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豫剧悲剧美的创造者——崔兰田

2013/12/20 15:06:28 点击数: 【字体:


    崔兰田(1926年10月28日——2003年4月5日),山东曹县人,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她与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闫立品并称为“豫剧五大名旦”,是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被誉为豫剧悲剧美的创造者。“三天不吃盐 也要看崔兰田”简单朴实的中原俗彦,蕴涵着人们对她的无限褒奖与赞美。

    创立崔派

    1937年,家境贫寒的崔兰田在郑州考入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学艺,跟随周海水,贾锁、周银聚等老师学习须生,那年她刚满11岁。1941年8月,太乙班迁至洛阳世界舞台演出,崔兰田改唱旦角,学习青衣、闺门旦、花旦、应工的旦角戏。1942年4月,16岁的崔兰田出科后在洛阳搭班成为挑梁主演,同时,她也得到同班的豫西旦角名艺人张庆官的真传。张庆官在鼻音的运用上甚见功夫,堪称一绝。通过张庆官的指点,崔兰田掌握了其唱腔凄楚、悲凉,委婉、细腻和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的特色,从吐字,发音、行腔到表演、身段、台步、眼神都有了长足大进,这一切对以后她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1944年冬,崔兰田应邀来到西安,在“豫声剧社”担任领衔主演,奔波于西安、宝鸡、天水、灵宝、陕州等地演出。她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不断从古老的秦腔、蒲剧和京剧、评剧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她的艺术日臻成熟,个人艺术风格基本形成。凭借精湛的演技,她在西安与常香玉既唱对台戏,又合作演出,双头牌合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显示了她在豫剧舞台上的艺术实力及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这是解放前崔兰田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

    1950年4月,崔兰田在西安成立“兰光剧社”,汇集了许多志同道合,演技精湛的艺人朋友,她个人的艺术才华也得已充分发挥,开始走向成熟鼎盛时期。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社来到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安阳巡回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党政军各界领导的热烈欢迎。在安阳市的领导和群众的盛情挽留下,兰光剧社落户安阳。1953年,兰光剧社更名为安阳市人民豫剧社,崔兰田任社长,从此,她的根就扎在了洹河岸边,崔派艺术就在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的《秦香莲》、《三上轿》和《对花枪》,得到戏剧界和广大观众一致认可,称她的艺术是“哭的艺术”。继《对花枪》之后,1959年她又排演了古装戏《陈三两爬堂》,在这出戏中,她创造了许多悦耳动听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艺术又得到新的升华。她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排演现代题材的剧目,在塑造现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是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的李双双,还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画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给予她高度评价,认为她的表演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观众爱看崔派艺术,同行爱学崔派艺术,崔兰田成为戏迷和豫剧界青年演员崇拜的偶像。

    擅演悲剧

    悲剧被人们称为“最高的艺术”。崔兰田纳百川而成苍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美。在其66年的艺术生涯中,曾经演出了200多出戏,这些戏有喜剧也有悲剧,但是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最让人回味的还是她那风格独特的哭腔、哭戏。

    她的唱腔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并吸收融会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姐妹剧种的音调;她的唱法采用传统大本腔、鼻腔共鸣的发声方式,又使用高音区的头腔和低音区的上胸腔共鸣以及女声高音真假兼用的方法,被人们称赞为高音区音色清丽洁净,中音区甘美圆润,低音区深厚浑沉;她的道白清晰、稳重、深沉,虽读音变化不大,但外松内紧,极富感情,字字如珠落玉盘。她的舞台风格庄重质朴、做而不过、宽厚浩然、形静神动。

    《秦香莲》、《桃化庵》、《卖苗郎》、《三上轿》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这四部戏虽都是苦戏,但崔兰田在塑造主人公时能有区别地加以分析、对待。她塑造的秦香莲善良淳朴,但由于思想上的束缚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柔弱和行为上的被动。相比之下崔金定就显得刚烈泼辣,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体现了中原儿女坚韧不屈、永不低头的大无畏精神。柳迎春虽无任何豪言壮语,但从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女性那种舍己忘我和朴实无华。而窦氏就又不一样了,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差异,崔兰田在塑造人物时更注意其大家闺秀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通情达理、成熟干练的人物形象。这些无不体观了她对生活在旧中国苦难深渊里妇女命运的同情,体悟和理解。也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她在演绎不同角色时能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共鸣,这种共鸣是与自己年幼凄惨经历的共鸣;是与生活在水深火热、艰难渡日的四万万同胞的共鸣;是与那千疮百孔、多灾多难祖国命运的共鸣。

    演遍全国

    1957年至1966年,崔兰田率领安阳市豫剧院一团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黑龙江边的罗北城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她的艺术足迹。她曾四次率团晋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李先念等曾先后观看了她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首都戏剧界的大师田汉、梅兰芳、夏衍看了她那炉火纯青的表演后,纷纷走上舞台向她祝贺。为豫剧走向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崔派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

    1980年,崔兰田率团到北京演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第一个到北京演出的地方戏剧团。

    德艺双馨

    “学艺先立德、无德不成艺”,田汉曾夸赞崔兰田“德艺双馨”,凡是与崔兰田接触过的人都说她人品好,艺德高尚。说她象一朵兰花,是那么的清新、淡雅,时时吐露着芬芳,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不耻下问,师徒成姐妹”。1943年,陈素珍受河南同乡会的盛邀到洛阳赈灾义演,期间早已对陈素珍仰慕已久的崔兰田通过一位魏姓老太太与自已的偶像结识。虽然此时的她已是剧团的“头牌”名角,但她却坦言要拜陈素珍为师,这令陈素真十分感动。一套规范、严谨、漂亮的“趟马”成为了她们沟通的桥梁,使两位大师没有了距离。此后,她们互称姐妹,互视知己。

     “刚正不阿,赢得友谊”。杨兰春是著名豫剧编剧,他的作品《朝阳沟》曾轰动全国。一九五九年杨兰春被错定为“右倾”,很多人都不敢与之接近。但当崔兰田听说杨兰春在安阳体验生活时却主动、热情的与之聊天,当得知他爱吃面条时就亲自下厨为其做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就是这一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面条使杨兰春一记就是二十几年。杨兰春曾动情的说“什么叫真情?什么叫患难之交?兰田与我的交往就是患难之交!兰田对我的这份情义就叫真情,真情无价啊!”1982年杨兰春改编《卖苗郎》时曾把这一情节写进了戏里,了结了自己的一桩心事。

    “严于利已,宽于待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崔兰田的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当这场浩劫结束后,崔兰田被恢复了公职,她并没有翻旧帐,而是集中精力把已经成为一盘散沙的剧团再次凝聚起来。一次由于剧情需要,崔兰田需要与一位在文革期间破害过她的演员合作,组织上担心她感情上受不了,但崔兰田却主动找组织说“安排角色应从保证演出质量和让观众满意考虑,不应该考虑其他因素,更不应当掺杂个人恩怨。”这就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高风亮节,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那种荣枯恒志的精神。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50年代初,崔兰田落户安阳刚刚有了固定的家,就把已经70多岁孤苦伶仃一辈子的“奶师”贾锁接到自己身边奉养,贾师傅逝世后,崔兰田披麻戴孝。在她的带动下,师姐妹们齐集安阳,昔日的“豫剧十八兰”成了18个孝子,共同把师傅安葬在安阳。同时也把崔兰田尊师重教的品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中。

    “无私奉献,甘为人梯”。1979年河南省文化局与香港合拍一部艺术片,领导们找崔兰田谈话,希望她能参演。崔兰田经过再三考虑找到文化局领导要求把这次机会让给自己的徒弟张宝英。领导知道拍电影是崔兰田年青时的一个梦想就劝她,可她却说:“由我的学生把具有崔派风格的人物搬上银幕比由我自己来演意义更大,效果更好”。如今,张宝英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崔派艺术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兰馨中原

    2003年4月5日13时,豫剧崔派艺术的创始人、豫剧大师崔兰田带着观众和同行的思念,走完了她77年的人生旅程,永别了她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豫剧艺术。崔兰田对豫剧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她为豫剧表现悲剧人物、塑造古代命运凄苦的妇女形象开辟了一条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66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发展和提高了豫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崔派”。【原标题:豫剧悲剧美的创造者——崔兰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安阳档案信息网 2011-4-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