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史话襄城:百宁冈下 明朝官军民军鏖战

2012/4/11 9:11:57 点击数: 【字体:


    百宁岗下 明朝官军民军鏖战

    感谢神佑 五岳庙内新绘诸神

       
    在距今约三千万年前,即地质学上的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地壳局部受压力,地壳内部的岩石急剧变形而大规模地隆起。于是地球表面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高山为谷、桑海桑田。于是,在中国地区,高山峻岭出现了、河流湖泊出现了。在我们今天称之为襄城的这块八百九十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汝河、颍河出现了,首山、灵武山、紫云山出现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大小高低各不相等的丘陵土冈。
       
    在众多的丘岗之中,有一座土岗突兀隆起在襄城东南部。它西北距县城二十多公里,汝河在岗的南麓静静地向东南流去,不久,就与沙河汇流。河之南,就是邻邦的叶县了。向西隔汝河,与首山遥相呼应。岗北不远,有一座相对小些的丘岗——麦岭岗。岗之东,就是一望无垠的黄淮大平原了。
       
    前有河流可以渔猎,后有土岗可以棲居躲避洪水。这里在远古时期,应该是最适宜人居的地方。先民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随着神灵崇拜的出现,人们在家中最神圣的位置,在原野中最适宜居住的地方,祭起了人们最敬畏的神灵。于是这高高的丘岗上,有了神灵们居住的地方。
       
    关于这土岗,最先是应该没有名字的,为了区别相距不远的此处彼处的丘岗,需要有一个代号——地名,以便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据《襄城县志·民间故事》记载,这块大丘岗,原先和四周一样,是一块平地。但是地表面却是礓石突出,奇形怪状,似人非人,百姓们都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老年人也说:“此处将有大祸降临”。于是人们担心吊胆,惊恐不安。忽然,有一天深夜,人们正在酣睡,有个白须老翁飘然进村,挨门逐户、借用耕牛。在梦寐中的人们,有的慷慨答应,有的婉言拒绝。待拒绝外借耕牛者达百人时,白须老翁即化阵清风而去。次日早晨,凡拒绝借牛的人家,都发现自己家的耕牛通身大汗、大口喘气、甚显疲惫。更令人惊奇的是,村子附近出现了一条黄土岗。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借牛老翁不是凡人,而是为给百姓消忧解灾,借牛运土掩埋不祥的礓石而来的。村人望空膜拜,感谢神仙的庇佑。从此,个个眉展颜开、安居乐业。神仙借百牛拉大岗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传遍四方。于是,人们便为此岗起名叫“百牛岗”。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内涵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之深处的信息。“百牛岗”这个名字,似乎也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其一、由于人们自身难以改变生存环境,希望借助于冥冥之中的神奇力量,来实现人们梦想。这是一种典型的神仙崇拜思想,同时也表明了当时生产力的落后。其二、这个神话故事,明显地表达出了穷苦百姓对为富不仁者的痛恨和批判。
      
    《襄城县志·民间故事》卷中,还有一番记述,此处土岗,应叫做“百宁岗”。其出处是:明朝万历年间,岗上常有毛贼出没,拦路抢劫、越货杀人,闹得人断路稀、鸡犬不宁。此时,有明朝官军提督百宁率兵到此平贼,经剿捕、贼众大多被擒、余者也望风远遁、不敢再来为患。百牛岗又安谧如常、行人似缕、路不拾遗。附近村民为纪念百宁提督平贼功勋,把“百牛岗”改名为“百宁岗”。
        
     此故事之出处,据该县志记载,是原五岳庙道人口耳相传,没有其它史籍作佐证。
        
    其实,在这处丘岗之上,在明代确实发生过一次激战。它发生的时间,应该是比万历还要早些的嘉靖癸丑年,也就是公元1553年。激战的双方,一方是明朝河南按察副使曹邦辅,另一方是河南柘城民军首领师尚诏。关于这场激战,曾担任万历朝左都御史的辛自修在《襄城柏宁岗重绘五岳神像记》一文中,有过记载。
       
     师尚诏,柘城县远襄人。早年曾从事私盐的贩卖,走南闯北,阅历广、见识多。当时,朝中大奸臣严嵩出为首辅,任人唯亲、专横跋扈、广聚私财,明朝政治出现了空前的衰败和黑暗。而明朝东有“倭患”,北有“瓦刺”,如要扩军备战,就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在赋税外,开始“加派”。豫东一带又是天灾频仍、非涝即旱。在这种情形之下,师尚诏和好友王邦用一道,经过秘密串联的准备后,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爆发了豫、鲁、皖三省为之震动的豫东农民起义。

    起义当天,农民军就攻下了豫东重镇归德府商丘。二十七日,向西攻宁陵不利,继续西进睢州,睢州闭城死守、起义军折转向南直逼柘城、并进入柘城县城、再攻进鹿邑、然后西进围攻太康,经过三昼夜激战,仍没有攻进太康。师尚诏便指挥队伍下鄢陵,克临颍。八月下旬,围攻襄城县城。由于守城军民拼死抵抗,师尚诏不能得志,遂折向东南。八月二十七日,农民军来到并驻扎在百牛岗下东南、汝河北岸,准备从这里渡过汝可,向豫南地区发展。
         
    曹邦辅、字子忠、号东村,山东省定陶县人,《明史》有他的传记。曹邦辅在史书上最享盛名的称誉是“抗倭名将”。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进士。先后出任元城(府治在今河北大名、民国时并入大名县)、南和(今河北省南和)知县,以清廉能干著称。后迁升御史,巡视河东盐政、巡按陕西。师尚诏起义这年,曹邦辅正担任河南按察使司副使。
        
    在师尚诏攻城掠地时,明朝政府已开始调兵遣将、前后围追堵截,先后委派巡按御史霍冀、河南左布政使邹守愚、提刑按察使赵正学,都指挥使尚允绍,也包括曹邦辅等将领,从河南各卫所调集精锐之兵一万五千多人,也于八月二十七日,汇聚在襄城东四十余里的百宁岗下,与农民军相对峙。
         
    据辛自修《襄城柏宁岗重绘五岳神像记》记载:大战之前,曹邦辅曾在五岳庙泰山之神像前祈祷:我曹某人居朝廷官位,食国家俸禄,为破贼自当捐躯报效国家,但是殿上东岳神尊历代受百姓祭祀,能忍心国家危急百姓苦难于不顾吗?
        
    战斗之初,明军先派出两支部队发动冲锋、农民军故意退却、诱敌深入,然后突然出动骑兵、将冲锋之明军团团围住,将予以全歼,大队明军看到情况危急、不胜惊恐、一时军心动摇、纷纷后退。这时,曹邦辅振臂高呼,提刀冲入溃逃的明军队伍中,砍死了几名逃跑在最前面的逃兵,亲自提刀督军,溃散的明军转过身向农民军发动攻击。这时,刮起了西北风,尘沙蔽日,明军乘风纵击,农民军战败,死亡六百多人,副将王邦用战死。其余农民军向东转移,进入安徽、山东。十月二十七日,师尚诏被俘后被处死。起义彻底失败。

    曹邦辅后来在南京抗击倭寇,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之位。最后,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上疏告退。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七十三岁的曹邦辅卒于家中,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
       
    这场发生在百宁岗下的官军和农民军的残酷战争,不仅没有给百宁岗上的五岳庙带来损害,反而为修葺五岳庙带来了一次机遇。
       
    关于百宁岗上的五岳庙,有资料介绍:“百宁岗五岳庙初建于汉、规模于晋、鼎盛于宋明,几度兴衰、几经修葺、臻于今日”。不知此论出自何处。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大致开始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在道教的教义中,神仙信仰是其重要内容。

    神仙信仰中的山岳崇拜,尤其是对五岳的崇拜,更是由来已久。
       
    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对于五岳的祭祀,《周礼》中记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说明最晚在西周时,人们就开始祭祀五岳。汉宣帝时,对五岳的庙祀形成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汉武帝时,五岳观念已真正形成。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等功能,自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为祀典。
        
     随着道教的形成和成熟,人们的神仙观念也逐渐发展起来,五岳逐渐仙境化,道教将其称为洞天福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并且把五岳信仰与中国古代的五行相结合,认为,东方属木、其颜色为青色、以太昊氏为青帝、居住东岳泰山;南方属火、其颜色为赤色、以祝融氏为赤帝、居住南岳衡山;西方属金、其颜色为白色、以金天氏为白帝、居住西岳华山;北方属水、其颜色为黑色、以额预氏为黑帝、居住北岳恒山;中央属土、其颜色为黄色、以轩辕氏为黄帝、居住中岳嵩山。宋代时,进封居住在五岳之上的诸位神仙为帝,唐宋以后总称为五岳大帝了。
        
    祭祀五岳大帝,如果都要到五座山上去,不要说一般百姓难以做到,恐怕连封建帝王,有时也要派官员代为祭祀。为了祭祀的方便,人们便在皇城都市中,交通要衢人烟稠密处,分别为五岳大帝造庙宇。据《襄城县志》记载,在襄城首山之巅曾建有西岳庙,明代退休在家的四川布政使参议姚汝皐曾捐资修葺西岳庙。在县东南的百宁岗和横梁渡,分别建有东岳庙。
       
    五岳大帝分掌不同的人间和神界、地狱职责,不同追求的人,要叩拜祭祀掌管自己前途命运的神仙,东来西去也不方便。把东西南北中,五位大帝请到一处庙宇中,一起供奉,这应该是一个创新。
        
    不知五岳庙究竟建于何时,但这种创新确实带来了轰动效应。百宁岗五岳庙成了中原地区最著名、最热闹的道教圣地之一。其鼎盛时期,庙宇占地20公顷,道众近千人,殿宇巍峨、气势磅磗,庙内松柏参天,令人神往,被人俗称为“全神庙”。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曹邦辅和师尚诏在百宁岗下激战的那个时候,估计不是百宁岗五岳庙的鼎盛时期。五岳诸帝应该是还供奉着的。所以曹邦辅在五岳中地位最高的东岳泰山大帝前,祭祀许愿,要其保佑官军能够战胜农民军。
       
    官军果然打败了农民军,但作为按察副使的曹邦辅却没有时间还愿,还需要继续堵截农民军,后来又易官它地。十九年后(公元1572年),已经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朱载垕当皇帝的第六个年头了。这时,五岳庙也许已是破败不堪了,当地民众和地方绅士要修葺五岳庙,需要找个噱头。这就想起了十九年前的那场战争,官军能够获胜,是由东岳大帝暗中庇护,刮起了西北风,飞沙走石,官军能够乘风出击。处于下风头的农民军失去了天时和地利,就吃了败仗。保护了当地一方百姓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有了这个事例,就佐证了五岳庙诸神的灵验。这样,无论是直接集资或是由道士向百姓化缘,理由都充分了些。
      
    修葺工程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初夏开始,至当年冬季完工,历时半年。期间,为五岳诸神敷贴金粉,重新制作更换了已破旧的冠冕和服饰,并且对五岳诸神两侧配祀的侍从也重新进行了装扮,对摆放供品的桌几也易旧为新。使殿堂之内焕然一新、鲜华灿烂。
       
    修庙宇,也算是功德。理应找一个有地位、有声誉的人为之作记,或刻于石碑之上,或收入史籍之中,以求留芳后世。当时,辛自修因弹劾高拱,惹得隆庆皇帝朱载垕不高兴,因此辞官在家“养病”。众人便央求辛自修作文以记其事。辛自修欣然应诺写下了《襄城百宁岗重绘五岳神像记》。
       
    我襄城百宁岗五岳神庙,古迹也。嘉靖癸卯(应为癸丑——作者注)秋八月既望,师贼(师尚诏——作者注)流毒兹土、大肆抄掠。本省副宪、今南京大司徒曹东村(曹邦辅——编者注)公督军追剿,阵于岗下。乃祝泰山之神曰:某居位食禄,分当捐躯破贼,尊神受昭代之秩祀血食万年,忍阴视危急而不之拯耶。言已,烈风俄起,西北昼日晦冥、尘沙蔽日。贼适结营东南、惊溃不能支。我军乘风纵击,大破之,僵尸十余里。元党既歼、余党遁散。居民在一方者亦仗借军威,保全家口人等。深感神功之默助,结社累年,积金百余。倩工妆  布金采,饰整冕服以壮观仰,其左右侍从及覆尘座几等,亦皆易旧为新、鲜华灿烂。起工于隆庆六年初夏,讫工于本年季冬。
       
    请予言以纪其事,予曰:若知德神而报之,宜矣。抑知神之所以显其灵,异乎?当师贼寇襄,声势甚锐。于时督军者,藩臬五六公,各拥强兵,彼此观望,莫敢先发。即武弁者流,亦皆缩步不前。间有兵刄初交,辄奉头鼠窜,以觊苟免。惟曹公奋袂大呼,挺身决战,至欲挥剑自刎以励将士,忠义之气,直贯天壤。是以祷神而神效灵,激兵而兵用命。万余剧寇,一鼓而扑。是神之功德,实曹公之忠义假之也。故观神之显而曹公之忠义益彰,观神之假于曹公之忠义,而神之正直益显,观于若辈之所以报神、而神之功德与曹公之忠义益永永不可泯矣。予故记其实而推本曹公,使后之人知感神者不徒以文,而凡受王事者,临难知所以自奋之。
       
    其后三百多年间,五岳庙虽不断遭风雨侵蚀,也不断有人修葺,其始终保持着中原道教名刹的地位。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五岳庙抵挡不住政治风暴的冲击,荡然无存,夷为一片平地。现在虽仍殿堂林立,但毕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复制品了。(原标题:史话襄城:百宁冈下 明朝官军民军鏖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襄城文广信息网
0
下一条:白沙水库上一条:百宁岗 (五岳庙)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