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新闻资讯 >> 浏览许昌

让钧瓷的高贵与奇魅在薪火中传承——记晋家父子两代倾情的钧窑传奇

2013/11/8 9:01:27 点击数: 【字体:

    有一种生活植根在中华大地,它质朴平淡,被守护千年。有一种艺术根植于中华大地,它神工鬼斧,使人梦绕魂牵。这种艺术叫钧瓷。

    美哉,钧瓷!美哉,钧瓷人!

    有一种生活植根在中华大地,它质朴平淡,被守护千年。

    有一种艺术根植于中华大地,它神工鬼斧,使人梦绕魂牵。

    这种艺术叫钧瓷。30年前,就和我有了不解之缘。这种人生就是钧瓷人生,既平实又璀璨。

    早在30年前,我在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工作时,就有缘结识晋佩章先生。由于我对晋佩章先生印象极好,工作过程中随为良朋益友。今年5月闻悉晋家钧瓷在巴黎开展,此事触动我和晋先生交往的点点心绪,随后便去了神垕,看望晋家长男晓瞳先生。归来即写下一点文字,以为纪念。

    ●晋家钧瓷魅巴黎

    巴黎。西方文化艺术中心。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今年5月,这座时尚、优雅的城市被来自东方的瓷器平添了几分妩媚与神秘。

    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的“梦幻的家园——晋晓瞳钧瓷艺术作品展”,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纷纷莅临,他们要近距离探视、欣赏、品鉴名扬世界的中国钧瓷那不可名状的虚幻、空灵、神奇与妙曼。“啊?!噢?!”他们诧异,他们不解……

    不用画笔,不涂颜料,不必设色,仅仅是单一的一种釉料,竟能让烧出的瓷器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釉色。而且通体温润雅致,宝光四射。“China,瓷器,中国,魔幻,东方神韵。”他们无法再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和解读钧瓷艺术带给他们的疑惑和震撼。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40余件钧瓷艺术作品,件件都是珍品,从成型到煅烧,到窑变,到色彩,到意境,可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旷世绝唱。其中4件作品通过高温窑变而分别形成“清江晨露、紫雨绽放、五彩山河,琼宇雪峰”的自然景观,从而诠释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气象万千的奇妙景象。不少人虔诚地恳请能够高价收藏,但是,都被晋晓瞳一一婉言拒绝。因为晋晓瞳太清楚了:这些作品不仅仅因为倾注了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而最最关键的是这些作品同样寄托着父亲让钧瓷走向世界的希望。即使再用尽更多的血汗和心智,也不可能重新创作、复制出同样的器物来了。这就是钧瓷不同于其他瓷器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自古至今世人追捧钧瓷的缘由所在。钧瓷以其偶然性、排他性、唯一性、神秘性而艺冠瓷林、蜚声中外……

    此次晋晓瞳钧瓷展,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名瓷名师系列邀请展”的首展。选此为首展,意义非凡,不仅因为钧瓷在中国陶瓷中的地位,也不仅因为晋晓瞳的卓越艺术,而更是缘于“晋家钧窑”这块光耀奇目的金字招牌。

    让钧瓷走向世界,一直是我老友晋佩章先生最深切的心愿。当晋晓瞳默默地伫立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仰望着高塔顶的上空时,他知道父亲一定在天堂之中俯瞰巴黎,关注着“晋家钧窑”在巴黎的展览。父子二人用“心之灵、瓷之魂”交流着,父子两代不懈地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让国之魂宝-钧瓷的高贵与奇魅得以传承,让"晋家钧窑"风靡人寰!

    ●知识智慧促超越

    1926年,河南省禹州市一个数代相传的儒医世家降生了一个男婴,家人把成为名医、济世救人的质朴愿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天性聪明,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圆梦大学。当解放战争的炮声打响之时,他掷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接连参加了淮海大战,强渡长江攻占南京,南下追击解放大西南,再接着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他屡立战功,荣誉勋章积身。1962年,光荣转业荣归故里禹州神垕镇,被分配至钧瓷制造行业,从此,他把祖辈流传的医学绝技束之高阁,把自己的追求、理想、荣辱乃至于生命交付给了钧瓷。

    戎马十几载,近不惑之年入道钧瓷——这个让他熟悉而陌生的行当。熟悉:身为禹州人,谁人不晓那“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有钧瓷一片”的千年传唱;陌生:祖辈与己皆是门外汉。上帝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军人的那种服从、坚强、攻坚、争胜的作风,促使他在销售方面做出了成绩,先后担任禹州钧瓷一厂、二厂的供销股长。在外出销售乘车的路途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学习钧瓷方面的知识;在展销会当中,他仔细倾听客户意见与建议,了解社会需求,研究、观察国际市场的动向;在厂里,虚心向老艺人求知求教,深入每一道工序,了解、学习、研究、探讨并牢牢掌握。不久,他在自己家院内垒起了窑炉,一次次地试烧,一次次地失败,但从未磨灭他对钧瓷艺术的热爱、追求、探索与抱负。渐渐地,他烧出了满意的作品,渐渐地,他烧出了理想的作品,渐渐地,他烧出了惊人的作品。继而,他成为厂实验室主任,继而,他成了技术科长,继而,他成了与其他钧瓷艺人比肩的名人。

    他不能停步,他不能满足。他深知千百年来钧瓷的奥秘还未彻底揭开。他踏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勘察各地钧瓷原料资源,探寻核对古陶瓷窑址,梳理明晰钧瓷、钧窑的发展脉络……最终,他研究得出的结论让学术界、陶瓷界大为震惊,专家们、权威们认同了他的研究成果:钧瓷始于唐。这将钧瓷的起源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不停步,不满足。知识的积累与丰富,让他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于是,他利用学习与出差的机会,奔走各处瓷区,拜访名师高手,考察古窑遗址,参观博物院馆,索要珍贵资料,记写历史今朝。他先后结识了梅建鹰、祝大年、高庄、刘传、顾景洲、周国桢、李国桢、冯先铭、耿宝昌、李知宴等国内艺术界、陶瓷界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禹州,他遍访各厂的名师艺人,虚心学习,认真求教。他与任坚、郗杰、卢广文、卢广东、刘保平、刘振海、杨书信等神垕钧瓷老艺人相交甚笃,亦师亦友,尊敬有加,视为榜样。他对同事,同行更是真情相待,亲如兄弟,家中常客,淡茶薄酒,家世旧闻,从艺经历,心得体会,经验教训,长叙短议,有用之处,书以记之,天长日久,弥足珍贵。

    不停步,不满足。他深知在钧瓷文化的传承中多数艺人善做不善说,更不善笔记传授,这不仅是传统艺人文化知识的局限,更关键是受“技不外泄,艺不相传”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象长期存在,使得许多堪称珍贵绝技的钧瓷工艺都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亡。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传承和发展钧瓷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呼唤着他,他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他为钧瓷传统工艺的抢救、发掘、整理、继承呕心沥血,坚韧不拔。他继承了卢广东钧瓷老艺人的技艺精髓,他开创了卢钧的烧制与研究,从而更加完善并健全了钧瓷的研究体系。

    知识改变命运,智慧创造奇迹。他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种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的研究和仿制工作;他对钧瓷的发展历史有着独到的研究,著有《钧窑史话》《中国钧瓷艺术》《中国钧瓷探源》《话说钧瓷》《晋佩章作品选》等关于钧瓷的各种著作。他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研究、探索如何传承和发展钧瓷艺术,30多篇钧瓷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引起业界关注;他从钧瓷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钧瓷文化艺术在型、釉、材质、工艺等方面的突破注入了新鲜动力,开创了科技兴钧的理念。

    他为弘扬钧瓷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为钧瓷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003年,他被国家评为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河南省评为“河南陶瓷艺术特级大师”。他不但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公布的第一位获“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还是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并且是美国国家艺术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他被颂为“中国钧瓷的活历史”,他被尊称为“钧瓷泰斗”。

    他,就是我的老友!晋晓瞳的父亲晋——佩——章!当代钧瓷世界里的一个传奇!

    ●人魂瓷魂唱大风

    坦诚惟真 晋家祖辈家风清正,家教甚严,晋佩章自幼耳濡目染,生性诚恳耿直,也造就了他一生坦荡为人、唯真做事的准则。转业进厂不久,人们议论他:三十六七快奔四十岁的人了,一个门外汉能干出点啥?立了那么多战功,才当个普通职工,傻子一个……面对讥讽嘲笑,身处卑微之境,他坦然面对,谦恭待人。他曾对领导和同事直言:我老晋年纪确实大了一点儿,技术没有,是一个又老又傻的门外汉。但是,请大家相信我,我老晋不拖大家后腿,我会很快变成内行。言简意赅,质朴无华,掷地有声!

    誓言无悔。但当他一步步前进、一步步成功之时,“文革”及各种政治运动不期而至,他又饱受磕碰,甚至被降级降职,他又成为那种既要被利用又要有所管束的人。即便如此,他也从不仰人鼻息,敷衍了事,对业务,对技术,对质量仍旧严肃认真,尽心尽力,从而得罪了一些人,致使自己的处境愈加危艰。好在烟云消逝,时代变迁,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日渐强盛,老晋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对昔日怨恨自己,整过自己的人,老晋平心静气地翻掉了这历史一页,照样尊为师长,视为兄弟,有些竟成为亲朋好友、同好弟子。

    哎,这就是“视诚真如生命”的晋佩章!

    淡泊名利 转业之时,论战功论职务都不及他的人,进了大机关、大单位,有些还有了一官半职,而他却进了泥土堆积、窑炉灰烟、如同作坊的小企业。亲朋四邻、同学战友都劝他找找上级,寻寻熟人调换一下,他要么淡淡一笑,要么委婉推托。他把昔日的辉煌封沉脑海,他把灿烂的勋章压入箱底从不示人,后来这些奖章被他当成玩具抛给年幼儿子直至遗失殆尽。同事们只知道他叫老晋,而却不知道这是位大英雄。1963年之后,许昌地区的政府机构曾多次组织钧瓷历史考察,晋佩章先生都是主要的参与者,可我从来没有听他炫耀自己的功绩。上世纪80年代钧瓷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当领导推荐笔者采访报道这位大功臣时,他却再三推谢,他所谈到的尽是领导和同事们的功绩,并一再叮嘱笔者,不要把他见诸报端。

    哎,这就是“视功名如烟云”的晋佩章!

    老晋是个很大手的人。老晋过去收藏有两件宋代钧官窑的完整器,一件是红釉的六方花盆、一件是天蓝釉带蚯蚓走泥纹的四方花盆。这不仅仅是他的心爱之物,儿子也爱如拱宝。知道父亲藏不住珍宝的习惯,晋晓瞳在自己住室的墙上掏了一个洞做成搁架,将二只花盆用木板封在墙里面,一直秘不示人。上世纪80年代禹州钧瓷在北京办展,领导动员他将花盆拿出来展示,找不到二件宝贝的老晋雷霆大发。最后晋晓瞳拆了墙壁,交了花盆。一年后两只钧瓷花盆,变成了一只钧瓷花盆的残底,交回老晋手里,他只是坦然一笑。他与国内诸多大书法家、大画家相交甚笃,他们赠送他的书画作品被世人视为珍宝,而老晋就连同事、手下索要,他也从不推诿,却把他们轻易送人。记得当年他去拜访柴砂壶泰斗顾景洲先生,先生拿出两把视为得意之作的柴砂壶赠与老晋,老晋看这两件当时就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诚惶诚恐,连连道谢。谁知还未待他把这两件宝贝带回家中,就被友人轻易从他手中索走了。

    哎,这就是“视钱财如粪土”的晋佩章!

    无私传艺 大凡工艺美术行业自古至今都有世袭观念:艺不外传。可是,老晋却不苟同。他在禹州钧瓷一厂、二厂都工作过,无论他身在何厂,只要另外那个厂里需要他指导、帮忙,他都会热情相助,毫无保留。为此,他曾受到领导的责怪、同事的阻拦,甚至会遭受处分,但他仍会据理泰然面对。为了提高大家的技艺,他办学习班身手相传;他的实验成果,他的技术参数都一一交给领导,献给厂里。随着改革深入,企业开始改制,国有和集体钧瓷企业没有了,伴随着的是大大小小钧瓷窑厂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已离休了的他心潮澎湃,他看重的是钧瓷的生命,看重的是窑艺的流传。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倾注终生所掌握和研究的具有独自知识产权的钧瓷釉料配方、煅烧技术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

    哎,这就是“视艺术归国家”的晋佩章!

    慷慨慈悲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冬日发生的一幕,让笔者终生难忘。那天,老晋刚刚在厂里借了40元钱,准备第二天带患病的妻子进城就医,下午四点多钟他陪同笔者逛神垕镇老街时,突然不远处人群涌动,哭声连连,我们赶到跟前,只见一对六十开外的男女坐地而泣,身边散落着片片打碎的钧瓷。原来当年的神垕由于市场政策波动的影响,个人市场的交易情况,被严格控制。而这两个老人拿了几件自烧的钧瓷到街头摆卖,被市场管理部门的人员逮了个正着。除了不慎碰碎的两件,其余均被收缴罚没,两人身无分文,无法面对家里的窘境,一直悲声不绝。老晋上前了解到原因,走到跟前,掏出那要给妻子看病的40元钱塞给对方,一句话未说,拉着笔者扬长而去。

    老晋一路沉默,我也不再言语。我深深地领悟他对钧瓷艺人的尊重,关爱,同情和感慨,要知在那个年代40元钱对于老晋的家庭,对于所有人的家庭来说是个什么概念。我望着老晋那瘦小的身躯而愈显自己的渺小,我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感到无地自容。40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仍历历在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此时,已病重卧床的老晋看到电视中震区的画面,哀痛不止,泪流满面。5月15日,神垕镇举行了捐助仪式,他委托老伴取出5000元捐给了灾区。不久,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发动全省的艺术家捐款捐物,老晋毫不犹豫,让儿子把价值170多万元的钧瓷珍品"太平尊"捐了出去。由于总感到自己的心意还未尽到,随后,他又将自己亲手制作的6件钧瓷珍品拿了出来,并委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拍卖,将善款全部捐给了灾区。直至他离开人世,还一直惦念、牵挂着灾区的灾情。

    哎,这就是“视济世为天职”的晋佩章!

    和为天下 天下是什么?老晋参军打仗,当时他心中的天下就是老百姓。转业进入钧瓷行业后,老晋心目中的天下就是钧瓷。他认为,只要为了钧瓷,为了传承和发展钧瓷事业,和为贵,容则进,顺则兴。

    记得当年申报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审核极为严格,禹州几大钧瓷企业争相组织材料,家家美言自己,互不相让。搞得省里行业管理部门左右为难。老晋当时也代表所在的企业上报材料,他断然表明:钧瓷的荣誉 不是哪一家的,它是祖宗留下来的,它是大家的。他提议:各家优势互补,咱们不分你家我家,材料融合一起,只要获得国家批准,咱们大家共赢。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钧瓷在京展览,当观众走向老晋所在的企业的展台询问:这么多样品,到底你们那家正宗?当年轻的同事刚回答“我们正宗”时,老晋马上过来接住话题:“我们这些企业都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从来分不清谁家正宗。钧瓷靠的是窑变,我们厂自己烧出来的都不会重样,所以我们厂烧不出他们的,他们厂也烧不出我们的。这就是钧瓷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国有、集体钧瓷企业消逝,晋家也开了自家窑炉后,老晋仍然坚守着共生共荣的原则。从不标榜自己、诋毁他人,他对敢于创新,稳步发展的同行颂赞有加。他在自己发表的作品中提到:“韩美林大师率先在钧窑试典,运用钧窑工艺材料进行陶艺创作,对推广新的陶瓷艺术起到了带头推动作用。孔家钧窑、荣昌钧窑、李欣营钧窑、任星航钧窑等亦受其影响,率先进行了陶艺创作,为钧瓷造型艺术的升级换代做了大胆的尝试。对钧瓷的创作和发展,与国际陶艺接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平和待人待事,融合起伏事态,顺应时代潮流,钧瓷大业,岂不壮哉!

    哎,这就是“视顺和为精神”的晋佩章!

    2008年6月,一代宗师,钧瓷泰斗晋佩章先生带着他那一世清贫离开了人世,而把他丰厚的精神食粮、巨大的艺术财富留给了我们,留给了社会,馈赠于珍爱钧瓷的所有人们。

    如今,晋佩章的钧瓷艺术作品,已被誉为“当代文物”,弥足珍贵。

    人魂,瓷魂,晋佩章大师精神之魂在战火中、炉火中永生!

    ●青出于蓝胜于蓝

    现在可以告慰晋佩章大师:在您的感召和影响下,钧瓷大业兴旺发达,不同流派继往开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艺术人才。您的儿子晋晓瞳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以晋晓瞳为代表的钧瓷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到来了。

    泥土芳香沁童心 1963年出生的晋晓瞳,从他蹒跚学步起,就摸爬滚打,嬉戏玩耍,愉快生活在大人眼中“泥泞杂乱”的厂区之中。一个三岁就能够上广播电台背诵“老三篇”的儿子,让老晋开心得不得了。由于老晋经常出差,年幼的晓瞳就被母亲带到厂里放养。年龄相仿小伙伴们,各自团一堆泥巴揉揉、捏捏、毁毁,千百次地重复,这是他们最心爱的玩具。用手扒扒、挖挖、寻寻,他们总会在堆积的碎瓷中找到自己最心仪的瓷片来。在捏捏、毁毁、扒扒、挖挖的玩耍中,那泥土的芬芳,那美艳的瓷片,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打下了“艺术的烙印”。晋晓瞳说:“当时我们看谁捏的泥巴像样,看谁扒的瓷片漂亮,这是我人生最早的课堂、最初的赛场。”

    耳濡目染少年梦 老晋早期在家里,茶会、酒会访客不断。人来人往时,总有一个提茶送水的少年,忙前忙后。那时的晓瞳是老晋口里不断提到的骄傲。在晋晓瞳记忆中,从7岁开始他就常见父亲与同事在家中小聚,常听到他们说道:拉坯、釉料、窑变什么的。慢慢地他记住了这些名词,渐渐地,他又在不经意中记下了更多的与钧瓷相关的名词和名称。突然有一天他闯进屋内,当着众人问道:“你们都说出窑万彩,我咋看也没有一万种颜色。”他那稚嫩的声音,那认真而疑惑的神情,逗乐大家拍手叫好。晋佩章高兴地把晓瞳揽到怀中说:“爸爸以后教你。”

    晓瞳从小就立志,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对钧瓷发展有影响的人物。晓瞳12岁那年,父亲请人在自家屋前的窗台下垒砌了一个小小的“鸡窝窑”,父亲想用这简陋的窑炉来实践检验他多年来整理、记录的钧瓷技术资料。父亲特意让他跟在身边,和煤、引火、入窑、开窑,无数次的试烧,无数次的打碎,他成了小帮手,成了名副其实的参与者。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改进,成功的喜悦,让晓瞳这个小小少年也成为了一位追梦者。于是,要读高中时,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神垕陶瓷职业高中,父亲坚定地支持了他的选择。以优异的成绩从职业高中毕业后,他被禹州钧瓷美术厂挑选录用,正式迈入钧瓷职业生涯。

    名师名家传精髓 1979年晋晓瞳正式成为一名钧瓷学徒。未成想竟然得以师从烧窑圣手文付章先生,学习钧窑倒焰窑烧制技艺,经文先生精心栽培,技艺大增。两个月后师傅让他独自试烧,未曾想竟然连续撞到3个“满窑红”。师傅脸上有光彩,工厂为了扩大生产,他只能提前出师。不久,在钧瓷研发、创新方面有突破性发展、名声鹊起的钧瓷二厂对外招工时,他又被看中录取,成为了钧瓷二厂的正式职工。1981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在神垕举办河南省陶瓷设计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在河南陶瓷界可谓之黄埔军校,晓瞳又有幸入选。培训班结业时,他创作的梁山泊108将人物头像深得陶艺大师徐国桢先生赞赏,经过先生大力推荐,他进入了当时名声远扬的钧瓷二厂设计室,从事钧瓷产品的设计工作。在这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他神游翰翔,技艺飞越,受益终生。

    在晋晓瞳看来,如果没有这次珍贵的学习机遇,尽管家学颇具,但后来从事更高深的钧瓷艺术创作、实现自己更高的钧瓷梦想,也就无从谈起。每每提起此事,晋晓瞳总说一句话:“师恩深重。”

    ●炉火纯青窑中仙

    艺在就是谋生本钱。受世界性的现代陶艺风潮影响,受经营管理僵化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束缚,国有、集体钧瓷企业的倒闭在所难免,钧瓷一厂、二厂相继倒闭。晋佩章、晋晓瞳父子也都下岗失业。1988年,晋佩章创办“刘山窑艺实验室”,晋晓瞳出任造型设计师,并随父学习钧瓷釉彩调制技艺,负责协助父亲做实验、整材料、记数据等钧瓷研究工作;父亲指导他从陶瓷材料入手,拉坯成型、接胎塑雕、屡剔刻花、修整成型、晾干上釉、入窑烧炉、把握风向、控制炉温等,时间悠悠,很快13年的时间逝去。13年里,晋晓瞳吸名师之精华,纳各家之所长,无所不做,无所不能。将得自父亲的真传,经过千炉百炼,他一步步走向技艺全面的行家里手。终于“凤凰涅槃”。

    谁也没有想到,晋晓瞳接受独立的第一道大考,竟然是父亲摆出的一大考验。2001至2003年,应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彤环所长之邀,为山东博物馆复制陶瓷类文物72种,涉及远古陶器、原始瓷器、秦俑、汉绿釉、唐宋三彩、钧、汝、官、耀、越等等,大的三尺、小的盈寸。物品形制不同、材料胎骨不同、装饰釉水不同、烧成温度不同,每种只要一件。两年半时间,72种配方、72种造型、72种烧成工艺制度。如此任务,晋晓瞳竟然一口答应了下来。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晋晓瞳等于是按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脉络,把历史上已经存在的每一种陶瓷制品都再现了一遍。做好的任务受到杨彤环老师的赞扬,同时,晋晓瞳也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为此。晋晓瞳一直非常感谢杨先生,他认为是杨先生的任务磨砺了自己,也给自己打下了事业的根基。

    接下来,由父亲介绍,晋晓瞳为中央文史馆新馆亲手制作了高达2.53米的双龙戏珠窑变大花瓶。至此,老晋才认可了晓瞳的手艺,认为儿子可以单飞了。

    其实,早在1990年,晋晓瞳设计的《大葵花炉》大气磅礴,引起关注,北京亚运会期间进京展出一鸣惊人,被众多钧瓷书刊争相刊载发表。1996年至1998年,其30余件钧瓷作品分别入选《香港国际钧瓷珍品展》和《日本大阪国际钧瓷珍品展》;他的《直口铭文洗》在纽约的《东西方艺术家交流展》上深受好评。

   这正是:雏凤初啼第一声,自与众禽语不同。  

    ●瑰魅无比晋家钧

    自强自尊傲骨风 在全国整个陶瓷行业有一种现象,只要是子辈继承父业,干出一点名堂,会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其盛名之父联系在一起,晋晓瞳亦然。人们的议论,人们的举止,深深地刺痛了他。血液里流淌着父亲那清高、自强、自尊之气怦然涌动,他要证明自己。

    2003年4月,创建晋家钧窑工作室,11月,被评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钧瓷倒焰窑柴烧工艺”实验,使得失传了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得以成功恢复,并受到中国民协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嘉奖。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陶瓷艺术大师”。2007年,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同年,当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2008年,其手工拉坯成型的《牵牛花瓶》荣获香港国际钧瓷大赛金奖,并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收藏。同年,当选香港国际钧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钧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在晋晓瞳的钧瓷艺术成长历程中,深得众多专家、名师、领导的关爱。中国轻工业总会杨志海会长在鉴赏他的钧瓷艺术作品时感慨不已,倍加称赞,欣然为他的陶瓷专著写了序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杨自鹏会长对晋家钧瓷关爱有加,曾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大赛中向与会人员大力推介,并亲笔为他了题写了厂名。

    中国收藏家协会阎振堂会长多次帮组、指导晋晓瞳,使他的钧瓷创作艺术得以升华,并为其题词:“晋家钧瓷。国之魂宝。”中国国际博物馆吕辛章馆长对晋晓瞳谆谆教导,为他的创作指出了方向。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傅维杰、王爱春二位副理事长对晋家钧瓷的发展更是恩义深重,关怀备至,经常亲临指导晋晓瞳的创作。张守智老师、苑宁夫先生、山东的李梓源大师、河北的刘立忠大师、陈文增大师和龙泉的徐朝兴大师等都对晋晓瞳的创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站在巨人搭建的梯子上,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磨砺,又练就了一身不同凡响的本领,你说,他怎能不“欲上九天揽明月”?

    自从2003年他创办“晋家钧窑工作室”,继而独立创办晋家钧窑说起,艰辛与困难同随,挫折与失败同行,他不顾家里的反对,甚至宁可去触碰父亲那关怀慈悲的护犊之心。他不停步、不后悔,他一步步越过山丘、攀登山峰站在山巅之上,他释然了:父亲为师为父恩重如山,传承父亲的精神,就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报答。

    坚守道法自然路 道法自然,钧之魂也。缘于自然,才有了窑变,这鬼斧神工的造化,才使得钧瓷有了灵魂,敬畏窑变,敬畏“窑神”,是钧瓷艺人千百年来对自然的解读。“入窑一色,变幻莫测,出窑万彩,窑变无双,独一无二,只能邂逅,不能重复,窑窑烧坏,百不成一。”这就是钧瓷的神奇。千百年来钧瓷艺人们万千失败,乐此不疲,这就是钧瓷的魅力。终于,有一天,人们通过配方设计,把控烧造,试图左右窑变,结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奇迹出现了,窑变被科学了。当时的参与者晋佩章和所有追梦的钧瓷艺人欣喜若狂,而当他们捧着奖杯拿上奖状不久,他们的成果就被克隆了。满大街,东铺西店的“解放钧”,满展厅,红红艳艳的“克隆钧”,晋佩章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科学是生产力,但是,若把这种生产力运用于钧瓷艺术之中,却出现了反作用力。创造这种生产力的钧瓷一厂、二厂被“克隆”倒闭了,这就是科学与自然的较量在艺术领域的写照。

    钧瓷“科学化”的洪流冲垮了一厂二厂,却淫润了一些人,不少人成了大赢家。对晋佩章而言,他认为:科学追求程序,追求把控,它消灭了不可控、不确定因素,钧瓷面貌不免趋向单一,这对于钧瓷的传承与发展却是一场灾难。他毅然决定:绝不做趋利追潮之人,必须逆流而上,拯救钧瓷。于是,他才垒起了上述提到的小煤窑、创办“刘山窑艺工作室”,坚定地走“回归自然,遵循古典”振兴钧瓷的心路里程。

    晋晓瞳不仅不随波逐流,反而比父亲更加追求“合乎天道,厌于人意”的自然大美、大魅、大异、大幻。他不仅要抛却气窑(以天然气为燃料烧造),而且还要抛掉父亲赖以探索、研究的煤窑(以煤为燃料烧造),他要另起炉火,搭建柴窑,让失传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重见天日。但是,柴烧钧瓷如同点燃丝绸取暖,每一次点窑,都是一场奢华而昂贵的消耗与消费,很有可能一窑接着一窑空,一炉接着一炉,带着希望入窑,窑窑开启梦碎。他的举动让父亲既痛又恼,既惊又喜,他喜欢儿子这种倔强、果敢、执着、认真的天性,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窘迫,但他还是默默地为儿子祝福。

    2004年12月26日神垕晋家钧窑在十几位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的见证下,晋晓瞳点燃了祭告窑神的信香,大师们一同点燃了窑内的木柴,一时间炉火通红,点燃了大家的希望。希望在等待中煎熬。又是一个白天顺利过去,夜晚静静来临。钧瓷的烧制温度需要达到摄氏1300度以上。而这次柴烧炉温到了900度,开始徘徊,甚至不升反降。一个昼夜的时间过去,柴烧的时间不断地向后拖延,而炉温仅在1240度就停滞了12个小时。而此时所准备的木柴已经告罄,眼看着几十立方的木柴在窑内燃尽,眼看着十窑九空的定数将重演,但是他决不会接受失败。着急的他准备扒房取木续火,这时,突然感觉窑温上升,并且冲到了1260度,按过去的标准,还需要增加40度的烧制温度。可他却凭着奇异的感觉认为差不多了。也是,柴尽窑熟,即使失败,也需要他咬牙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真是莫名奇妙,于是停了火。三天后,开窑一看,首次试烧的213件钧瓷作品竟然有13件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捧着他们如获至宝,希望终于来临。接下来,第二窑试烧的100件成功了31件;再接着,100件成功了43件,这些钧瓷窑变风格独特,可谓钧瓷珍品。

    多年坚持下来,尽管经验不断丰富,但每窑100多件钧瓷,成品只在30件上下。晋晓瞳说;“成品率低,人为很难干扰,有时想干扰,反而效果更差。”不能征服自然,只能与自然邂逅。付出最昂贵的代价,为的是追寻钧瓷最古老的灵魂。善哉!壮哉!悲哉!喜哉!就为这魅力无穷的窑变。

    色彩之谜赢天下 经晋佩章研究、论证,唐代就有钧瓷了,但名声不大,成就不高,只能算北方青瓷的一个支系。可是,到了宋代,钧瓷艺人们发明了铜红釉,好像嗵的一声,在青瓷的蓝天上爆出一颗五彩耀目的焰火,于是,钧瓷一跃成为五大名窑之首,有了“钧、汝、官、哥、定”的排序。

    钧瓷的特色在于它的色彩,而它的色彩之所以迷人又在于它的“窑变”。同一器型上了同一种釉子,窑工们装进了一窑坯,同时,也装进了一窑谜,直到烧成开窑这谜底才能揭开。创造者自己也常为它的意外成果而惊讶狂喜。它色彩不定,纹络多变,从不重样,变化无穷。所以,钧瓷无双。同一窑同一种釉,这一件可以如火焰朱砂,那一件却似蓝天碧水。因为色红,可以像鸡血,像朱砂,像胭脂也可以像玫瑰,而红色中又可以透紫,紫色中或许泛青,青色中则可渗蓝,“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像云霞一样的变幻,多彩,流动,是任何高手大师都不能单凭人工来绘制、设计、操控的。这种“听天由命”的创造方法,带来的是“十窑九不成”的后果,于是,每一件钧瓷也可以称之为“孤品”,因而"黄金有价钧无价",因而,北宋赵佶皇帝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

    瑰魅自然晋钧绝 晋佩章一生对钧瓷艺术的理念是:崇尚自然,追求古典。他以精湛的技艺,以对钧瓷艺术最系统的研究、最深入的探讨、最精准的诠释,创作出精美绝伦的钧瓷艺术作品来。其作品造型庄重大方,简洁流畅,古朴典雅,不乖巧,不矫饰,不华宠;釉色饱满,釉质浑厚,釉光莹润,变化无穷,气象万千,层次分明。他制作的一件天青釉鸡心盘,直径21.5厘米,窑变出现的画面是:青山、红日、霞光、蓝天、白云,流光溢彩,温润可爱,他就放在家欣赏把玩。未曾想,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家,观赏把玩此盘特别喜爱,并给取名《富士霞光》。老晋见朋友欣赏又确实喜爱,就说要送给他,朋友觉得不好意思,当时把身上仅有的70元钱给了老晋。一年之后,香港的朋友寄来了这件作品拍卖前留下的一张图片,并告知;此作品不久前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被一位日本收藏家以300万港元拍得,转赠给了当时日本的明仁皇太子。尔后,这件钧瓷艺术品入藏日本天皇宫。

    晋晓瞳受诸多陶瓷艺术大师指导、教诲,加之自身聪慧和对钧瓷艺术不懈地研究和探索,大彻大悟。他追求的是“天道自然,变幻无穷”的钧瓷艺术创作理念。其作品造型端庄古朴,伟岸挺拔,简洁俊美,透射着冷峻和威严、奇穆和伟毅;釉色纯厚,釉质凝嫩,釉光玉润,色彩斑斓,幻化多变,瑰丽自然,大气磅礴,意境幽远,宝光四射。他用传统的柴烧工艺制作的钧瓷艺术作品,那种灵动,那种通润,那种奇妙,那种瑰魅,那种尊伟,亦真亦幻,亦虚亦实,亦静亦动,摄人心魂,令人震撼。

    2008年,晋佩章、晋晓瞳父子以柴烧传统工艺制作的6件钧瓷艺术作品《和谐宝鼎》、《葵花尊》、《太平尊》、《观音瓶》、《方尊》和《象头尊》无偿捐赠给国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同年,晋晓瞳的柴烧钧瓷艺术作品《乳钉罐》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2010年晋晓瞳作品入藏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11年6月6日,为庆祝《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晋佩章钧瓷艺术馆”在被誉为中国钧瓷之乡的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正式对外开放。整个艺术馆占地1800平方米,分为制作生产,窑炉烧制,艺术展示3个区域,还原了晋佩章先生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晋佩章先生的艺术成就。

    如今的晋家钧窑不仅开始培养起自己的第三代艺人,同时也把目光投入到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如若,老友健在,一定大慰心怀。

    真切地祝愿晋家父子二代大师倾情培育的钧窑艺术之花,代代兴旺、薪火相传!

    (注:本文作者郭震寰,1950年生,资深媒体人,《河南商报》创始人,首任社长及总编辑,晋佩章先生生前的至交好友,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参与推介唐三彩、钧瓷竞争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终两项艺术荣获了该奖的金奖。从写钧瓷,到爱钧瓷,到爱收藏,郭震寰先生如今已成专业的鉴藏家。)(原标题:让钧瓷的高贵与奇魅在薪火中传承——记晋家父子两代倾情的钧窑传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2013-11-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