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造字圣人光耀南乐”系列之二四目灵光的仓颉

2013/8/13 15:23:47 点击数: 【字体:


  在仓颉陵,南乐人让我观看了地表以下六七米出土的陶罐、石斧和骨锥等等。端详着这些来自遥远而神秘年代的遗物,只觉得一丝丝古旧的气息,从那破损的形状和斑驳的色彩中弥漫而出,悠远而绵长……

  大约四五千年前,现在生长着玉米和高粱的大地上应该呈现着全然不同的景致:四野茫茫,荆棘戳天,野鸟低飞,鱼虾浅游,虎狼肆行于丘泽,狐兔奔窜于林壑。我们的祖先在大泽林海山川丛草之间生息繁衍,古代的文明缓慢而不可遏制地成长,记录、交流、传播的需要愈来愈强烈,先民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缤纷的世界,模仿着身边的万事万物,在石头上、龟板上另外创造了一个符号的世界。文字的出现,点燃了一盏光耀万世的明灯,帮助我们的祖先找到了开启自然与智慧之灵的钥匙,中国文明从此渐入佳境,开创了数千年的辉煌壮丽、多姿多彩。

  文字的产生无疑是文明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最初的文字是依样画葫芦,这是没什么争议的,但到底是谁创造了文字?古书记载,中国文字的创造者是仓颉。这种说法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在学术界却一直存有争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争议呢?

  南乐人在仓颉陵发现了仰韶和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大大增强了这座陵墓的可信性。但仅仅这些,还不足以揭开远古传说时代的种种神秘。

  作为对中国文字创造者的纪念性场所,南乐的仓颉陵无疑是够格的。这里不仅有承续了1800多年的庙宇和更悠远的陵墓,还有与仓颉时代相吻合的地下文化遗存、丰富的民间传说及权威学者的推证。所有这一切,让南乐人真诚地相信:仓颉的确曾经生活在他们这一片土地上。

  仓颉庙里的仓颉塑像有两双眼睛,这个特异的造型来自元代残碑上的仓颉古遗像。有人分析,后人这样神化创造了文字的仓颉,自有深意。

    走出结绳记事的岁月

  南乐县仓颉庙的“万古一人”殿内,供奉着仓颉奇异的塑像:有两双睿智的眼睛。史国强说,仓颉被后人神化了,传说他四目灵光,能洞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看来,那是因为文字有着穿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功能,人们才形象化地赋予了仓颉另一双眼睛,让他的目光可以遥望千里、穿越千年。

  在没有文字的岁月,人们很难记住各自打了多少猎物、做了多少陶器,免不了产生纷争。为了帮助记忆,古人采用过各种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记事。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上古结绳而治”,“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绳记事虽然提供了回忆的一种凭借,但日月轮回,日久天长,尽管有绳结为凭,很多记忆还是模糊以至遗忘了。文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从部落首领到庶民工匠,都企盼更好的记事方式。

  怎么来更好地记事?这问题困惑着仓颉。在南乐县,记者听到了这样的传说:有一天,仓颉参加部落的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那边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捕猎,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很奇怪,他们怎么知道这些?老人对他说,他们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这些猎物踪迹的。正在为寻找记事方法苦思冥想的仓颉心中豁然开朗:既然每种野兽的蹄印各不相同,那么用不同的符号不就能表示不同的东西了?

  于是仓颉漫游天下,观察鸟兽行迹和山川万物的形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符号。这就是古书上说的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于是穷天下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相传他把自己创造的文字献给了黄帝,黄帝大喜,下令各部族推广使用,成为亘古以来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一天,“天雨粟,鬼夜哭”,据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就是这么来的。

    文字源于绘画?

  “察鸟兽之迹”而造文字,这种传说与学者的考证和推论有相似之处。

  不少学者认为原始的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如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口头语言比较发达,能广泛地使用。比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都叫它“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都叫它“象”。久而久之,约定俗成,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与文字之间。日积月累,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而简化成一定的图案符号,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行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成为文字的图画越来越多,逐渐导致文字与图画有了不同。这样,画与文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再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那么仓颉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的确,汉字的创造绝对不会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更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但关于仓颉的记载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后来更是被公认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似乎也不应该否定这个人的存在。那么仓颉在文字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现存最早记载仓颉其人的文献是《荀子·解蔽》,但荀子并没有说仓颉创造了文字,而是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已经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是各作各的符号,不相统一,所以不能通用。仓颉出来,把这些庞杂的符号整齐划一起来,使他们能够通用,所以他的名字独传于后世。也就是说,历史的真相,可能是仓颉在汉字的搜集与整理方面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正像说伏羲发明畜牧,后羿发明弓箭,神农后稷发明种植,夏禹的父亲鲧发明筑城一样,并不是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集于一身,这些传奇才如此神奇动人,长久流传。

    仓颉遗迹知多少?

  尽管仓颉是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遥远的古代,但吴村人一直坚信,仓颉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吴村历史上原本叫史官村,现在村中也以史姓居多。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所以后代以史为姓,这村子的人大多是仓颉的后代,就连做文博工作的史国强也十分相信这一点。村民们对此深信不疑,应该不是来自代代相传(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而应该与仓颉庙古碑的记载有关,古碑上分明写着仓颉是“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

  但有关仓颉的遗迹不只南乐有。陕西的白水、西安,山东的寿光,河南的开封、虞城、原阳、新郑等地都有关于仓颉其人的纪念性遗存或神话传说故事,这也客观地说明仓颉在搜集和整理古文字符号的过程中,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在这些地方中,以白水和南乐遗存最为丰富,而南乐的优势更在于仓颉陵附近有相应年代的地下文物遗存。

  对于仓颉的年代来说,古碑和古文献记载也难以为凭。于是史国强找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能阅读的文字——甲骨文。他在甲骨文中找到三条跟“仓”有关的卜辞。分别说的是商王征马方过仓、伐顿丘让仓侯跟随,经过充分的论证,他认为甲骨文提到的“仓”,只能在南乐一带。但似乎不能以此断定商代的“仓”与仓颉有必然的联系。

  著名学者徐旭生先生在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作出了有利于南乐的推测:“如果仓颉实有其人,或者仍属于高阳氏等类氏族的宗教集团。”而高阳氏即颛顼帝,其部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就在濮阳。(未完待续)(作者:姚伟 陈伟)(原标题:“造字圣人光耀南乐”系列之二四目灵光的仓颉)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07-01-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