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2013/7/8 10:17:46 点击数: 【字体:


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无锡慈善家后人为陕州甘棠庙碑揭碑

 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祭拜召公

 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本次活动备受媒体和市民关注

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参观甘棠苑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11月16日上午,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公园的甘棠苑内,鼓乐和鸣中,由多位女生吟诵的《诗经·召南·甘棠》仿佛穿越时空,激荡着人们的心灵。

  当日,来自无锡、三门峡的宾客在这里欢聚一堂,参加由中华文化研究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峡市慈善总会、三门峡日报社和三门峡甘棠苑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重立“陕州召公甘棠庙碑”仪式。

  这是一次跨越84年再续大爱之缘的聚会,这是一次传承召公敬德保民思想的聚会。

  翻开历史的文献,拂去岁月的风尘,时间追溯到1930年前后,陕州大地连年大旱,战乱不断,百姓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不少人饥饿而死。灾情惊动了江苏无锡红卍会、溥仁慈善会、公济社三大团体,引起大慈善家唐滋镇、唐圻镇、华堂等人的高度关注。他们筹集善款,派施襄臣等冒着中原大战的炮火,连续3年辗转来到陕州(今三门峡)、灵宝、渑池等地设粥厂、放舍饭,赈济灾民,救人无数,并恢复召公祠,重立碑纪念。

  84年前,无锡慈善家手援天下,把慈心和善举永远留在了陕州(今三门峡)这片土地上。84年后,他们的后人沿着当年慈善先辈赈灾的轨迹,亲临这片土地感受它发生的沧桑巨变。无锡慈善家唐圻镇的后人唐齐千赶来了,施襄臣的孙子施久安、施康安赶来了,过智修的重孙女陈礼敏赶来了,张仲涛的孙子张钟仪赶来了。

  当年无锡慈善家的赈灾义举,使无锡和三门峡两座城市成了不可分割的“亲戚”。无锡市政协副主席孙志亮、无锡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汤可可,以及为寻找无锡慈善后人和为举办这次活动提供帮助的无锡市《江南晚报》文体部主任林洁洁、无锡地方文史研究者宋祁新、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徐元生等也专程赶到三门峡参加这次活动。

  秉承古祠遗风的甘棠苑内东西两边各立一块碑。西边的是民国二十年所立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重刻碑,记载了无锡慈善家关注并来陕赈灾和修缮甘棠庙的善举。这块原碑现存三门峡车马坑博物馆。东边的是唐贞元九年所立的《召伯祠碑记》,记载的则是唐德宗皇帝来陕州召公祠祭拜的盛况,由当时的陕县县令、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所立。为弘扬召公敬德保民的大爱思想和纪念无锡慈善家来陕州赈灾84周年座谈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门峡甘棠苑董事长吴启民筹资重新镌刻了这两块碑。

  鸣炮奏乐后,无锡市领导、无锡慈善家后人代表和三门峡市领导分别为重刻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和唐《召伯祠碑记》揭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慈善之情应世代铭记。

  揭碑仪式结束后,无锡和三门峡的来宾在甘棠苑祭拜了我国西周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召公,缅怀召公的丰功伟绩,弘扬召公敬德保民的崇高品格。据了解,三门峡是西周“分陕而治”的界碑所在地,召公在这里从事政治活动,留下了《召公息棠荫》《甘棠遗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昔日,当地百姓在这里建起了召公祠。而今的甘棠苑是吴启民筹资在召公祠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

  甘棠苑内,摆放了一组图文并茂的《甘棠遗爱》——纪念无锡慈善家来陕州赈灾84周年展板。展板分四部分,分别是:84年前,陕州一带发生了大灾荒;无锡等地慈善家千里赴陕州赈灾;80多年后,三门峡人赴无锡和慈善家后人见面;大爱无疆,无锡和三门峡两地人民友谊长存。无锡慈善家的后人们在展板前长时间驻足观看,近距离触摸80多年前先辈在这片土地上赈灾施爱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涌上心头。

  “这是我的爷爷施襄臣。”施襄臣的孙子、69岁的施康安指着展板上一幅由无锡著名画家所画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对记者说,“虽然是第一次踏上三门峡这块土地,但因为这里曾留下过爷爷的足迹,我感觉这里特别的亲切。”施康安说,有生之年如果身体允许的话,他还要来三门峡看看。

  84年前无锡慈善家的赈灾义举,在近代中国风雨激荡的百年历史中只是一个短小的片断,但是,这个片断的内在蕴涵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并将世代相传。(马占潮)【原标题:三门峡重立“召公碑”弘扬历史大爱传承召公精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三门峡市文明办 2012-11-2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召公文化研究中心隆重揭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