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许昌:三国文化之乡

2013/8/16 11:12:04 点击数: 【字体:


许昌:三国文化之乡

春秋楼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如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如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

  三、三国传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

  磨刀雨

  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

  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好笑一阵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  

    “曹碾头”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候,曹操的人马驻在许昌城东许田一带。曹操叫百姓好好种地,还叫士兵帮助百姓种地,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粮食。一天,曹操来到许田东北的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头十几个粮仓堆满了谷子,就是没有碾,碾不出米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半月之内将粮仓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违者斩。

  军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兑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头上,总算把十盘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内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

  曹操非常高兴,领兵打仗取胜归来,又路过那个小村,百姓们都出来迎接他。曹操笑着说:“这就是为我曹操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谢父老乡亲们!”村上人为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曹碾头”。

  诗竹画

  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

  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

  剑蜡

  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只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风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

  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

  莲花河的传说

  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

  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杆,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闪,老鳖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

  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荆州新闻网(2011-09-08)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许昌市第七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