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小宫灯照出大产业

2013/10/17 11:10:31 点击数: 【字体:

 
    商丘市夏邑县火店乡75岁的李大娘坐在门槛上加工宫灯下面的挂穗儿。她想象不到,在900多公里外的浙江义乌,由她加工的这些宫灯已卖到脱销。

  3月23日,记者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夏邑县火店乡,看到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加工特色文化产品。小小的宫灯,正在将村民们奔小康的梦想照进现实。

  “俺这儿不养闲人”

  记者在刘红波家里看到,两台57头的纺织机轰鸣着将棉丝纺成线,而这些线正是制作宫灯的原材料。他说,自己干这行10多年了,一年能挣十几万,而且原料、收购都有专人负责。“俺村有能人,我跟着他致富,心里美得很!”  

  刘红波说的“能人”就是村里的经纪人李明英,但记者却没有找到他。村民们说,李明英成天全国各地跑,帮村里拉生意、搞运输,带着大家都干起了宫灯加工生意。“他可辛苦,不过也挣了大钱。他家这几年盖了三间房子,买了三辆车,每年能挣五六十万。”刘红波说。

  乡长刁心清介绍,目前全乡从事宫灯、旗穗、中国结、刺绣等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的有3万人,形成了以火店等12个村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乡里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达6.8亿元,文化产业收入占全乡人均收入的70%。“俺这儿不养闲人。游手好闲的人俺们都瞧不起。”刁心清说。    

  “把火店乡打造成小温州”

  火店乡生产的100多种特色文化产品在河北、浙江等省卖得很火,连央视农民工晚会用的灯笼都来自这里。不过,尽管村民们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但经营过于分散,产品创新难依然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

  做了30年加工生意的班宜军说,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自己家里已经很难摆下更多的机器;村里的路不太好,运输比较困难;产品创新单靠自己很难完成。“要是有个大地方,把我们的厂房都搬到那里,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就更好了。”他说。

  班宜军的愿望很快成真了。商丘市在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建设火店宫灯文化产业园区的方案。目前,该产业园区已经开始进行规划设计。

  夏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中指着一片空地对记者说,在这块土地上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将涵盖物流区、展示区、生产加工区、居住区和体验区。在这里,作坊式经营转向集中式经营,整体调配更加方便。该园区离芒砀山很近,将建造一批供游客动手制作宫灯、编织中国结的店铺,打造体验式旅游景点。“我们不仅要把火店乡打造成商丘的‘小温州’,更要将这块土地打造成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他说。(河南日报)□本报记者 刘 洋 王 平【原标题:小宫灯照出大产业】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12-03-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