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悄然自化刘建军:钧瓷界的“异类”、“叛徒”

2014/7/10 15:35:47 点击数: 【字体:

    他是钧瓷界的“异类”,甚至是钧瓷的“叛徒”,但他创烧的钧瓷道玄钵,被通古今中国陶瓷之变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先生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他,就是刘家钧窑掌门人刘建军。                           

悄然自化刘建军:钧瓷界的“异类”、“叛徒”
 
    故宫之约

    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红墙深院内的故宫,游人如织,欢声笑语。10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八周年之际,“色彩绚烂——故宫博物院钧窑瓷器展”在延禧宫西配殿隆重举行。中国第一素茶创始人应钧瓷大师刘建军、刘志军的邀请,参加这一盛会。

    今年91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被业内人士尊称“陶瓷泰斗”的耿宝昌先生来了,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的专家们来了,天津、上海、内蒙古、开封、深圳博物馆的专家来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专家来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专家来了。这些国内外屈指可数的专家的到来,使此次展览显得格外隆重。美不胜收的秋景仿佛幻化成钧瓷绚丽的色彩,令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古陶瓷专家、钧瓷学者以及韩国、日本的专业人士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钧、汝、官、哥、定窑产生于宋、金、元时期,是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自古就有的“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道出了钧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钧窑瓷器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色著称于世,釉色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以外,最受人称道的是其独有的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色彩的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红等美誉。钧瓷也因此名声大震。

    此次展出的125件作品来自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等5家知名单位,涉及宋、金、元钧窑瓷器及明、清时期各地仿烧钧窑作品。这也是钧瓷第一次系统化、成规模地在故宫展出。

    应故宫之邀,禹州市刘家钧窑刘建军、刘志军兄弟共同复烧仿制的《海棠式水仙盆》、《鼓钉洗》、《出戟尊》3件仿宋钧官窑作品同台展出。这是本次钧窑瓷器展上仅有的当代复烧作品,获得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该展览按“民钧——器皿类钧瓷”、“官钧——陈设类钧瓷”、“仿钧——钧瓷仿制品”三个单元予以展示。在延禧宫西配殿内,展出的125件钧瓷珍品熠熠生辉。这些器物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走来,一路艰辛,一路奢华,一路坎坷,一路瑰丽,岁月荡去的只有身上的浮尘,留下的仍是宋代的风华神韵。

    钧窑是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处重要窑场,其纯正、绚烂、独具美感的釉色,曾深深影响着我国瓷业的发展。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着钧窑学术研究的前沿,今年又将钧窑研究列为全年的中心课题。为了举办该展,早在一年前,以逾九旬高龄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被业内人士尊称“陶瓷泰斗”的耿宝昌先生为首的专家组,多次到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考察。专家组经过认真、科学的挑选,一致认为刘家钧窑刘建军、刘志军大师仿烧宋钧官窑的作品代表了当代钧瓷官窑复烧仿制的最高水平,最终成为钧瓷唯一入选的窑口,并确定复烧的作品为《出戟尊》、《鼓钉洗》和《海棠式水仙盆》。在7个月的烧制过程中,刘家兄弟从3000件作品中精选了3件送往故宫博物院,得到了故宫博物院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

    耿老施釉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蔡和碧(女)、舒佩琦(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陈华莎,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河南中国钧窑博物馆馆长张金伟,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名誉馆长伊藤郁太郎、馆长出川哲朗在鉴定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一致认为,刘家兄弟复烧仿制的宋代钧窑瓷器——依照宋代钧窑瓷器制式,采用传统工艺,从器型、釉色、胎质方面精细复烧仿制,再现了宋代钧瓷的艺术神韵和风格。其作品造型规整,工艺精湛,代表了当代钧窑复烧仿制的水平,是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成果。

    端详着当代国内外古陶瓷研究大家出具的鉴定证书,聆听着参观者的赞誉,刘家兄弟十分激动。刘志军告诉记者:“为赴故宫之约,为了不辜负耿老及故宫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厚爱,我们兄弟先后7次到故宫拜访专家,仔细观看宋代钧瓷的造型、釉色,确定器型、比例、颜色等各种细节,终于做出了器型精确,釉色近乎完美的宋钧官窑诸器。为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在开幕式现场,刘家兄弟和国内外古陶瓷研究专家交流了复烧钧官窑瓷器的心得。应组委会邀请,刘家兄弟还在现场演示了钧瓷传统的素坯施釉技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被业内人士尊称“陶瓷泰斗”的耿宝昌先生不顾年迈,神采奕奕地观看了全部展品,并不厌其烦地为求教者讲解钧瓷的历史以及鉴赏要则。他在观看了刘氏兄弟的演示后,兴致勃勃地坐在釉桶边搅拌钧釉,然后拿起素坯开始施釉,引来大家的一片掌声。耿老高兴地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古陶瓷,对钧瓷可谓情有独钟。今天这是第一次搅拌钧釉,并给素坯施釉,感觉太美妙了,我很高兴,很有意义。”

    复烧是延续,仿制是传承。刘家钧窑刘氏兄弟复烧仿制宋钧官窑诸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种责任,更是对当代文化、艺术挚爱的诠释。

    悄然自化

    “这么多钧瓷窑口,为什么只选刘家钧窑呢?”记者好奇地问。

    “这得从俺父亲说起。”据刘建军介绍,1952年他出生在神垕的钧瓷世家。他父亲刘振海是禹县(禹州)钧瓷二厂技术副厂长。刘建军从小就喜欢到街上去
“混”,到父亲的厂里去玩。“看得多了,我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学着用泥捏毛主席像章,用电炉烤毛主席像章。”

    刘建军说,“1968年,刚满16岁,初中毕业,我就进了父亲所在的钧瓷二厂。”1972年,禹县(禹州)各大瓷厂已经开始研制、恢复钧瓷生产,刘建军渴望父亲让他到实验室里搞钧瓷的造型与釉色研究。但是,父亲让他去烧窑。烧窑,苦不堪言。一窑烧下来,二三十个小时;每隔15分钟,添煤一次,又脏又累又苦。
开始烧窑,刘建军创下了连烧17窑的失败纪录。

    无奈之下,他只好从头学习。在学习卢振兴、刘国安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情况后,刘建军终于迈过了烧窑这道坎儿。

    这窑,一烧就是8年。直到1980年,刘建军调任禹县(禹州)钧瓷二厂技术科担任副科长,负责釉面砖研究;1983年扶正,成为技术科科长。1984年年底,刘建军升任钧瓷二厂技术副厂长;1991年5月,调到钧瓷一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93年,刘建军辞职并于次年与弟弟刘志军共创“建军钧窑”;2005年,“建军钧窑”更名为“刘家钧窑”。

    刘建军陶艺生涯有近40年,陶瓷艺术成就卓尔不群,两次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擦肩而过。1988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钧瓷界推选的是钧瓷一厂时任厂长刘国安、钧瓷二厂时任技术副厂长刘建军。但是,评选制度要求担任领导职务者不得参选。于是,钧瓷二厂推荐了邢国政、钧瓷一厂推荐了刘富安。因为名额只有一个,邢国政已经退休,刘富安当选为钧瓷界的首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评选,刘建军与孔相卿、任星航、杨志被推举为候选人,最后孔相卿、杨志当选,刘建军再次落选。是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范文典先生事后对刘建军说:“你报送的评选作品,包括钧瓷、汝瓷、官瓷、哥瓷,评委不知如何将你归类,这可能是你落选的重要因素。”

    刘建军感慨地说:“烧钧、汝、官、哥,说不为了挣钱,是笑话;说完全为了挣钱,也不是实话。钧、汝、官、哥、定是宋代五大官瓷,其中钧、汝、官、哥与青瓷一系,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显而易见的。为烧好钧瓷,我就必须研究汝、官、哥,烧好汝、官、哥呀!”3年后,刘建军厚积薄发,烧出《道玄钵》,终于君临天下。

    如果没有钧、汝、官、哥四窑同烧,“划时代”的《道玄钵》不可能诞生。回首而望,方知天道酬勤:四窑同烧是一座必然要过的桥梁,不在这座桥梁上艰苦它化,就不会有《道玄钵》的悄然自化。

    刘建军告诉记者:“俺家里收藏的宋官钧瓷片是目前已知最多、品种最齐全的。也由于这些瓷片,才与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耿老先生不顾年迈,多次千里迢迢来刘家钧窑进行调研。这些古瓷片,对于钧瓷的形制特征、审美嬗变,甚至是学界一直争论未休的年代问题,都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撑”。而刘建军,早已将所藏之瓷片历历于胸,通过熟练的拉坯成型,配釉烧造,终将世上仅存的18件传世钧瓷一一复烧。其仿烧作品足以乱真。

    刘建军大师从业数十年来,屡次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头衔失之交臂。提起此事,大师宽厚地笑着,云淡风轻,他说:“我这一生,是离不开钧瓷的。对于创作,不抄袭是自己的坚持。瓷虽无声,但可以通过器物来看一个人。所以,人首先要有德,至于是否拥有国家级大师的称号,并不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钧瓷艺术是现代钧瓷人共有的东西,艺术需要个性化,但弘扬文化则需要共性化。”言语间的豁达令在场的记者动容。这种“心”摆脱“物”的挂碍、牵累和“无为而为”的达到物心和谐的境界,着实应和了庄子的“乘物以游心”。

    未来的刘建军,准备将作品分别以“复烧”、“传承”、“创新”为三个主题,进行展览。他在生活中提炼出的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艺术语言形式,将一一呈现在制瓷的节奏与空间的回旋中,使心得以容与,美得以安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网(2013-10-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