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王新利:翰墨香自苦寒来 一笔一画总是情

2013/10/21 9:05:23 点击数: 【字体:


    王新利,号山谷斋主。出生于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开封市兰考县,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大学英语教师。他自幼酷爱书法,二十余年孜孜不倦。现为中国美术家画院院士、刘庚三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

    他屡获全国书法比赛金奖,中国书法泰斗沙金亮老先生对王新利的作品大加赞赏,称“内圣外王,超凡脱俗,具有大家风范”。2011年9月29日参加河南电视台主办的《翰墨缘》栏目表演赛,获得与会专家们的好评,书法作品获优秀奖。在“纪念焦裕禄烈士逝世40周年”书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不少省市举办的大赛中获得殊荣。

    ●广临诸家碑帖

    王新利受父辈影响,自幼酷爱书法,加上开封浓厚的书法文化底蕴的熏陶,自幼就比同龄人的字写得好,校园里的他是一位佼佼者。也许是与书法有缘,一位爱写钢笔字的同学送给他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为他打开了解书法的大门,也奠定了他以后真正书写练字的坚实基础。

    学书经年,废纸三千。王新利广临魏晋、唐宋元诸家碑帖,逍遥于尺牍之外,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追寻着书法三千年发展的精神历程,以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意向与风神。王新利说:“在临摹字帖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总会突然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去书写这些字。我知道,这就是灵感了。”

    ●拜师名家学艺

    在各类书体中,王新利尤喜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的字体。黄庭坚书法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大胆老辣的用笔深深地浸染着他。后经人介绍,王新利拜开封名家沙金亮和许岱二位先生为师,开始正式练习书法。

    在二位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他从如何用笔到各类书体知识,系统地学习了一遍。他对书法的追求由此变得痴迷,工作再忙,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可以练12个小时。从唐楷到赵体,再到黄庭坚体,他遍临众帖。在老师不倦教诲中,他的书写水平得到长足的进展,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愈来愈得到提高。

    ●独特的翰墨香韵

    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2006年,王新利以优异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读研,跟随著名明史专家王雄先生学习历史。通过读研,王新利对书法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和追求,更多了一些灵动和自我。随后,王新利的书法作品变得骨力追风、气息淳雅、豪放大气,俨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现在,王新利在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均有建树。特别是对硬笔技法大胆创新,在庞体清新秀丽的基础上注入了清新活泼的因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用笔刚猛共济,挑剔犀利,轻重缓急处理得恰到好处。结体遒丽稳实,气息淳雅,风姿绰约。从事硬笔书法教育多年,受惠学员达数十万人。王新利对毛笔书法用功颇深,受颜体、赵体和黄体书法影响很大,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遒劲郁勃、干练老辣的书风。

    著名书法家许岱先生看过他的作品,曾说:“王新利同志的作品,一望便知是学黄山谷笔法,其用笔、结构很有成就,可喜可贺。”开封名家沙金亮曾赞叹他的书法“有颜体之大度,有赵体之流便,很有韵味,很有个性。”很多看过其作品的同道,都这样评价:“其作品取黄山谷之率意,用笔大胆老辣,得帖学之意趣,风神潇洒,无所挂碍。”

    ●书法是他生命之重

    苏东坡说:“ 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在的王新利更多注重的是提升自己的内涵,练字之余经常品味文学经典。一杯茶,一支笔,窗前临池,确实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他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力求创新,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生机与活力。

    细心观察王新利的作品,呈献给人的或是豪放洒脱、汪洋恣肆,或是纵横跌宕、沉着痛快,更多的是给人以某种启迪。中国书法本质是一种线条的艺术,王新利认为变化多端的笔法,轻重急徐的点划,无一不是书法家情感的宣泄。在创作中,借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以简约飞动的笔墨与线条,痛快淋漓地书写自己的情怀。在他看来,搞创作必须忘掉线条,让一颗心沉潜进去,让精神从线条中解放出来,追求一种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才能呈现出自己的心性与意象。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王新利说不会满足已有的成绩。他说自己生长在七朝古都开封,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他的造化。能够得到开封城中一流书法家的言传身教,更是自己三生有幸。

    在采访的最后,王新利告诉记者:“书艺之路虽然漫长,但是生活在开封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上,我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灵感。书法就像我的生命,我愿意把自己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书法,这也无愧于我是开封这个书法名城里的一分子。”作者: 陈艳辉【原标题:王新利:翰墨香自苦寒来 一笔一画总是情】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2-03-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