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越调常青树——毛爱莲

2013/5/29 9:21:51 点击数: 【字体:


    春满大地,花红柳绿。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刚过完80岁生日,从北京又传来了喜讯,她已正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知这一消息,这位一向健谈的老艺术家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毛爱莲,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舞阳县人,曾任河南省周口杨小凤剧团演员,兴爱剧社领班,周口红光剧团团长,许昌市越调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河南分会理事,河南省五、六、七届人大代表,许昌市政协常委,许昌市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
  
    这是一棵大树,一棵越调剧坛上的常青之树。
  
    现在的观众,尤其是一些年轻同志对毛爱莲这个名字可能有些生疏,但是在上世纪50—80年代,毛爱莲在中原大地上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可能不是中国戏曲界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但在地方戏这个领域,她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当时她与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闫立品、张新芳、申凤梅、李斯忠并称为河南戏曲八大名家。
  
    毛爱莲之所以能在河南乃至全国戏剧界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与她对戏曲事业尤其是越调艺术的重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她从艺71年来,先后主演过近200个剧目;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独一无二、令人难忘的舞台人物;逐渐形成了清纯、俊丽、流畅、纤细的独特艺术风格;受到包括各级政要、艺术大师、外国友人、工农大众等各个阶层、各种成分观众的喜爱。
  
    我们看演出,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台上有的是“唱戏的”,有的可称为“演员”,而有的,就是让你不得不赞叹他是艺术家。毛爱莲就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从一个唱戏的到一个艺术家,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前进的道路上有无数的艰难险阻需要你去拼搏,去奋斗,去攀登;也有许多稍纵即逝的机遇需要你去发现,去珍惜,去利用。也就是说,需要心血、汗水、毅力、信念,毛爱莲这棵常青之树的成长,亦是如此。
  
    苦难的童年是毛爱莲取之不尽的财富。毛爱莲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岁丧母,7岁被卖,9岁入戏班学戏,13岁登台演出。无论是与父亲、姐姐相依为命,挖野菜,拾树叶,挨饿受冻,还是与养母共同生活,挨打受气,随后进戏班,练功、跑龙套,唱红之后,仍受恶霸流氓,兵痞官僚的欺压、迫害,这一切都在毛爱莲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毛爱莲童年的记忆中,除老实巴交的父亲外,印象最深的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养母毛黄氏。毛黄氏性情乖张,动辄骂人,但总体上对毛爱莲还是不错的。出于对自己“老有所养”的考虑,她不仅送毛爱莲上学,后来又送她去学戏。她热戏,但更重要的是想让毛爱莲学个大把式,挣了钱,她娘俩好过日子。她的目的达到了,毛黄氏后来一直由毛爱莲供养,直至1966年为她送了终。再就是毛爱莲最早的老师邢金奎。邢是个演青衣的,却又高又黑,看上去很是怕人,实际上性情温和。他看出毛爱莲是棵好苗子,便另眼看待,尽心培养,并给她创造上台的机会,终于使毛爱莲很快脱颖而出,为以后的更大成功打下了基础。苦难的童年,是压在毛爱莲心灵上的一块石头,也是她人生的财富。长期以来,不论她演戏,还是做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她艺术中那些最纯、最天然的东西,恰恰就是来自最底层的生活,来自对童年经历的感悟。
  
    聪颖苦练是毛爱莲成功的必备条件。毛爱莲并非出身梨园世家,也没有多深的文化底蕴。她在艺术上的成功,一靠她聪颖的天资,二靠她刻苦学习。毛爱莲的聪明是人所共知的,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她今年虽已80岁,依然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快言快语,动作麻利,记忆力极强。搞艺术的人,必须有天赋,有悟性,否则吃不了这门饭。但光聪明不勤奋也不行,毛爱莲在戏班学戏总是要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宁可缺觉,不能缺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她的格言。毛爱莲的学和练,一是多看、多记,处处做艺术上的有心人。比如演青衣,她不仅演好自己的角色,还留神其他角色的一招一式。她是去看门道,而不是去看热闹,有许多戏她就是在台上看会的。二是私下用功,人前不张扬,人后勤练习。旧社会唱戏,散场很晚,早晨演员可以多睡一会儿。特别是北方的冬天,窗外积雪盈尺,屋里滴水成冰,谁也不愿早早离开被窝。可这时,毛爱莲已经用笤帚扫出一片空地,在院子里拿顶,劈双叉,然后到河滩上喊嗓子,在迎风口上练绕口令。毛爱莲回忆这段艺术生活时,不胜感慨地说:“我们年轻时为生活所迫,戏演得苦,功练得苦。现在的年轻人却不注重练功,学了几招几式便急于成名,殊不知只有多练、苦练,演员在舞台上才能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啊!”
  
    不断进取是毛爱莲登上艺术高峰的强大动力。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毛爱莲学戏、演戏是为了生存,为了混口饭吃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唱戏的成了党和人民的艺术工作者,下九流变成了人人尊敬的艺术家,生存无虞,衣食不愁,毛爱莲完全可以到此止步,享乐终身。但她不是这样的人,她对艺术的执著和对观众负责的态度,使她把对越调的继承和发展当做一种事业、一种追求。特别是在越调艺术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更是如此。一是越调艺术向现代题材进军。在现代戏《卖箩筐》中,毛爱莲饰演了张大娘这个角色。从传统戏中的小旦到现代戏中的老婆,这是一个极大的跨越。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毛爱莲到农村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一起翻地锄草。她认真观察农村老太太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有时见到老太太走路,她就跟在后边学,和不少农村老太太交朋友,加深与她们的感情。1965年,这个戏最早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红色娘子军》是越调移植的京剧现代戏,她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女战士吴琼花的英雄形象。擅长传统戏中闺门旦的毛爱莲,演吴琼花这样性格刚强的革命女性对她来说是第一次。但她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获得了成功。这同她与时俱进,刻苦钻研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体现了毛爱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二是对传统戏的推陈出新。1980年,毛爱莲参加省文代会,著名作家李准对她讲,有一个传统戏叫《老赵常借闺女》,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建议毛爱莲把它整理一下,拍个电影。李准不愧是一个大家,在小说、电影、戏剧领域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对毛爱莲的建议可以说独具慧眼。他不仅看重这个戏的情节,也看中了白奶奶这个人物,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毛爱莲的巨大艺术潜能。毛爱莲欣然接受了李准的建议,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改编剧本,将原本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易名为《白奶奶醉酒》,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并获得“小百花”奖,成为毛爱莲的代表作之一。毛爱莲虽然是越调大师,但并不保守。在唱腔艺术方面,她敢于大胆创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她与京剧、话剧、评剧、越剧、汉剧、黄梅戏、粤剧等戏剧界的名流广交朋友,切磋技艺。把河南地方戏如梆子、道情、坠子等戏曲、曲艺的优点,巧妙地揉进越调唱腔,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为古老的越调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
  
    良好的艺德是毛爱莲立身成业的根本。毛爱莲既是艺术家,又是剧团的组织者。这样双重的身份,使她更懂得从艺的艰辛与不易。她出身民间,长期与农民和基层群众接触,与人民结下了浓厚的感情,受党和政府多年教育,接触了不少高层次的领导和艺术家,提高了觉悟,开阔了视野,这一切都使她养成了高尚的艺德。艺术界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角大红大紫,众星捧月,往往容易养成骄横、任性、唯我独尊的毛病。毛爱莲不是这样,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宽以待人。她视人民如衣食父母,把艺术作为终生追求;她谦逊谨慎,不事张扬,洁身自好,堂堂做人;她带伤给群众演戏,义演支援灾区;她紧跟形势,紧跟时代,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排演阶级教育、爱国主义和现代剧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对群众开展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她生活俭朴,“吃剩下的馍泡泡再吃,穿衣服也没有别人阔”,同志们有了困难,她解囊相助。汶川大地震后,她带头捐款支援灾区。她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白奶奶醉酒》等剧目,她演过无数遍,可谓轻车熟路,但每场演出,她从不懈怠,别的演员演出化妆,最多也就半个小时,她一般都需要4个小时,她把化妆看成是一种高雅艺术,更看成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她说她不能有一点对不住观众。
  
    党和人民的关爱是毛爱莲成功的关键。在新中国成立前,毛爱莲唱得再红,也不过是一个被人看不起、被人肆意玩弄的“戏子”,受尽了反动统治阶段和各种恶势力的压迫、欺诈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主人,旧戏子成了艺术家,党和政府给了毛爱莲更多的关爱。政治上关心她的成长进步,生活上给予优厚的待遇,艺术上给了她更多的成长展示机会。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许多重要会议,受到过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广泛接触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包括像梅兰芳、荀慧生、吴祖光、红线女、袁雪芬这样的大师,切磋技艺,交流心得。许多剧作家、评论家关注她,帮助她。组织上给她提供许多深入生活的机会,又为她配备了得力的编剧、导演、琴师和助手,使这一朵艺术奇葩愈来愈鲜亮,愈来愈成熟,愈来愈显示出迷人的光彩。毛爱莲艺术发展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在60年代,一个是在80年代,都是我们党排除“左”和“右”的路线干扰,对文艺界实施正确领导促使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最好时期。
  
    毛爱莲曾经说过:“一个演员能受到观众的认可、拥戴,那是非常幸运的。”更为幸运的是,毛爱莲功成名就之后,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现在她仍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仍然活跃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舞台上,金声玉韵不减当年,与豫剧大师马金凤被并称为河南剧坛的两大奇迹。但晚年的毛爱莲却有两大遗憾总是萦绕心头。一是越调的生存、发展问题。二是毛派艺术的传承问题。毛爱莲虽然培养了几个颇有成就的徒弟,但因天赋条件所致,其艺术特点都不是正宗的毛派。毛爱莲细腻甜润的嗓音和独特的鼻腔共鸣有先天因素;她似说似唱的美妙意境和快速连唱多句的从容不迫,似乎也不是他人可以轻易学得来的,必须在具有一定先天条件的青少年中去细心发现、精心挑选、潜心培养才行。令毛爱莲欣慰的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许昌越调和她本人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为加强对许昌越调的保护和做好毛派艺术的传承工作,有关单位已制定了详尽、切实的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
  
    作为越调重要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毛爱莲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面对她挚爱的越调艺术,毛爱莲表示:“我会以生命不息、从艺不止的精神继续为光大越调艺术,振兴戏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并在有生之年努力培养越调新人,使越调艺术跟上时代的要求,人民前进的步伐。”作者:马炎心【原标题:越调常青树】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2009-6-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