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济水·济源·济渎庙(三)

2013/11/8 10:49:41 点击数: 【字体:


    济渎庙是我国四渎河神庙宇中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庙院占地8.6万平方米,呈“甲”字形,取“神龟探海”之意。

    济渎庙现存建筑30多座、180余间,大多是明代重修的建筑。临街的清源洞府门,系三间四柱悬山造型,檐下九踩重翘重昂重拱,四根大柱成直线排列,支撑着巍峨雄浑的楼顶。

    进门后是一条长170米、宽30米的甬道,进入渊德门后是渊德大殿、三渎殿。这些建筑在清代毁于战火,已不见当年的雄伟和富丽堂皇。但我们可以从残留在遗址上巨大的柱石,可以想见它的高大宏伟。

    在济渎神寝宫北边有临渊门、北海祠。这是祭祀北海神的地方,所有建筑围绕北海池布局,回廊亭榭,依岸而建。这儿是历代前来祭祀的官员投放金龙玉简和摆放祭品的地方。

    东西两侧的天庆宫和御香院,是庙内人员起居和祭祀客人的下榻处。

    庙内有两株名木古树,是汉代所植的古柏,传说是唐代大将尉迟恭当年在此监工修庙时,曾在树上挂过钢鞭,后周恭帝封此柏为“将军柏”。明代尹安有首《将军柏》的诗:“老树何年萌拓黄,至今犹带紫泥香。材高岂但依廊庙,岁久还需作栋梁。满地风霜空凛凛,凌云节操愈苍苍。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

    古人尊崇名山大川,年年祭祀,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河安澜,社会安定。济水作四渎之一,从周代开始就一直享有祭祀的香火,并一直延续下去,代代不绝。《周礼》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四渎者,江、河、淮、济也。”据《史记》记载,秦统一中国后,令祠官(祭祀官员)到各地祭祀名山大川,济水在四渎中列祭祀的首位。历代统治者的这种祭祀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江河湖海祭祀和祈雨等活动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重要政事活动。第二,编造水神话为神权政治服务。第三,水情与政治兴衰相联系,以水情来推测、说明国家的治与乱。

    隋代修建济渎庙后,四渎神在皇帝的尊封中,从“公”上升到“王”,年年的祭祀活动也日趋正规,有了详细的祭祀礼仪和程序。唐玄宗李隆基在747年封济渎神为清源公,祭祀更加隆重。据《济渎北海庙祭品碑》记载,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皇帝选择黄道吉日,命东都洛阳的内史官员奉朝廷祭祀的祝文来到济源,吃斋净身,等候祭祀。届时,朝廷特使腰悬宝剑和玉佩,足履朝靴,在官帽上插上漂亮的羽毛,挂上表示官员等级的七串玉串;济源县尹穿绣花官服,佩剑着靴,帽挂六串玉串,手捧三章祭文;县丞腰附玉佩,帽悬五串玉串,前来参加仪式。祭台上摆着济渎神位,供奉着牛、羊、猪三牲供品。在音乐声中,朝廷特使首先宣读祝文,县尹随后敬献三章祭文,然后地方官齐拜。济源百姓、各色艺人都汇聚济渎庙,或献艺表演,或观看盛况。

    宋徽宗封济水为“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济水为“清源善济王”。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对济水的封赠更为隆重。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颁布《太祖改正岳渎神号诏》,说:“朕考察了历代祭祀大典,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封号,起自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崇名美称追封。在朕想来,则有不同看法。岳、镇、海、渎都是高山广水,从开天辟地到如今,英灵之气汇萃为神,都是受命于天帝,幽微莫测,这岂是国家封号所能加上去的?对四渎的不郑重,最为严重。这就像对忠臣、烈士,虽然可以加封号,但只能以当时封号为宜。礼是区分神和人,正名分的,不可以僭越差错。今天按古时的定制,凡是前代对岳、镇、海、渎的封号,一律革去,只保留山水原来的名称,称为神。各郡县的城隍神号也一律改正。历代忠臣、烈士的后世溢美之词也一律革去,只保留初封的实号。孔子宣扬先王之道,法济天下后世,功劳非一时一地者可比,所有封爵依旧。”

    朱元璋确实比其他帝王有点气魄,在称号上来了一次拨乱反正。一纸命令,革去了大到名山大川,小到城隍土地,乃至忠臣、烈士的溢美封号。但他也不彻底,还是不敢动孔子的各种溢美尊称。

    朱元璋有破有立,下令:“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记载朱元璋诏书的“大明诏旨”碑现仍矗立在济渎庙中。

    朱元璋第二年又在《太祖告北海神文》中说:“朕从一个平民百姓起家,在上天和百神的帮助下,平定暴乱,主持天下,应当祭奉天地鬼神,依古法治民,不敢乱加封号。特以北海名其名,依时祭告。”从朱元璋始,明代有七位皇帝颁发过祭祀济渎神和北海神的祭祀诏书,内容五花八门,就像是给上级的请示报告,可见皇帝们对济渎的诚惶诚恐的敬畏心态。

    清代亦然,康熙登基、出巡、荡平漠北、庆五十大寿、六十大寿时,都派特使到济渎庙祭祀,并为济渎庙题匾“沇济灵源”。乾隆皇帝则为济渎庙题匾“流清普惠”。

    古代对济水的祭祀仪式上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沉放祭器。自唐以后,就沿用金龙玉简投放仪式,即将刻写着皇帝祭祀文字的金、铜、玉类简箔投入水中或山涧。济渎庙现存两通《济渎投龙简记》碑,记载了在济源的祭祀盛况。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投龙简祭祀济渎;延佑元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先是在京城南长春宫隆重祭祀七昼夜后,命集贤司直奉训大夫周应极、道教法师崇真、万寿宫提举陈日新,奉金龙、玉符各二,到济源祭祀。六月乙已日,皇帝特使在怀孟路总管府判官郭甫、孟州判官韩乐、济源县令王伯翼的陪同下,到济渎庙祭祀,投沉了金龙玉简。龙简入水后,仍清澈可鉴。当时天旱,当夜即雷电交加,大雨如注。三天后,又到紫微宫祭祀。第四天,再到天坛山、王母洞投放金龙玉简。当时天气晴朗,日呈五色,投放之后,来了一阵雷阵雨。其实,当时正是夏天,来雷阵雨是常事,而官员们把这视为祭祀显灵。

    这两通碑都是由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书写,颇具文物价值。他是宋太祖第十一世孙,官至元朝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其书画冠绝当时,并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济渎庙长生阁的前台壁上,镶嵌着“天下第一洞天”的碣石。每个字大尺许,大气磅礴,雄浑有力。据说这个碣石一共有两副,一副在紫微宫,一副在济渎庙,都是元代书法家许有壬手迹。到明万历年间,紫微宫的一副损毁了,济渎庙的这副也损坏了“洞天”二字。河南巡抚蔡汝楠就补写了“洞天”二字,刻石补上。如仔细一看,“洞天”二字确与前边的字有差距。

    2003年,在北海池内出土了一枚玉简,上边文字清晰,是宋神宗赵顼于熙宁元年(1068年)派特使投沉在此祭祀济水神的。

    除了官方的祭祀活动外,济源及其周边地区的百姓也随时祭祀,前来上香、抛长生。抛长生就是进香的富人把金银、佛像之类饰物悄悄投入北海池中,祈祷济渎神保佑安康长寿。

    有一个关于济渎庙灵验的传说,颇似柳毅传书的情节。说是河内人李继安到南方经商,遇一穿红衣人,手持书信一封,托李继安捎到济源县城西北三里许的龙池,并交待说,池前有一块大石头,用手敲击,必有人应。此人长相奇特,你不必害怕。李继安返乡后,来到济渎北海池前,果见一石方三四尺,叩石,果然有一人出来接了书信。一会儿,天就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情。原来这是一封玉皇大帝敕令济渎神行雨的命令。这个传说被李濂载入了《嵩渚集》中,济源百姓也在北海池边塑了李继安的像。

    《皇华纪闻》中记载一传说:明天顺年间,恩县人赵云,待母至孝。母亲病重,他听说济渎庙可求灵药,就不远千里,前来求药。他虔诚地在北海池边祈盼了两天,水中涌出一个绢盒,内装绛色桃花片二升。赵云回去后,将桃花片煎汤,不但治好了母亲的病,还治愈了十余位乡亲的病。

    这些传说当然缺乏科学根据,但它反映了人民对济水的无限崇拜心情,盼望济渎神能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六

    历代文人骚客多来游历济水、济渎庙,留下了许多吟诵篇章,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中有40余首吟诵济渎庙的诗,基中有不少描写了济渎庙的祭祀活动。如元代汪元量的《济渎》:“玉简投潭洞,金樽出石隈。龙光蟠窟宅,蜃气结楼台。卷地风雷起,掀天雨雹来。人间为济渎,水底即蓬莱。”至元七年,中书左丞、河南行台姚枢和参知政事、怀孟路总管杨果等到奉旨来济渎庙祈雨,一番祈雨仪式后,天空阴沉,大雨滂沱,旱情顿解。姚枢写了一首《济渎庙祷雨感应》:“石坛飞尽赤章灰,蝗孽冥销澍雨来。归奏玉皇香案侧,天颜应为羽衣开。”杨果也写有一首《济渎庙祷雨感应》:“醮坛人散碧云沈,天表吾君爱物心。一雨滂沱三万里,成汤无用祷桑林。”(完)

    这种祈雨得雨是少有的幸运,大部分是“叫天天不应的”。北宋朝议大夫陈君章在大旱之年在济渎庙前壁上愤然题诗,质问济渎神:“……如何比年旱,田野赤兀兀?五谷立死焦,三农废犁垡。饥寒转沟渠,贼敛驱斧钺。高强益兼并,孤苦困陧硊。老幼相携持,流离去阃阀。嗟嗟龙何为?缩角深入窟。安视吾民忧,隐忍甘拙纳。若曰时未亨,何日能兴勃?若曰才不充,当避神灵窟。无负天下心,渊泉永埋汩。”

    名士咏水,是济水文化之韵。他们用生花妙笔歌咏和赞美济水,借水抒情,以水传情。济水已经凝聚成永世不息的文脉,流淌在前来济源游览的名士们喷涌的文思里。【原标题:济水·济源·济渎庙(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济源旅游网 2009-05-28 作者:王明信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