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杨贵:红旗渠魂(2)

2013/10/31 17:16:12 点击数: 【字体:

  而当时的林县有多少本钱呢?政治“本钱”,当时的新乡地委领导表态说,同意上马,但国家没一分钱、一粒粮食支持你们,请林县量力而行,自行决定;经济“本钱”在哪里?“大刮‘浮夸风’时,我们县委班子统一口径,打了‘埋伏’,当时全县还有3000万斤储备粮和不到300万块钱。”杨贵道出了50多年前,林县建设红旗渠的全部“家当”。

  理想与信念是不灭之火,愈挫愈坚,勇往直前。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坎坷与挑战。然而,这一切,在杨贵坚实的脚板下无不“履为平地”。当红旗渠总干渠将修好时,有人担心,有人风言风语:“如果落差不够,渠通了,水流不过来可该咋办呀?”对此,杨贵的回答响彻太行:“如果是那样的结果,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

  镜头回闪到1990年4月5日,红旗渠25岁“庆生”,老书记专程从北京来到林县。当红旗渠管理处的干部职工齐齐围上来,请老书记题词时,杨贵蘸着他饱经沧桑的心血再次“老夫聊发少年狂”,以《赠言十水》词而抒怀

  祖祖辈辈缺水,红旗渠引来漳河水。水库蓄住了山谷水,红旗渠灌满库池水。浇地渠库池齐放水,一渠水可顶两渠水。平整土地合理用水,大家都来节约用水。关键保好渠管用水,林县就不再愁缺水。

  坚强之杨贵

  从1960年2月开工,历经10年奋战,经过三期大会战,一条“数字化”的“人工天河”镶嵌在太行山腰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0座渡槽、凿通134个隧洞,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相当于从郑州到广州的距离。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林县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前的1.2万亩猛增到60多万亩……

  “罗马不是一夜就建立起来的。”作为红旗渠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杨贵与记者一起捡起历史的碎片,是那样的清新感人,那样的历久弥新。真是“想开端没有结局,想结局没有开端”,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始终凸显了苦干实干加巧干的主旋律。

  建设红旗渠有多苦?

  杨老回忆的一个片段,现在人听起来可能会当做笑话也可能会当做“神话”,但那确实是当时的事实,现在的历史

  红旗渠总干渠山西境内长达41华里。工程刚上马那阵儿,杨贵沿渠线徒步两天来到山西平顺县一个叫盘阳的村里。没曾想,山西老乡却向林县县委书记告状来了:“杨书记啊,你们这样放炮可不行啊,俺这儿天天像闹地震一样,牛惊了,驴跑了,房子也裂缝儿了。”杨贵调查后得悉,山西老乡说的不假,建设者炸山打洞一次性要引爆1000公斤的炸药,号称“吨炮”,可不把山西老乡害苦了吗?杨贵当即指示县委所有常委、各指挥部指挥长就地召开前指会议,果断调整计划。

  上兵伐谋。打仗出身的杨贵当即决定:集中优势兵力、财力、物力,尤其是把当时全县仅有的30多名技术员悉数调集过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先搞定山西段工程。当然还有一个刚性要求,以后只能放小炮,不准放“吨炮”!从此,西线无战事;从此,西线经验在各渠线不断被复制和创新。

  苦干实干,这是贯穿红旗渠建设的主旋律。杨老深情地和我们一起穿越着时空,叠加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红旗渠刚开工时,一下子涌到山西3万民工。大家一律变成了“山顶洞人”:住山崖、山洞,打土窑、搭席棚;

  渠首大坝截流时,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组成“人墙”,抗拒激流;

  东岗公社组织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凌空打钎放炮,硬是在悬崖绝壁上崩出渠基;

  青年洞开凿时,缺粮少菜,大家忍着饥饿苦干,把豪言壮语写在太行石壁上:“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

  除险英雄任羊成、英雄炮手常根虎、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凿洞能手王师存、双手撑钢钎的“铁姑娘”郝改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不应该忘记的是,10年红旗渠修建,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86岁的杨老内心道白脱不开特定的语境。从历史回到现实,杨贵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警句感慨系之。而在林县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

  以史为镜。杨贵深情地告诉记者: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要有点精神,否则就会失去脊梁骨,不能自强自立。实现“中国梦”,这种精神不可或缺。

  坚贞之杨贵

  在北京采访,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在杨老的客厅里,我们居然看到了一件“稀有文物”:整整50年前绘制的“林县水利建设示意图”。彩色地图大约1.5平方米,画面历经岁月的侵蚀,已微微泛黄。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站到地图前,一看到那些指纹似的等高线,杨贵的呼吸就有些急促,周身的热血就沸腾起来。他用小竹竿指指点点,侃侃而谈。那山山水水,那沟沟壑壑,那声声炮响,那血与火的岁月,历历在目,声声在耳,像刚刚发生的一样。

  忠诚与坚贞,这是杨贵身上的基本色,恒久不变。

  战争年代,杨贵在汲县当区长时,国民党就出价要“买”他的人头:“谁把大个儿区长的头拿来,奖励2000大洋。”但这位大个子区长毫无惧色,英武不屈:“战争年代,不管战斗多么惨烈,我都要把***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59年11月1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新乡火车站首次亲切接见杨贵。结果,这张合影照“隐身”到“文革”爆发后,反而因“福”得“祸”,成为杨贵的一条“罪状”:正值中年的杨贵身高1.85米,比毛主席高出4厘米,“好事者”立马给他扣了一顶帽子:有意贬低毛主席!威武不能屈,杨贵铮铮铁骨:我最讲实事求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13-05-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