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曹彭龄:驻外武官的文武人生(3)

2013/7/30 17:35:15 点击数: 【字体:

的时候,一场始料未及的噩耗毁灭了他的计划,那便是癌症!

    在出发前的体检中,曹彭龄被确诊患上了癌症。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钢铁般坚强的战士曹彭龄顿感意外。“我不甘心,这才刚刚退了下来,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我不能就这样倒下。”于是他决心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战胜癌症。尽管发现癌症时已是中期,但手术做得很成功,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病魔。

    撰文出书,文坛初展才华

    作为一名外交人员,曹彭龄兢兢业业作出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他从小在心底埋下的文学梦想并没有因为忙碌而搁下。“我觉得写作和工作是并行不悖的,关键是要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曹彭龄说,“正如父亲要求的‘要在质与量上超额完成任务,行有余力再及于所好——写作。’”

    受到父亲的影响,曹彭龄自幼就喜爱文学。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每一篇作文几乎都被作为范文,受到老师表扬。”曹彭龄回忆说,他的文学爱好完全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小时候,父亲总教他把一个个单独的字串联成词。每次看到美丽的景色,父亲都会特意说出几个词,让他连串成句。时间久了,课堂上的造句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

    1947年,10岁的曹彭龄写了一篇名为《夜游玄武湖》的习作,发表在《中央日报·儿童周刊》上,那算是他的处女作了。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曹彭龄参加文学社团“红楼文学社”,并开始在校内外报刊发表诗文。1974年,在南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期间,曹彭龄与铁道兵叶晓山合作出版诗集《战歌嘹亮》。1983年7月,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改革开放后,报刊上充斥着看不懂的诗歌,且越来越西方化,曹彭龄不愿跟风,也不愿走原来的老路子,遂听从父亲的建议,将笔锋由诗歌转向散文。由于曹彭龄工作的中东地区战事不断,父亲很早就建议他在心有余力的时候,收集一些当地的民情写一本书,让大家多一些了解。曹彭龄也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介绍给国内读者。于是,他和爱人在工作之余,陆续创作出版了《西亚风情》《异域走马》《黎巴嫩散记》《重返巴格达》《不尽天涯路》《受命打开“地狱之门”的人》《埃及漫步》等散文集。

    谈到写作的体会,曹彭龄认为,要有“东西”才能写好。但怎么才能有“东西”,那就必须深入生活,了解方方面面。近几年,曹彭龄与爱人卢章谊一起出版了散文集《走进迦南地》《岁月流痕》及传记《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等。

    在曹彭龄名为“不由天”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类书籍,包括很多珍贵的资料。一封封父亲写给他的信件,一本本上世纪80年代写成的日记显得弥足珍贵。“信件里有父亲的指导,日记是曾经的记录,写文章离不开这些积累。”

    曹彭龄特意拿出一封父亲的家信给记者看,只见泛黄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连角落也没有放过。信的背面是1979年4月21日。

    “父亲一向节俭。”曹彭龄补充说。

    教泽碑文,割舍不断故乡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讲家乡卢氏的故事,讲鲁迅给爷爷写‘教泽碑’的故事。”说起故乡,曹彭龄侃侃而谈。

    1981年6月,父亲到西安开一个有关外国文学的会议,当返回路过卢氏的时候,父亲说他想回家看看。当时家人既想满足老人的心愿,又担心他年龄大,经不起劳顿。当时,曹彭龄正在38军代职,不方便请假,只好由姐姐陪着父亲,在洛阳地委和朋友的帮助下,父亲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这也是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卢氏。”曹彭龄说,从卢氏回到北京后,父亲拿出一叠照片,指着家乡的老屋、院落还有磨盘,耐心地给曹彭龄讲述着老家的故事。当然,讲得最为详细的还是“教泽碑”的故事。

    爷爷曹植甫是一位有着60多年教龄的山村教师,年轻时中过秀才。在旧中国,他不求仕途显达,却矢志于山村教育,用自己的知识培养出一批对国家有益的青年。他学识渊博,为人宽厚,深受学生爱戴。1934年,在爷爷65岁生日之际,他的众多学生为了表达敬意,决定给老先生立一块“教泽碑”。而写碑文的任务,学生们公推曹老先生的长子曹靖华来完成。曹靖华不好下笔,把写碑文的事,写信转托给鲁迅先生。当时的鲁迅正生着病,但看到曹植甫的感人事迹后,欣然应允,回信说:“这个碑文一定写,但正在病中,容缓缓。”仅仅过了半个月,鲁迅便写成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从鲁迅文集上看,这应该是鲁迅写的唯一的一座碑文。”曹彭龄说,后来毛主席在重庆接见巴金、父亲曹靖华的时候,询问父亲知不知道曹植甫。父亲很好奇,毛主席怎么知道这事,毛主席答曰:知道“教泽碑文”的故事。

    碑文寄到卢氏后,爷爷坚决不让立碑,并说出这样一番话:“鲁迅是大家,我只是一个乡村教师而已,只求不误人子弟,受不起这样的礼遇。但鲁迅的碑文我留下,把它作为对我的一种勉励。”不过,当时题写碑文的青石已经运到村口,爷爷说把青石作为一个井台石吧,他每次来取水的时候,就能想到鲁迅的鼓舞。

    曹彭龄说,现在五里川的那座碑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当地政府立的。

    伉俪情深,夫妇同抗病魔

    “对不起,得打断你们一下,他必须吃药了。”不知不觉四个多小时的采访时间过去了,这时曹彭龄的老伴儿卢章谊一手端着水,一手拿着一瓢药,让他服下。曹彭龄笑道:“聊开了,忘记吃药了。”

    服了药,曹彭龄接着说:“现在离不了药啦,必须按时吃。老伴儿也是,须一直吃药。”

    说起老伴儿,曹彭龄的眼眶湿润了。

    当年,为了支持曹彭龄的工作,新华社同意将身为新华社记者的妻子借调到他所在的武官处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地点正是中东最乱的地区。这样,她往往都是“跟着爱人上战场”。尽管任务繁重,条件艰苦,但妻子始终无怨无悔地以记者的敏感、细致和热心,协助曹彭龄做了大量的工作,辅助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当年,她义无反顾地跟着我,哪里困难去哪里,从不喊苦喊累;而今,由于免疫系统破坏,她不幸罹患‘肺部间质性纤维化’,CT拍出的片子上,肺下部就像玻璃被石子砸过,布满蛛网一样的裂纹,也从不抱怨。我心里愧疚得很,真希望这些事都发生在我身上,别让她遭受这无妄之灾。”曹彭龄说,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天天陪着老伴儿去医院做治疗,一起与病魔做斗争。

    “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踏踏实实,心思完全放在了国家上。为了国家、为了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三门峡日报 2012-11-3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发小”情——记同窗好友曹彭龄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