭奠时,冯玉祥哭了。他用手绢擦过眼泪,又从卫兵手里要来一把锨,给坟墓添了土。中午,阮专员亲自带人抬来几个大食盒。冯玉祥说:“这么多人,咋够吃?抬回去吧!”随后,他们几个带了贴身随从到我家吃饭。当天吃的是窝窝头、小米粥和咸菜丝。冯玉祥边吃边风趣地说:“吃饭还是家常饭,穿衣还是粗布衣。蛮好,蛮好。”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临走时,冯先生给我家留了几十元钱。他们走后,父亲说:“这饭不对阎老西的口味。冯玉祥、张自忠吃得很香,阎锡山把一个窝窝头掰成了4块,只吃了一块。”

  抗日战争结束后,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被南京政府委任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驻开封一带。为了纪念第29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积劳病故的原29军军长宋哲元,刘汝明在原有的3座亭子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但东边的那座亭子建成后不久就毁于战火。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08-1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打捞”河南博物院尘封历史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