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周公与周公思想(2):孟津大会盟 朝歌灭纣王

2013/7/22 9:48:49 点击数: 【字体:


    人们都知道“武王伐纣”,却往往会忽略“周公谋殷”。

  谋取殷商,灭掉纣王,绝不仅是一次战斗,而是一个“改朝”的图谋和“换代”的主张——灭掉商朝,军事上自然靠武王指挥,战略上则主要靠周公运筹。周公的主要功绩,是辅佐武王灭商。

  而灭商的序幕,是在洛阳北边的孟津拉开的。

  

  洛阳人谁不知道孟津?但这两个字究竟作何解释,却不是人人都能讲清楚的——孟津,不仅是黄河上最古老的渡口之一,也是古都洛阳的八关之一。孟津黄河古称孟津河,即黄河的孟津段,西起红崖山,东至扣马村,全长59公里。3000多年前,八百诸侯在此会盟,掀起了惊天巨浪。

  孟津又称阴津、河津,津是渡口的意思。《史记·周本纪》中把孟津写作盟津,大抵因诸侯在此会盟,留下个“盟”字作纪念。如今在孟津县,也还有一个会盟镇。《孟津县志》上说,孟津“当天下之要冲,西连关陕,东通曹卫,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樊,可谓形胜之地也”,地理位置很重要。

  孟津人说,当年八百诸侯会盟,当然不会在孟津全境展开,应该有一个点。这个点在哪里?有好几种说法。过去,一般说在孟津最东边的扣马村,因为扣马村至今还有个会盟台,上立一块石碑,不方不正,不甚规则,红砂岩质,用隶书写了“会盟台”3个字。但这个台子很矮小,怎么看都没有“八百诸侯大会盟”的阔大气象,显系后人附会造景。

  知情人告诉记者,当年的会盟地其实不在扣马村,而在村南山上。那山原为首阳山阴的一个高岗,是近乎天然的一处高台,周武王就是在那里会盟诸侯的。此山如今仍在,叫做同盟山,孟津人图省事,简称“盟山”,县里的文化人说,“盟山晚眺”还是孟津一景呢。

  那么,黄河九十九道弯,周武王当年为啥偏偏选在这里渡河,并在这里会盟呢?原来这里离商都较近,纣王的驻军也少。当时的商都在孟津东北方向的 “殷”,即今天的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又称殷商,或称殷朝。不过,商纣王又建了一个行都,时称朝歌(今淇县境内),并建了个鹿台,在上面寻欢作乐。

  周武王当时远在华夏西部,他要讨伐纣王,必须率军东征,来到孟津,然后渡河,再行北伐。于是,历史选择孟津作为灭商的突破口,不是偶然的。为了便于进攻朝歌,武王还做了其他准备,他将周都由丰(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西安西南沣水东岸),称镐京。这样,他的刀锋才离纣王更近。

  

  武王知道若向朝歌进军,孟津渡口非常关键,大军从那里渡河,挥师北上最便利。于是,他决定搞一次“孟津观兵”。公元前1048年,他和周公一起,先在今陕西长安县境祭了文王陵,然后率军向东挺进。他在中军竖起周文王的号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其父,已死) 任统帅。大军到达洛阳境内后,一举攻克商朝旧都西亳,抵达孟津,陈师于黄河南岸。诸侯闻讯,纷纷赶来助战。

  周公明白,商纣王已被孤立了。一批批诸侯络绎而来,群情激昂,主张立即向朝歌进军,讨伐纣王,由是形成了诸侯大会盟。对此,《泰誓》记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有些夸张。但武王在此与诸侯会盟并举行誓师,确是真实的。誓词大意是:伐纣顺从民意,势在必行;从梦和占卜来看,克商必胜。誓词还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状,以激发将士奋勇杀敌。

  誓师之后,武王下令开船,向黄河北岸挺进。行至中流,一条白鱼跃入武王船中,为鼓舞士气,他指着大鱼说:“看!殷人崇尚白色,这是殷人自取灭亡的象征!”军卒呼号连声,划破长空。

  但周公、武王、姜太公3人商量后,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渡河后又令全军返回。这次军事演习在熟悉地形的同时,也观察了各诸侯国的反应。结果证明,商纣王已成众矢之的,武王已拥有盟主地位,万事俱备,只等向朝歌进攻了!

  

  又过了两年,即公元前1046年,武王派出的间谍回来报告,说纣王更加昏庸暴虐了,良臣比干、箕子忠言进谏,一个被杀,一个被囚;太师、少师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的祭器出逃了;百姓闭口不敢讲话,整个商都之内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周公、武王、姜太公研究认为,灭商的条件完全成熟,可以发兵了。出发前,他们卜了一卦,是“大凶”。见此不吉之兆,百官大惊失色。这时,武王表现出了政治家不信邪的勇气。他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向朝歌进发了。

  与此同时,他以盟主身份通知各诸侯向朝歌方向进军,并到朝歌郊外35公里处牧野(今淇县西南)集结。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从各个方向会聚而来,一时间战云滚滚,笼罩原野。

  黄河南岸的大军在孟津分乘47只大木船,用了3昼夜时间渡过黄河,到达邢丘(今属温县),与一部分诸侯军队会合后,又进行了一次誓师,然后浩浩荡荡向朝歌进发。

  伐纣大军士气高昂,同仇敌忾,日行军40公里,经今温县、沁阳、武陟、百泉之后,来到离朝歌不远的牧野,冒雨摆开大战的阵势。武王一手拿大钺,一手持旌旗,面对排列整齐的军队,主持了庄严的誓师典礼。

  誓词是由周公撰写的。他写道:“尊敬的友邦国君、诸位官员和所有远征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现在,请排好你们的戈,拿好你们的盾牌,举起你们的长矛,为讨伐暴君,我们誓师!俗话说‘母鸡不打鸣’,如果出现母鸡打鸣的怪事,这家人就要遭祸了。现在,商纣王只听妇人的话,不听忠臣的话,这和母鸡打鸣一样,商朝该遭殃了!纣王不祭祀祖宗,忘了神明,无论家还是国,都被他搞得一塌糊涂……现在老天爷对他的倒行逆施发怒了,那就让我们来惩罚他吧!” 

  这篇气壮山河的誓词,就是《尚书》里的《牧誓》。誓师以后,周武王挥动大旗,驱动兵车,向商军进攻。车粼粼,马萧萧,杀声震天,周军及各诸侯国的四五万将士与纣王调集的70万(一说17万)大军对阵,开战了!

  商军虽然人多,但都不愿为纣王卖命,那些被迫参战的奴隶、囚徒,早就盼着周人打过来解放他们呢,所以反把武王看作救星。两军稍一接触,他们便纷纷倒戈,掉转了“枪口”。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躲到鹿台之上。他眼睁睁地看着周军冲入都城,无计可施,就穿上玉衣,大吃一顿,把名贵玉石围在身边,放一把火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四

  周武王、周公、姜太公入城后,来到纣王放火自杀的地方。武王想起大哥曾被此人剁成肉酱,不由恨从心头起,怒在胆边生。他接过姜太公打造的断魂箭,射向纣王尸体,第一箭正中纣王脑袋,断了他的天魂;第二箭射中丹田,断了他的地魂;第三箭命中心脏,断了他的命魂。射了三箭还不解气,他又把纣王的头颅砍下,挂在旗杆上示众。

  打了胜仗,怎样处理战后事宜呢?周武王再次征求周公和姜太公的意见,不过两人的回答完全不同。

  武王先问姜太公:“战争胜利,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随从、士众该如何处置呢?”

  姜太公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房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我主张把他们杀掉,一个也不留!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又问周公,周公答:“不能这样做。我主张宽容,让他们回到各自家中,耕种自己的田地。”

  武王听了周公的话,心中豁然开朗,觉得这样才能赢得人心。他按周公说的办了,还下令废掉纣王暴政,释放在押政治犯,整修忠臣墓。他把财宝分给诸侯,并把宫里的美女遣散,令其回归父母身边。 

  武王依周王之意行的这些仁政,受到了殷民的拥护与欢迎。牧野之战后的第二天,大家清扫了战场,举行了告捷礼,然后离开商都,班师回朝了。

  五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军事上看,固然是由武王指挥的,但在审时度势、政治宣传及处理战后一系列遗留问题上,则由周公把握着总方向。当初文王病故,武王接班,3年之中,武王3次让周公分析时局,判断灭商时机是否到来。周公每次都从实际情况出发,劝武王既要有信心,又不能冒进,耐心等待时机成熟。

  如今看来,灭商基本上是周公拿的方案。在辅佐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运筹帷幄,不急不躁,表现了政治家的从容气度。而在商纣王死后,周公实施宽容政策,让殷商遗民回家种田,安居乐业,消除了他们的敌对情绪,稳定了局势。

  灭商后,武王急着赶回老根据地丰邑,向祖宗报告伐纣功绩,急着要搞开国大典。周公意识到,虽然牧野之战一天便取得了胜利,但一些殷军将领在逃,其有生力量未被消灭,就建议武王兵分4路南下,打击那些同情商朝的南方诸侯。后来证实,这些收尾性质的战斗打得相当激烈,说明周公是有战略眼光的。

  直到此时,一切才算理顺。周王朝建立了,武王成为西周第一个天子,周公却功成身退。接着,武王把同姓宗亲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不过,当周公听说把他封于鲁地时,就没有去——他为啥抵抗天子的命令呢?请看下篇。【原标题:周公与周公思想(2):孟津大会盟 朝歌灭纣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洛阳新闻网 2009-05-15 作者:孙钦良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