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一 南阳三通

2013/7/16 11:29:59 点击数: 【字体: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不完全系列豫南篇之一 南阳三通


    南阳市博物馆立于卧龙岗汉碑亭内的三通汉碑,“是最具南阳特色,最够分量的‘镇馆之宝’”。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先生郑重讲道。

  记者来到汉碑亭,却发现三通碑外用铁皮柜子牢牢锁着,保管员姚军讲:“一年开的时候也就两三次。”

  姚军打开铁皮柜,马上就有游人凑过来,很感兴趣地等着。这个游客很幸运,因为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看不到汉碑,急得受不了,绕着亭子团团转,实在没法,只好到附近展室去看拓片。

  姚军先打开西边的铁皮柜,所立者为张景碑。碑上,赫然趴着一只手掌大小的蝙蝠,十分吓人。想来铁皮柜很久没打开过,这种怕光畏人的动物才能在内栖息。姚军一边纳闷它是怎么钻进去的,一边拿扫帚把它扫进灌木丛中。

  张景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厚12厘米,四周有残损,碑文为隶书,残存12行(第12行仅存第一字残画),满行23字,可识者225字。它是三通汉碑中,存字最多者,也是最有名者。

  出乎我的意料,张景碑碑面字迹十分清晰,字体规整易识。看到近两千年前的文字,我有对时光流转的敬畏,更有“书同文”无隔膜的亲切。

  中国在3500年前有了甲骨文,2500年前孔子已用定型汉字写其经典,秦朝建立后将文字统一成李斯小篆。汉朝初年统一成隶书,文字变得好写好认了。正因为有了统一成熟的文字,中国在3000年前就开始办学校启民智。古老的哲学、历史、医学、军事知识,很早就能被记录留存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因为中国文字的恒定,两千年后的我,可以很明白地看懂汉代南阳人刻在石碑上的文书,看明白张景碑就是絮絮叨叨地讲了一件事:有个叫张景的老百姓愿意拿钱“赞助”某项政府活动,政府表彰并奖励他。

  “从书法角度而言,此碑笔势波磔分明,体式横扁平整,端庄自然,方圆兼备,秀丽多姿,是上承古篆、下开楷体的汉代隶书碑群代表。该碑的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后金石学上的一大收获,是汉代书法艺术的精品。1973年此碑拓片在日本展出,引起轰动并受到推崇。”张晓刚先生说。

  另两通碑,赵?(dào)碑和李孟初碑,都是歌功颂德碑,这两人大约都曾是南阳地方官,为官一任,留名一方,这是他们极为重视的一种精神奖赏。李孟初碑说是“义民感其德所立”,赵?碑残字太多,立碑者无载,想来也是所谓“义民”所立,至少是假“义民”之名所立。

  这三通石碑,都是怎么来的呢?在书法史上,它们具有何种意义呢?

  张景是政府活动“赞助”商

  古人把长方形刻石叫“碑”,把圜首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我国的石刻文字,大约起自商周。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刻石文字,是西周早期刻在玉器上的文字,内容多为占卜,字体同商代甲骨文差不多。《吕氏春秋》云“故功绩铭于金石”,表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刻石记功的表彰方式。到了汉代,碑碣渐多,但保存下来的,全河南也就20多通,南阳馆藏三通,为数已算不少,这自然和南阳是东汉大郡有关。

  为追寻三通碑的流转经过,记者在南阳市博物馆70余岁老馆长崔庆民先生的帮助下,又找到他的前任馆长——80岁的马俊乾先生。两位老先生吃力地回忆着,互相补充着,讲述了三通碑的来历。

  上世纪50年代,南阳市南城门里有个临街茶馆,张景碑当初被字朝下背朝上支在茶馆里头当茶桌使。到了1958年,南城门附近修整街道,准备拿它铺路,翻过来一瞅,有字,是块石碑,再一读,是块汉碑,就运到南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南阳市博物馆建馆,碑归了南阳市博物馆,后移到卧龙岗汉碑亭保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08-08-01 作者:盛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