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许昌

曹操为何杀许攸

2014/12/10 12:44:42 点击数: 【字体:

    根据史书记载,许攸之死与许褚毫无关系,而且也不是死于偶然的冲突,而是涉入一场“出言不慎,被人举报”的官司。结局是被曹操“收杀”—“明正典刑”了。那么,罗贯中为何要费一番气力,把凶手的帽子扣到许褚的头上呢?
 
    原来,在许褚与许攸过城门发生冲突之前,《三国演义》还有过这样一段铺垫: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这一段真是神来之笔!写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寥寥十余字,便把一个骄狂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描画得形神俱现;写曹操,只有三个字,“操大笑”,其中却有无尽烟波—表面看,老朋友嘛,既有包容又有欣赏,好大度!深处呢?作者不加一字。而“众将闻言,俱怀不平”,虽只是简单叙述,内里却大有文章。粗看,这当然是为许褚杀许攸设一伏笔。不过,细玩文意,这“不平”未始不是曹操的“大笑”激出来的。以曹操的精明、诡诈,不会料不到“大笑”带来的这种结果,更不会看不出众将的“不平”,所以许褚与许攸的冲突应该完全在其预料之中。
 
    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中许攸之死,真凶并非头脑简单的许褚,而是借刀杀人的曹操!可是曹操为什么要杀许攸呢?
 
    当初二人见面时很亲热,可是一转眼,情形就变了: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曹操步步设防,句句作伪,固然是军事机密之所需,但也因与之前的热情反差过大,而凸显出诈伪的性格。而许攸呢?手握着机密情报却不明说,引逗曹操一步一步踏入自己的“圈套”,使其陷于谎言不断被戳穿的尴尬境地。许攸这个“关子”卖得可不算小。若不是“老朋友”的关系,谁敢在堂堂“大汉丞相”面前弄这样的玄虚呢!
 
    小说中还写过一个智谋之士,命运与许攸相似,那就是杨修。杨修之所以被杀,作者借后人的“诗曰”揭示道:“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看来,“才高”是他的取死之道。可是,曹操身边的高才之士颇多,郭嘉、程昱、荀彧,甚至司马懿,为什么都能活得好好的,而曹操独独要杀掉杨修呢?作者是怎样写的:“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忌”,一个是“恶”,而“恶”由“忌”生,也就是说,“犯忌”是杨修踏入死地的关键。
 
    什么是曹操的“忌”呢?其实就是一条:看透他的内心。杨修的取死之道在此,许攸的取死之道也在此。曹操纯以智力、诈术统御下属,其“诈”被属下看破,岂非动摇根本!更何况,杨修还参与曹操确定“接班人”的大计,试图左右曹操的选择,这就“忌”上加“忌”。许攸呢,曾为袁绍献计,几乎覆灭了曹操的大业,转头又出卖了袁绍的绝密情报,以致袁绍败亡。如此把君主玩弄于股掌之上,又轻易卖主之人,遇到了雄才之主曹孟德,被杀头自然也是早晚的事情。(许洪)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今晚报(2014-10-10)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