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黄帝后期的首都——灵宝铸鼎塬

2012/4/23 9:09:11 点击数: 【字体:

  
    黄帝“往来无常处”与“未尝宁居”。这是《史记•五帝本记》针对黄帝,在涿鹿战争之前的长时间南征北战游击战式军旅生涯之言的,在此期间的“帝居”之都,只能是“行都”、“陪都”、临时之都,非正式之都。
         
    涿鹿战役之后统一了大中原,在灵宝铸鼎塬建立首都,这是《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在铸鼎塬建的都是“定都”,即是永久性的正式都地。
         
    作为正式的“定都”标准是:一是帝王所居,二是设有祖庙。两者缺一不可。
 
    一、对《史记•封禅书》的理解
   
    《封禅书》醒目的标题,突显了祭祀的主题。这里的内容有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一是铸三鼎,其二是设祖庙。
    
    关于铸三鼎问题

      
    在黄帝之前的祖父辈的泰帝之时,虽然处于万诸侯争雄时期,重大与众多祭祀活动,基本是使用一个鼎把万神混在一起祭祀的,即所谓“一鼎象万神”,这个祭礼制度不知实行了多少代。《封禅书》所载,黄帝在涿鹿战败蚩尤统一大中原之后,采首山铜矿,特以选择荆山之下黄河南岸的高塬,铸造天、地、人三个神鼎,用于分别祭祀天神、地神和人神。
 
    关于铜的来源:《封禅书》说的是首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盛产铜;《太平御览》说是采荆山铜,荆山产铜。荆山距铸鼎塬最近,黄帝为何舍近求远采铜?从距离角度推理,采荆山铜、《太平御览》说似乎最合理。
        
    黄帝铸的铜鼎什么样?如今不可考。是不是像殷墟“司母戊”方鼎?可以说绝对不可能。是不是像郑州二里岗商代小方鼎?也是不可能。总之,不能脱离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技术条件,也不能过多超越龙山文化铸铜技术,去想象黄帝的铜鼎形象。就技术而言,在形式上不会脱离当时的陶鼎,在形体上与陶鼎相当或略小于陶鼎,应当是当时的圆形鼎而绝对不是方形鼎。这样简单的小铜鼎,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技术成就了。
    
    关于设祖庙问题

     
    灵宝铸鼎塬正是黄帝祖庙所在地,这是《史记•封禅书》中确定了的。
     
    黄帝改革泰“一鼎象万神”混合祭祀的礼制,是社会、物质、思想观念发展文化的结果。从夏商周及以后的祖庙礼制特点看,黄帝不仅重视天神、地神与人(祖)神的作用不同,似乎更重视“人神”(祖)的特殊作用。以此而论,似乎祖庙之制始于黄帝时代。
      
    黄帝之时称“人神”、后称“祖庙”,现代考古学称为“祭坛”。“祭坛”一辞不见古文献,是近20余年考古学界新用语。“祭”即祀的礼仪,“坛”是筑土为台、专作祭礼的场所。《周礼》把祭礼视为国之大事,在氏族集团的大事。所以往往把氏族中的重大事务,拿到祭祀场所作出讨论和决定,因而常把氏族的祭礼所在地,称之为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甚而往往和“都”联系在一起,并成为“都”的重要组成内容。
       
    铸鼎原设立天神、地神与人神(祖神)祭礼之庙,供黄帝氏族高层者祭祀,说明黄帝氏族的高层群体,必然居住在神庙附近,神庙和黄帝氏族高层居住地,必须也是“都”的组成部分,这里是黄帝统一大中原之后,建立的“定都”是复合推理的。
    
    从人文角度研究,在三神之中尤以“人神”(祖庙)最为重要,因为“人神”代表黄帝父辈与祖辈,以及以上的列祖列宗。最为重要的还在于,黄帝仙逝在这里,并且是黄帝建造的以“三鼎”神器标志的祖庙之重地。在此为黄帝举行隆重地“燔葬”或“燎葬”的葬礼。
    
    关于“燎葬”,在《礼记》卷八的《祭法》中记载;燔柴于泰坛,谓祭天。燔柴祭亦即“燎祭”,在祭祀时把赤色牲和玉器置于柴上燔燎,使气达于天。燃柴祭的专祭地点是“泰坛”,即是专门用土筑的圜形丘坛子。这是周朝的祭礼,此礼是否源于黄帝时期?若从黄帝升天为仙的葬礼之意分析,可能不无关系。这里也说明铸鼎塬具有祖庙的性质。
 
    铸鼎塬祖庙是黄帝建筑的,是用于除祭祀天神与地神之外,更重要的是祭祀黄帝氏族的列祖列宗。黄帝又在铸鼎塬祖庙前“燔葬”升仙葬礼之后,黄帝的大臣左彻,刻木为帝像,收集黄帝的遗物供奉在此央里,使黄帝成为“三鼎”神庙中又一代黄帝“人神”。从前述史料研究情况看,铸鼎塬是黄帝氏族的祖庙,再次证明是无疑的。
      
    从先辈的泰帝到晚辈的黄帝,由兴一鼎到铸三鼎而建立神庙(祭坛),除祭祖之外可以铸天神、地神,这已经成为《封禅书》中所说的“自古受命帝王,遏尝不封禅”的定制。祭天,报天之功;祭地,报地之功。尤其是开国帝王,祭天、地、祖三神之后,就可代天神、地神、祖神,行使“安邦治国”的大权了。所以所有王侯无一不重视祭三神与大山与名川。祭三神之后,被视为掌握国权的大事已告成功。总之,到同代又发展了祭祀范坛,祭祀名山大川。
      
    关于“都”的问题

       
    何谓“都 ”的内容是什么?历史学家都认为,“都”的标准有二:一是氏族领袖所居,二是祖庙所在地,两者缺一不可。从这点看,铸鼎塬即然是黄帝战败蚩尤统一大中原之后,所设的以“三神鼎”为标志的祖庙,当然说明黄帝统一大中原之后的“都”是设在居原。黄帝“都有熊”,乃是氏族时代的“都”,是万诸侯林立时期的诸侯“都 ”。关于黄帝住在铸鼎塬何处?推测 不是西坡遗址、便是北阳平遗址,因为这两处遗址面积最大、距铸鼎塬最近。这个推测若有可能,灵宝市西部应是黄帝统一中原之后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否如此?有待今后考古的验证。
     
    我们在研究《五帝本纪》的过程中,有三个感想:其一,黄帝为统一大中原而跑遍限大中原各地,说明黄氏族的实力是强大的,但提供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基地在何处?是在新郑与密县、是在涿鹿……、是走到什么地方筹集到什么地方、是在以铸鼎塬为中心豫西一带?其二,黄帝统一大中 原之后,他的基地建在何处?如何在他原有基础上又创造那么多功绩“这个基地也是不是在灵宝?这两个问题,在《五帝本纪》中似乎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却可以在《封禅书》的历实部分内找到线索。其三,黄帝进代应该分作三个阶段:黄帝参与争霸之前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里是“都有熊”,是属于万诸侯林立的黄帝氏族的诸侯都;黄帝参与争霸之始到涿鹿战争结束之间是第二阶段,此阶段是“往来无常处 ”与“未尝宁居”的军旅生活,黄帝住地众多所谓”“都”也必然更多了,包括“都涿鹿”,此阶段的任何“都”,都是临时性的“行都 ”“陪都”;第三阶段是指涿鹿战争之后关在灵宝铸鼎建祖 庙到黄帝崩之间,此阶段是黄帝统领万诸侯的大统一阶段,此阶段的首府“定都”在灵宝铸鼎塬。
 
    二、对“口书”传说的理解

       
    在铸鼎塬一周,与黄帝传说的地名地十分丰富的。其一,在铸鼎塬顶部的升仙阁之北,是个封土冢丘,传说黄帝乘龙升仙,众多臣民抱住黄帝脚也想归仙,但因身份不够而抱靴堕下,特把黄帝靴埯埋于此,成为黄帝的衣冠冢,故又称铸鼎塬为黄帝陵。其二,在铸鼎塬南部的“漏底村”,群众不解“炉底”之意而作了误解的传说。其三,在铸鼎塬西南边的沟中的龙须草,传为黄帝乘升升仙之时,卧民抓住龙须想借此之机升天,把龙须抓掉落在沟中,因此该沟命名为“龙须沟”。其四,铸鼎塬正南方的桑园村距北阳平与西坡两大形遗址甚近,此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有许多粗大的桑树,村口有座蚕女庙,传说黄帝夫人嫘祖在桑园村植桑养蚕而得名。其五,夸父山、夸父营与桃林,传说夸父追日,追到夸父山下的夸父营,仍没有追上太阳,渴死在夸父营,用的拐杖甩在黄河南岸,化作桃林。此传说故事,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述,夸父营中的两条小河交汇处,有一片不规则圆形,又坚硬的似夯土的红色细淤泥沉和只,当地群众传为夸父墓。在夸父山西的大山沟,即是太阳跑在夸父前边而落下的丈阳沟。关于此传说,《桃花源应在灵宝——读陈寅恪(新解桃花源)有感》与《有感于(读陈寅恪新解桃花源)有感》二文,对夸父追日的考证颇有道理。另外一个传说,在灵宝一带居住的一支氏族夸父,是炎帝的后裔。其六,蚩尤山的传说,在夸父山东边与荆山之间的高山峰,传说是蚩尤山,有人根据传说和位于西坡遗址东边的巴娄南北两遗址文化的特殊性、仰韶文化时期的高温干旱气候,作了如下的推论:仰韶文化鼎盛期,黄河中下游干旱,居住这里的炎帝后裔人蚩尤族,为了生计而迁徒到灵宝,原居民炎帝后裔夸父族,念及同祖而允许蚩尤族久居于蚩尤山下一带,此山因此而得名。包括此山东西两条沟,东沟叫大峪,西沟叫小峪,归蚩尤族经营。由于蚩尤族以“虫”为图腾,所居之处又名“爬坡”。蚩尤山下的巴娄文化遗址面貌与庙底沟类型有别,似为外来的蚩尤文化。其七,关于衡岭塬黄帝与刑天大战的传说,如今衡岭塬下遗留有与传谫关刑天头堕入大水泉的“水泉头”、埋葬刑天身躯的“大常村”与“小常村”之间的“常阳山”。
       
    上述传说与黄帝、夸父、刑天有关的许多地方,绝大多数都有仰韶文化遗址共存。例如:其一、铸鼎塬黄帝庙旧址上,在新建黄帝庙的施工、配合考古发掘中,先后发现仰韶文化残石斧数件,24厘米宽的大石铲,这件超宽型石铲,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礼器”,褐色素面砂质的平底罐片,以及西汉以后历代的板瓦、筒瓦、长方形砖块。其中以汉代、唐代和明清时代建筑残片最多。考古发掘仅发掘到宋代砖铺地面为止,其下不得而知。其二,围绕铸鼎一周有50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最近的也是面积最大的北阳平与西坡遗址,文化内涵主要是庙底沟类型,面积之大是仰韶遗址中罕见的。其三,桑园村内有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其四,夸父营内的山洪冲积层中含少量仰韶文化陶片,系从营南的夸父根上冲来的,距遗址等等。上述与黄帝有关的传说地点,与仰韶文化遗址有机组合,看来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三、关于对庞大的仰韶文化遗址群的理解

        
    灵宝市境内,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118处,在一个县级市内如此之多的遗址实属罕见。仰韶文化遗址与传说黄帝相关地点的组合,这是偶然?这是必须?
        
    从灵宝市境内仰韶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史看,以铸鼎塬为中心的一周30处为一个群体,其中包括小常村遗址。市区的西部为一个群体。市区中东部的涧河上游以烟火崖遗址为中心、中游地区各有一个群体,下游以东以五帝以遗址为中心为一个群体,共计五个群体。
        
    在这五群体中像卫星一样,层层围绕在铸鼎塬的东、西与南部,由此可见,以铸鼎塬为中心的群体最为重要。在此群体中的北阳平、西坡和东常村三遗址面积最大。在这些遗址的断面上,暴露有超过10米直径的房基,在一些房基面上是白灰面所筑,有的涂有红彩似地画。西坡遗址东部断崖的中大型灰坑底部,采集到有铜矿石,此铜矿石是否来自荆山铜矿,有待地质科研单位研究确定。
        
    在百余处仰韶文化遗址中,从整体文化面貌考察,庙底沟类型文化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各个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类型的遗物数量最多,似乎是最昌盛时期。尤其是铸鼎塬一周50处遗址,分布在3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含的庙底沟类型遗物之优势更为突出,在多次调查的成果,非常引起1999年参加铸鼎塬学述会议的数十位学者的浓厚兴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从2000—2002年选择近40万平方米面积并呈方形的西坡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在调查和研究中认为,此遗址似乎是较纯的庙底沟类型遗址。除初步发掘一批较大型并多带有壁盒的窖穴之外,更重的是发现一座150余平方米面积的方形房基,四周有走廊,可能是属于双篆式房屋。这是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形体最大的房屋基址。颇具“王气”。出土大量陶器残片和石器涂红色,由彩陶彩纹到器型,质量之高与形体较大也较罕见。还首次在仰韶遗址发现长方形锅底状的大型储水池,所有这些都超出一般仰韶文化遗址水平。
     
    结 束 语
      
    前述诸多学者产生的浓厚兴趣,这个兴趣来自于1998-1999年两次学述会议提出的“五对应”,现把这“五对应”作为本文的结论。
      
    其一、相传黄帝距今五千多年,庙底沟类型文化的碳14年代在公元前3500元左右,两者是时代相近;
      
    其二,黄帝时期传有万诸侯(氏族),唯独黄帝氏族最强盛,最后统一了万诸侯。在仰韶文化中,文化类型颇多,唯独豫西、晋南和陕西东部的庙底沟类型文化最发达。两者强劲相类同;
 
    其三,传说黄帝活动的地点、故事最多者,基本以灵宝市的铸鼎塬为中心,庙底沟类型遗址密度之大、面积之大、房基之大、遗物之丰富与最精良者,也集中在同一地区;
 
    其四,相传黄帝氏族的活动的中心区在豫西一带,往北到晋南、往西到陕东。庙底沟类型的文化遗址,最为密集、面积最大、文化最为繁茂者,同样也分布这个区域;
 
    其五,传说黄帝在“往来无常处”的年代里,波及的范围东达海滨、西抵甘肃、南到江汀、北至长城内外。具有庙底沟文化影响因素的分布,竟然也与上述地域吻合。
        
    据此,庙底沟类型文化,似为黄帝氏族的物质文化,基本被与会的学者所共认。若是如此,从1999年灵宝学术会议为起点,自此结束了黄帝文化只能说说听听而不可看的尴尬历史。可以这样认为:庙底沟类型的城址,是黄帝时代的防御设施、庙底类型的大房基就是黄帝时代的大房屋、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是黄时代的艺术珍品,全部庙底沟类型文化反映黄帝时代基本物质面貌……
        
    还有:1、铸鼎塬是黄帝氏族统一大中原后专设的祖庙。铸鼎塬的黄帝庙,应当是全体黄帝晚辈祭祖的圣地。
                   
    2、祖庙所在地的北阳平与西坡两遗址,其中之一可否应当视为黄帝的“定都”遗址?(原标题:黄帝后期的首都——灵宝铸鼎塬)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