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古陶制作技艺

2013/10/16 15:16:38 点击数: 【字体:


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古陶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佩雨(左)正向客户介绍黄河古陶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黄河古陶在沿用线刻、绘画、浅刻等传统古陶手工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使用浮雕、高浮雕、浮雕镂空等新技法,色泽上突破了传统的灰、红、黑三色,还研制出了橘黄、石青、仿青铜等颜色。”8月24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佩雨指着样品展示间中的各种陶器对前来参观的客户讲解。

  当天,记者走进浚县,走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佩雨、张连贤,听他们讲述黄河古陶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及现代产业化之路。

  始见于新石器时代 汉代后期失传

  制陶工艺相传出现于神农氏时期。鹤壁市地处中原,古黄河穿境而过,历史上陶窑很多,其中大赉店遗址(原属于浚县)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遗址,地层堆积有仰韶、龙山、商代的文化层,走进遗址便可发现文化堆积层中有很多陶片。黄河古陶就是那一时期的产物,它以黄河澄泥为原料制成,直到汉代后期,瓷器逐渐取代陶器,黄河古陶制作工艺也渐渐失传。

  经历几千次实验 重拾古陶制作工艺

  鹤壁市黄河古风陶艺有限公司的王佩雨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民间艺人感慨黄河古陶制作工艺的消亡,在中央美院、中国古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在众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直接参与下,一位画家带领几个人进行了几千次实验,终于研制出了黄河古陶。

  2009年,黄河古陶因其古朴的制作工艺被收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的黄河古陶选用特殊黄河澄泥为原料,整个生产过程全部为手工工艺,通过选料、淋泥、拉型、绘画、雕刻、磨光、晾干、烘干、焙烧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关于制陶工艺,王佩雨说,选料是关键。
“黄河古陶的原料主要是取自黄河故道地下一米多深的土层,我们称之为澄泥,澄泥土质柔软、细腻,是制陶最好的原料。”王佩雨指着公司地下室用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泥块告诉记者,严格来说,淋泥才算是第一道工序,将晒干的澄泥碾碎,滤去杂质,和水搅拌均匀,然后放进池中沉淀,让稀泥中的水自行蒸发至一定程度后,再将泥土挖出,分块用塑料袋包严,放入地下室发酵,发酵至一定程度后才能被用于制陶。

  制陶最重要的是创意和设计,有了设计方案之后,制陶技师才能根据方案进行拉坯、绘画、雕刻、抛光、烧制等工序。在拉坯车间,记者看到一名技师将一块揉好的泥放在拉坯机上,双手上下抚摸泥块,并不停调整坯的形状,十几分钟之后,一个花瓶成型了。

  雕刻工艺主要由有美术功底的女技师使用细铁丝、小木棍等简易工具完成。雕刻完工后,经过晾晒,然后被送入打磨车间进行抛光,也是采用最传统的方法,用圆形石头打磨光亮。

  最后的烧制环节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因为陶器的颜色也主要靠技师们根据温度调节。”王佩雨说。

  黄河古陶走上产业化之路

  张连贤告诉记者,1998年以前,陶器的艺术价值并不被大众看好。

  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召开之前,省里一些专家动员他们到北京参加博览会。“说来不怕你笑话,当时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没有,为了凑齐路费、参评费,我进了一车饲料,事先在北京联系好买家,到了北京先卖掉猪饲料才拿着钱去参展,没想到一下子获得了银奖。”说起当初的窘迫状况,张连贤有点不好意思。

  2000年,黄河古陶接到最大一笔订单,有客户要购买5000余件黄河古陶制品。大手笔的订单也开启了黄河古陶大规模生产的现代化产业之路。

  张连贤告诉记者,黄河古陶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露脸”后,认识陶器的人便多了起来,从四处推销产品到客户主动上门订购产品,浚县制作陶器的人也逐渐多起来。“现在有大大小小六七家制陶厂。”
  “我们筹措了近5000万元资金建设了新厂区,目前已投资3200万元。”王佩雨说,“两栋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手工流水线车间正在装修,马上可以投入使用。”

  “黄河古陶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我们将进一步使用现代创意和营销方法,进一步探索它的产业化之路。”王佩雨说。(王利英 席波 张婷媛)【原标题: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河古陶制作技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鹤壁网 2013-09-08 作者:张忠诚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