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古栈道:绝壁上的黄河史记

2013/8/13 14:58:38 点击数: 【字体:


    【缘起】

    在黄河三门峡河段,数十处黄河古栈道隐然其间,经过千年河水与风雨的侵蚀,依然不改面目,它们完整地记录了黄河漕运的历史,也完整记录了黄河纤夫的艰辛悲酸,它们如无字的历史,成为黄河刻在绝壁间的史记。

    遥远的拉船号子

    “嘿呦呦——嘿呦——”“嘿呦呦——嘿呦——”

    悲壮苍凉的声音,击破三门峡上空的空寂,跌落在黄河滩上,跌落在黄河岸边的村庄里。

    在宁军的记忆里,这熟悉的声音,无论白天还是黄昏,都不曾停歇过,如今站在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七里沟渡口,昔日的古栈道依然壁立河岸,这熟悉的声音却如绝响,自1950年以后,再没有响过。只有那拍岸的河水,依旧喧嚣着,七弯八弯,在峡谷中急行。“脚蹬岩啊,手抓崖,肩背纤绳把船拉;屁股撅上天,脑袋夹到腿圪拉,挣俩钱啊拿回家,养活妻儿和爹妈……”

    这昂扬的拉船号子,从没有在宁军的脑中消失。11月6日上午10时,七里沟渡口乍寒还暖,一派幽寂,宁军的声音和着河浪,仿佛来自历史深处。

    这是一位拉纤老人教他的歌谣。这位老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这一带拉纤,他们拉的是上行的空船,这些船只从西安一带载货下行,运送到伊洛地区,再空船而回,经三门峡时,拉纤上行。“这是一段再危险不过的河道,弄不好就船覆人亡。”宁军说。

    三门峡上的三门天险

    七里沟渡口,位于河道的急转弯处,巨石当河而立,逼迫河道陡然收缩回转,其下经过一段数百米的险滩,急流入峭壁悬崖间;其上,经过一里多地的乱石险滩,即达三门峡峡谷入口处,即今天的三门峡大坝所在地。

    在峡口,河道骤然由700米收缩到400米,水势突然聚涌,更兼三座石岛分流,宛如三个门阙,阻挡夹峙,形成惊涛裂岸的三门天险。

    在传说中,三门被认为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水经注》上说:“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实际上,三门的形成并非大禹之功,而是由特殊的地质条件形成的。三门峡峡谷的岩石,是大约在一亿八千万年前中生代地质时期,从地层伸出的岩浆凝成的善长玢岩。这种岩石极其坚硬,指甲大小的一块,即可承受近两千公斤的压力。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它迫使黄河按照自己的裂隙和断层的走向奔流,并最终经千万年的冲切,开通河道,并雕镂出千奇百怪的岛峰石柱。除三门岛外,还有许多矗立河心的巨石,如砥柱石,成为往来船只的噩梦。

    1400多年前,郦道元考察黄河,为《水经》作注时写道:“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横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在峡口的三门中,中为神门,南为鬼门,北为人门,三门中也只有人门可行舟。其他两门尤其是鬼门,最为危险,误入其中的船只很少有脱险的。

    东汉早期已开建栈道

    历史上,三门峡是黄河漕运的必经路段。由于三门天险的存在,造成漕运不可克服的障碍,“损耗极大,败亡甚多”。为保证漕运的正常进行,不少朝代都采取了疏通河道和开凿供纤夫行走的栈道的措施。

    这种供纤夫行走的栈道,就是在黄河峭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

    三门峡栈道的最早开凿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据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分析,从秦始皇开始,从关中向外转运粮食时,运粮的船只就已经通过三门峡了;西汉初年,张良劝刘邦建都关中时,就曾说过“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

    根据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三门峡古代漕运遗迹的考察,史念海判断三门峡古栈道最迟在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开凿,魏晋时期得以继续。

    但在1997年对三门峡古栈道的调查中,发现了40多处历代题记,这些刻在栈道上的题记多则200余字,少则一个字,记述了修建栈道与黄河漕运的情况,从涉及的年号看有建武、贞观、总章、太和、绍圣、元熙、崇祯、道光、光绪等,最早的时间为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比东汉桓帝和平元年提前了115年。

    纤夫背上的漕运历史

    对黄河漕运及栈道的开发,到了隋唐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渴望。

    这一时期的京都长安,需要更多的粮食和财物,来维持逐渐繁荣的局面。这些粮食和财物的来源,就是通过东南部的通济渠(唐时称为汴河)至黄河漕运,而三门峡则为必经之地。

    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六月戊子,诏凿砥柱”,对三门峡航道进行整治;到了唐代,对黄河漕运的重视更甚: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高宗李治“发卒六千人”,“开砥柱三门,凿山架险”;过了一段时间,又在“陕州三门凿山烧石,岩侧施栈道牵船”。

    玄宗开元年间,对三门峡的治理达到了顶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玄宗在天门三险的北岸岩壁上,“旁北山凿石为月河,以避湍急”。

    这是相当宏伟的一项工程,在那样的年代,在坚硬的石壁上凿出一条长280米、宽6至8米、深5至10米的人工渠道,需要多大的工程量?据记载,当时挖出的石头就有一万多立方米。

    从古栈道的题记看,唐以后的宋、元、明、清都曾对古栈道进行过整治。

    到民国时期,随着陇海铁路的修建,对黄河漕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运输量急剧下降。

    历代对漕运及栈道的开发,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但对于人民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在栈道上死于非命者,不计其数。仅在唐代的记载,唐高宗显庆年间,雇用拉纤的民夫,“落栈着石,百无一存”;天宝年间,“岁漕经砥柱,覆者几半”。

    绝壁上的黄河史记

    三门峡黄河古栈道,西起三门峡的人门栈道,东到渑池县与新安县交界处的八里胡同,长达六十多公里,现存遗迹40多处,主要集中在三门峡的陕县、湖滨区及对岸山西的垣曲、夏县、平陆等地。

    我们从三门峡大坝下行一里多远,在七里沟渡口一块巨石的半腰,发现一处四五米长的栈道,其依山而凿,内壁为岩,外侧临河,宽一米多,离黄河水只有一两米。走进这块凹进岩石的通道,并不需要弯腰弓背,其路面平坦中略有倾斜,这大概是依地形的走势而定的。

    栈道一般由岩石上开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桥槽等组成,然后在其上插入木梁,梁上铺以铺板即可行走。

    在这些组成构件中,方形壁孔开在贴近栈道的路面的岩壁上,用来固定横列在栈道路面上的木梁;牛鼻形壁孔刻在距栈道路面一米高的岩壁上,供纤夫拉船时手拉助力;底孔则用来固定路面的横向木梁;桥槽则是栈桥两端的槽孔。

    我们并没有在这处栈道上发现这些构件,大概是其比较平坦的缘故;相反我们在其一侧崩塌的岩石缝隙里发现了许多锈迹斑斑的铁钉,有的已经深深地粘入岩石中,不知道是否为固定木梁的铁钉。

    从七里沟渡口向下数百米,一个叫关窑的地方,越过一片并不宽阔的滩涂,河道突然被峭壁收紧,水流因而凶险至极。在峭壁距水面两三米高处,一条栈道横亘半腰,我们只看到两三米长的一截,从宽度上来看,现今已很难立足,属于比较凶险的一段。我们艰难地爬上去,看到了数个分布其间的底孔和牛鼻形壁孔。

    站在其上,下望惊涛河水,头晕之余,腿不禁为之一软,很难想象长年行走其间的纤夫,如何卖命其间。

    我们又到对岸,在长长的崖壁间,发现了更多形态较为完整的栈道,其中还有一些远古的题刻。

    这些久远的栈道与题刻,像一部史记,记载着黄河漫长的历史。我们行走其间,再一次重温黄河的厚重。(首席记者李长需/文记者闫善良/图)【原标题:古栈道:绝壁上的黄河史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09-11-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