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洛阳“新国保”系列(1):文明街上的河南府文庙

2014/2/21 16:04:31 点击数: 【字体:


    题记

    河南府文庙,地处洛阳老城文明街,建于金元时期。

    今年3月30日,河南府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街上,有座文庙。

    门口有座石碑,上写“河南府文庙”。文庙是专门用来祭孔的,古时官员路过,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这是规矩。

    可是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下马石——时过境迁,这里早已变成文明街小学所在地了。我看到庙里走出来一个人,一问,是讲解员。

    文庙正在维修,文明街小学被拆迁

    顾不上为我讲解,讲解员先递过来一顶安全帽。原来,这座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我市决定对其大修,恢复原有规模建制,现正拆迁周边的不协调建筑物。

    不协调建筑物当中,最大的是一座教学楼,临着文明街,挡着文庙门。我戴着安全帽走进教室,已见不到一个学生,他们都迁到别的地方上课去了,黑板上方还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横幅标语,似乎牵出往日的琅琅读书声。

  这使我想起,庙宇代学堂,是个普遍现象。若经济条件不允许,盖不起学堂的时候,把学生往庙宇里一放,他们就可以上课了。在文庙读书的学生,离孔子的塑像最近,所以出来进去,便沾了些“文气”。那些当老师的,便期望学子在道德文章方面,多多上心。

    讲解员说:这两侧的厢房,曾是文明街小学老师的家。家家门前都搭有简易厨房。走进去看,锅灶上留着煤烟,门里边掩着故事。据说一些教师临走前,还细心地把屋里屋外打扫了一下,表达了他们对文庙的留恋。

    再看临街的教学大楼,门窗已被卸下运走,再有几天,整个教学楼将从这里消失。它所遮挡的文庙戟门,将赫然显露出来,让人们从这里路过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它的雄姿。

    这座文庙比一般的文庙规格高,在河南是“老大”,在全国数得着

  在这里采访时,见到了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委员会主任李信忠。他40多岁,讲起文庙历史滔滔不绝,语速很快,似乎想在一分钟内把文庙推介给我。 

 “这个文庙比一般的文庙规格高,在河南是‘老大’,在全国数得着!”他很快地说了这么一句。其实他不说我也知道,为了纪念孔子,中国人到处建文庙,全国的文庙多如星辰。

  纪念孔子的地方,为啥叫文庙呢?原来孔子“走”到唐代的时候,受到很高礼遇,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祭孔的孔庙便被称为文庙了。此后历朝历代,祭孔活动越来越隆重。宋代起,不仅要祭祀孔子及十哲,连历代大儒也一起被供奉。元代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在文庙内增设四圣神位,他们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述圣子思。

  所以,文庙实际上是专门供奉孔孟先贤的所在,作用是对后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教育场所。河南府文庙,就是在社会动荡的金元时期隆重出场、俯瞰中原的。

  李信忠说,尽管全国的文庙很多,但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很多文庙已不复存在了。从全国范围看,建于金元时期且存留下来的文庙已经屈指可数,而如今还保存着3座大殿的文庙,在河南省也仅有这一处。这座文庙的级别很高,不是一般的县文庙,而是府文庙,价值高。

  那么“河南府”又是个啥概念呢?李信忠引经据典,讲出一番道道来。

  金元时期,洛阳的地位从原来的京城和陪都降为河南府。河南府治,就在洛阳 

  金朝兴盛时,洛阳被称为中京。

蒙古人控制中原,建立元朝,废掉洛阳“中京”称号,将其降为河南府路,治所在洛阳,并将府署从洛水之南,迁往洛水以北。

  河南府经营的城盘,大致在洛河以北、瀍河以西的今老城区一带。这些,可以从目前老城存留的部分城墙、街道和石刻上看出来。想当年,元朝铁骑纵横,横扫四合,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设立了河南江北行省,管辖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治所在汴梁(今开封)。河南府路,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辖8县1州。这8个县是:洛阳县、宜阳县、永宁县(今洛宁)、登封县、巩县、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县。1州为陕州,州下辖陕县、灵宝、阌乡、渑池4县。由于连年战乱,大批百姓或死或迁,河洛一带人口锐减,当时河南府路管辖的12县,仅有9520户人家,共计65751人。洛阳城内的居民,也只有千余户。

  知道了河南府的来历,我迈开脚步,巡看眼前的建筑群。只见这座文庙从南到北,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所有建筑都沿中轴线排列。第一眼看的是戟门,巍峨高耸,好不气派。

 河南府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规制严谨,体现了儒家正大磊落和秩序分明的特质

这戟门,有3层楼房高,说是门,其实并不临街。据文明街上的老人们回忆,这戟门的南边,还有两个建筑物,最南边临街的是一堵长长的照壁,照壁自然是用来避邪的,避免邪气冲了庙宇,所以不少照壁上雕刻的是龙。至于河南府文庙照壁上刻的啥,老人们已经回忆不起来了。照壁的另外两个功能,一是遮挡外人视线,二是反射阳光,这里面有许多讲究,这里按下不提。

  按下不提,是为了赶紧介绍照壁后面的另一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物便是棂星门,此门为文庙的正门,是三间牌坊式的建筑,上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8个大字。这8个字,是历代纪念孔子的通用语,是为文庙点题的。

  现在该轮到介绍戟门了,因为它已亮相多时了。戟门足有3层楼那么高,抬眼看时,只见8组斗拱凌空飞架,全用的是上好的木料,紧密镶接,组成了8组战斗集体,就像8名举重运动员一样,筋骨强健,相互挽起胳膊,攒着劲儿,托起一根根粗大的平梁。

  要知道这平梁之上,便是整个房顶,全靠这8个力士在下面托举。我想,砖木结构的建筑,实际上全依仗木料的架构和支撑,所谓“墙倒屋不塌”,有了这些木料架构,即使墙倒了,整个房顶由于木料的支撑,也不会倒掉。

  话说这戟门,本是文庙不可或缺的建筑物。按理说文庙本为斯文之地,何以要插进刀枪剑戟?取名“戟门”呢?原来,戟这种兵器,排列起来十分威严,到后来就演变为一种仪仗,到了一定品级的官员,门前才可列戟。孔子,圣人也,纪念他的地方,自然可以造个戟门喽。

戟门前,有泮池。泮池又称半月池,围成一个半月形,泮池也是孔庙特有构件。中了秀才,可以进入文庙,称“入泮”。

但进入文庙的方式,却非有门便可进入,这里有许多讲究。过去,孔庙只在春秋两祭时开门。祭孔时,文人学士特别是有功名的官员,可以从戟门之中门进来。其他人等,即使可以进来,也得走戟门的左右掖门。

 左右掖门与戟门连体,是戟门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低一些,门洞开着,不安门扇,一般人出入文庙,都走掖门。

    文庙格局寓意深远:大成殿述说着儒家先贤功成名就,明伦堂规范着人世间伦理秩序

 迈过戟门,就进了文庙的核心部分。

  先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杏坛,这也是文庙的特殊构件之一,是为了纪念孔子杏坛讲学而设立的。杏坛的一边,有几棵高大的柏树,树龄都在200年以上。据说原来这里有30多棵柏树,蓊郁遮天,苍翠满眼。

  我在想,这杏坛和松树,虽然不是文庙建筑的大型构件,却能从中窥见古代建筑师的艺术匠心:杏坛意象浪漫,营造了孔子讲学的愉快氛围,是一种审美需要;柏树常青不凋,象征儒学千古流传,是一种政治需要。

  大成殿是正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一词,出自《孟子》的“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意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总结过去的文化,可谓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这里供奉孔子牌位,面阔五间,殿内金柱林立,每根金柱直径0.48米,粗大挺直,寓意儒家精英皆为国家栋梁也。每根金柱的下面,是覆盆式的莲花柱础。当年这里经常举行祭孔仪式,如今身临其境,似有悠悠箫声萦绕于耳,祭孔场面如历眼前,使人顿生肃穆之感。

  大成殿现在已没有孔子塑像,工人们正在紧张维修。我看得仔细,发现大殿前坡西半部屋面用的是青色灰瓦,与大殿统一的绿色筒板瓦屋面明显不同,就想问个究竟。

  据这里的老街坊回忆,抗战时期,日本敌机曾多次轰炸洛阳,其中一次把文庙大成殿的一角炸毁。日军攻入洛阳后,曾将大成殿作为日军驻洛警备司令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拨款对大成殿进行了简单维修,由于一时找不来绿色筒板瓦,只好用青色小灰瓦代替,把炸毁部分修好了。

  大成殿的后面,还有一座大型建筑,名叫明伦堂。为了维修安全,通道被人为隔开。站在院里的最高处,伸长了脖子,也只能看到明伦堂的一角。从资料上看,明伦堂也是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单檐硬山灰瓦顶,面阔五间,宽敞明亮,堂上高悬“师道尊严”的大匾,字体苍劲深厚。

  至此,我以为已经把文庙所有的建筑看遍了,准备抬腿走人,不料旁边踱过来一位苍髯老者,对我说:你只知道看这上面的东西,却不知这地下面,还埋着几十块石碑呢!

   河南府文庙地上、地下文物丰厚,拟辟地40余亩,恢复原建制,打造新景点

 这位苍髯老者说,这地下埋着四五十块石碑,都是社会动乱的时候,各朝各代的文庙管理人员悄悄埋藏起来的,其中有一块颜真卿书丹碑刻,是罕见的书法珍品。

  李信忠说,文庙地上、地下的文物宝贝很多,将来要一一整理。将来文庙的面积要扩大到40多亩,而现在只有11.72亩。文庙维修的第一期工程,原计划本月底结束,任务是更换戟门和大成殿所有朽坏的椽子、屋檐,使这两个大殿的所有构件齐全;接着,要油漆梁柱门窗,敬立孔子塑像;适当绿化,理顺通道,把文庙的基本风貌展现出来。

 离开文庙时,下起了小雨,雨滴落在“河南府文庙”几个字上,眨眼间便把石碑洗得清清亮亮。看来,文庙在接受洗礼和打理之后,一定会光鲜鲜地与大家见面。【原标题:洛阳“新国保”系列(1):文明街上的河南府文庙】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2006-09-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