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沈丘青三彩

2014/7/10 14:00:26 点击数: 【字体:

    只因半年前的那次遇见,我们惦记上了鲜为人知的沈丘青三彩……
  
    2012年9月金秋,河南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在郑州绿博园隆重举行。河南省及周边各省市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们,纷纷推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参展。各种巧夺天工之作,吸引参观者不时驻足围观。在众多展位中,有一个展位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青睐,甚至使得与之毗邻久负盛名的唐三彩展位也显得有些冷清。刘满仓副省长观看之后,也对其极感兴趣,啧啧称赞其,“潜力很大,有开发价值”、“东西不错,只是缺少宣传”。
  
    它,就是来自周口沈丘县的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
 
在沙颍河流域出土的青三彩陶罐
 
    沈丘有个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因釉色以青釉为主,黄、红釉为辅,故名“青三彩”。又因其刻画图案使用的剔花工艺,也被称为“沈丘剔花彩陶”。
  
    沈丘青三彩的发源地位于现今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这里也是青三彩历史上著名的“龚寨窑”所在地。青三彩脱胎于秦汉时期的绿青釉,演变于隋唐,延续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据《沈丘县志》记载,沈丘青三彩产品,曾经通过沙颍河销往全国各地。(沙颍河,淮河的最大支流,曾经是淮河内河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注。)
  
    关于青三彩,还有一个与帝王有关的故事。传说唐高祖李渊曾夜宿于沈丘附近的一座寺庙,梦到了一个高大的幡台,台上放置一只红白绿三色陶罐。醒来后他立即征召周遭工匠制作梦中的陶罐。但因当时窑匠技艺所限,三天三夜只烧出了黄、白两种釉色,却无法呈现出李渊满意的绿色。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铜匠恰好经过此地。由于连日多雨,铜匠被迫滞留于此。一日,其随身携带的铜粉被一阵风吹进了窑里,没想到,这些铜粉竟然改变了陶罐的釉色,李渊朝思暮想的三色陶器终于诞生了。至今,铜粉仍然是青三彩重要的色料之一。
  
    沈丘青三彩问世伊始,便得到了各类民间工艺美术的共同滋养。剪纸、皮影、木版年画等等,都是它的生命力之源。其题材除了常见的花、鸟、虫、鱼之外,还吸收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这使得青三彩在我国陶艺制品中,别具一格,自成一派。
        
       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胡金贵作品
                   沈丘青三彩
 
陶罐所绘图案反映了当年嫁娶的景象
 
    揭开神秘面纱
  
    怀着对青三彩的美好印象,记者一行来到了沈丘,见到了把青三彩带到博览会上的沈丘青三彩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也是青三彩第四代传承人的胡金贵。
  
    为什么青三彩会起源于沈丘龚寨村呢?据胡金贵介绍说,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位于沙河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隋唐时期龚寨窑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可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另外,沙颍河发源于嵩山东麓,其西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特别是陶瓷运输的重要方式,由此可以大胆推断,沈丘青三彩工艺很有可能是因沙颍河之便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
  
    在随后的走访中,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其他老艺人的支持。
  
    据胡金贵介绍,其实青三彩就是陶制品上施以红黄绿三种颜色。其中红色和黄色是泥土烧出的色彩,而绿色则是窑变的色彩。沈丘青三彩,从选土、筛土、滤土,到揉泥、润泥、制坯、成型、刻画、烧制、窑变、上釉、出彩大概有20多道工序,制作过程相当复杂。
  
    首先是选好土,青三彩制作主要选用胶泥土和黑土两种,经过彻底粉碎后再用筛子筛选。经过筛选的土再进行一次水滤,工艺流程非常讲究。
  
    而青三彩的烧制过程则更为繁琐,黑土烧制出来时是褐红色的,胶泥土烧制出来是黄白色的,烧制时用青石点化。经窑变,青石变成了绿色。在烧制时先是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这也是青三彩的雏形。工匠们将所要的图案描绘在刻画陶上,并雕刻剔花,形成二次烧制的毛坯。接下来就是釉烧了。工匠们将涂以釉料的刻画陶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
  
    经过两天两夜的二次烧制,红底白花间有青绿色窑变的沈丘青三彩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了。沈丘青三彩融入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出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沈丘青三彩
 
青三彩的图案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沈丘青三彩
制作青三彩的工序繁杂
 
    青三彩的前世今生
  
    胡金贵介绍说,沈丘青三彩从古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时期:
 
    初始期是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严格地说,那时的陶器不能称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烧陶。由于缺乏生产工具,先民们只能用勤劳的双手揉泥作料,盘泥造型,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素烧陶。用泥条盘筑而成的陶器上,自然形成的条纹便成为那一时期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
  
    剔花期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那时,陶器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借助双脚的力量使陶轮匀速转动,置泥于轮上,双手巧妙施力,拉出造型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涂白泥于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其上,再施铅土诸釉,晾干并置于窑内,柴火烧三四天,即得晶莹三色彩陶。其刻画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又因其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之为剔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为三彩刻花陶。在沈丘曾发现唐初刻花青三彩陶片、青三彩香炉等。
  
    刻画期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从第二时期开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陶器艺人们逐渐丰富了彩陶的刻画题材。清道光年间,文人画家王仲(也是沈丘青三彩有据可查的第一代大师)参与设计,他的花鸟画功力深厚,为花鸟类图案平添了几分文人气息,诸多传统戏剧的场景也在这时被艺人们“搬”上了陶坛,成为传世之作;在表现技法上,运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划主题更加鲜明。这一时期的彩陶装饰技法一直延续至今。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刻划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彩陶沈丘剔花的装饰艺术特色既有传统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又吸收了本地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艺人们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
  
    第四个时期是从民国至今。民国初年基本保持清末的水平,建国后龚寨村还有七座窑在生产工艺彩陶。“文革时期”则主要生产罐子、烛台等生活日用陶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陆续停烧。如今只有极少艺人还烧制烛台、盐罐等日常生活用品。
  
    在走访中,许多上了岁数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初青三彩兴盛的时候,淮河流域的百姓嫁娶时盛行女方必陪嫁一件青三彩器物的习俗。那些陪嫁品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牡丹象征着富贵、梅花喜鹊寓意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这些题材,无一不来自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1956年以后,水利部门兴修水利时,在沙颍河上共修建了逍遥、黄土桥、周口、沈丘、阜阳、颍上等6座拦河闸。由于当时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认识不足及财力所限,除阜阳闸配有100吨级简易船闸外,其余均未配建过船设施,原本通航的沙颍河航道被截成几段,以致沙颍河河南段航道基本断航。没有了良好的运输渠道,青三彩销路不畅,自此没落下来,不禁令人扼腕。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专家倪宝诚说,在没有看到沈丘青三彩之前,他完全没有想到,在河南还有这样美丽、古朴的陶艺制品。过去说起河南的陶制品,大家谈的都是泥玩具和唐三彩。如今,沈丘青三彩的出现填补了河南陶艺发展史的一处空白。它古朴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豫南淮河流域百姓的审美情趣,其图案更是表达了广大百姓崇尚真善美、祈盼生活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沈丘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
                               各时期的青三彩表现手法略有不同
   
    破除陈规的传承
  
    说起青三彩,有一位老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胡金贵的师傅王学之。遗憾的是,王学之老人已经去世了。
  
    回想起当初拜入老师门下的过程,胡金贵感慨不已。据他介绍,开始提出拜师学习青三彩制作技艺的时候,王学之老人无论如何都不肯答应。因为王家有祖训,青三彩制作这门王家独有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更不传外姓人。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观看制作过程,然后靠自己的悟性去进行仿制。只有制作出来的青三彩至少有七成相似时,才能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这时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难得的是,胡金贵也是一个“痴”人。在几次被拒之门外后,他依然执着地上门求教。几次三番,颇有古时杨时“程门立雪”的劲头。看到胡金贵的执着和诚恳,再想到这门手艺日后难免有失传的危险,王学之老人终于下定决心打破成规,收胡金贵做了关门弟子。

    “虽然师傅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已经把当时他做青三彩时的场景都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以方便随时学习。另外,我还把当时拜师时的场面录了像,作为对师傅永远的纪念。”胡金贵有些动情地说,“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手把手地教给我。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师傅的技艺永远流传下去,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作品,让所有人都知道沈丘还有个青三彩。”
                   
    沈丘青三彩
 
胡金贵的心愿就是把师傅的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
   
    青三彩的孪生兄弟
  
    说起沈丘青三彩,有一个陶艺品种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安徽界首的界首彩陶。沈丘与界首接壤,分别位于沙颍河的上下游。在沈丘还没有整理恢复青三彩工艺时,界首就把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略看来,两地的陶艺颇有相似之处。这与沙颍河自古以来的内河航运是分不开的。大凡民间工艺,基本都是沿交通干线传播。早年内河航运的发达,使沙颍河畔两地出现类似的民间工艺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记者的进一步采访求证,发现两地的陶艺制品在青釉的发色方式上,还是颇有一些不同之处的。界首彩陶制品的青色,是氧化铜原料发色。工匠们将需要体现青色的部位涂上含有氧化铜的釉料,入炉烧制后,即出现青绿色。而沈丘青三彩则不同。青三彩的青色发色,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拼人品的窑变。工匠们将含铜的釉料普遍施于陶器之上,烧制出来的青色完全靠运气。离窑炉中心较近的陶器发色偏重,较远的则有可能不见点翠。一炉下来,窑变发色满足要求的成品并不多。
 
    沈丘恢复青三彩工艺之初,就有人提出要和界首争个短长:希望能够将沈丘青三彩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界首彩陶剔除出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就记者看来,两者既然系一母同胞,又何苦做此阋墙之争。安徽界首能够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说明河南在这方面有不足之处。正是对民间工艺美术,特别是对那些当下还不具备产业化能力的品种重视程度不够,才使界首得以后来居上。
  
    不过据胡金贵介绍,如今沈丘青三彩一方面在积极准备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派出学员到界首去交流,学习他们产业化的宝贵经验。相应的,界首的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纷纷来到沈丘,参观旧窑址,访问老窑工,表达出强烈的认同感。有的老艺人在沈丘之行结束后,激动地说:“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根了。”
            沈丘青三彩
 
生产车间
  
    胡金贵的大理想
  
    据负责开发和挖掘青三彩的沈丘县文联主席介绍,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沈丘青三彩,让青三彩重现当年的辉煌,沈丘县高度重视这一稀有工艺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有一座青三彩窑、20多名专业工匠,从2011年开始已先后烧出了8批青三彩作品,一批比一批成熟。下一步,沈丘县拟在中华槐园东侧建设占地30多亩的“青三彩苑”,集烧制、展览、研发等于一体,把散落在民间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征集起来,集中展示。同时建立青三彩传承人培训基地,聘请“龚寨窑”的老窑工为老师,招收50名左右的年轻人作为学徒,以老带新,让年轻人成为未来的技术骨干。
  
    目前,随着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需要大规模地修复、重建古建筑,因此对仿古建筑陶瓷类构件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屋脊的龙头、兽首的装饰物需求量大,但是仿古建筑构件是名窑不生产,小窑又生产不了的。因此,胡金贵正在开发研制青三彩系列的古建筑构件和历史名人雕像,希望可以推动青三彩更快走上复兴之路。
  
    “我有一个理想,总有一天,我要让世界认识我们沈丘的青三彩。”胡金贵雄心勃勃。
                
   沈丘青三彩
 
青三彩的色彩变化因窑变而成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魅力中国(2013-05-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