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许昌

葛天氏“牛尾歌”及反映的古老风俗(2)

2013/4/17 16:57:52 点击数: 【字体:


  
    二、葛天氏之乐的 “八阕”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特征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葛天氏之乐” 中的“八阕”是:“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逹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一作“禽兽之极”,上皆乐之八篇名也)。”这“八阕”的内容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特征,以及葛天氏的图腾崇拜。试析如下:

   一曰载民:载,《集韵》:“都代切,音戴,与戴通。”载、戴,韵母相同,一声之转,在古音韵中是可以通假的。那幺“载民”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戴民”。《说文》云:“戴,分物得增益曰戴。从异戴声。”而“异”在《说文》中的原意是“分也。……从畀。畀,予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载民”就是“戴民”。其意为,使民能够“分物得增益,”即对民爱护、爱戴,让民得到利益,表现了葛天氏时期已经有了重民的思想。

   二曰玄鸟:我国古代文献中的“玄鸟”,就是燕子。古代的东夷族所信仰的图腾是鸟。葛天氏部族是东夷少皥氏部族的一支。《事物纪原》卷二《歌》:“《吕氏春秋》有葛天氏歌八阕,一曰载人,二玄鸟,三逐草木,四奋五谷,五天帝,六达帝功,七依地徳,八物禽兽之极,则歌以太昊为始,盖太昊之后十三代,有葛天氏故也。” 葛天氏部族所割是以太昊为始天、地、祖先和万物。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髙祖少皥摰之立也,鳯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鳯鸟氏,歴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宼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逺,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又《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左传》记载,少皥氏部族的官皆以鸟的名字命名。歴正以鳯鸟氏为名,司分以玄鸟氏为名,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等皆为鳯鸟,用以名官。《史记·殷本纪》又记,殷人的祖先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因孕生契”。少皥氏部族和殷人皆是东夷族的一支。是这些记载都说明东夷族信仰的图腾是鸟。

   “葛天氏之乐”所歌的“玄鸟”,是对自己祖先的歌颂。

   三曰遂草木:遂,在古汉语中是顺从、成功的意思。“遂草木”,就是让草木得以繁荣茂盛的生长。有学者认为, “遂”,与“燧”可以相通。“遂草木”即“燧草木,也就是烧草木,进行火耕”,“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不是让草木存在,更不希望草木茂盛”。(孙焕英《如何理解“葛天氏之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二期)笔者认为,“遂”与“燧”是不能相通假的。如“尧”,加火旁为“烧”,加水旁为“浇”;尧、烧、浇,三个字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字在意义上的区别只要在偏旁,绝不能把偏旁不同而音相同的字相通假。中国古代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葛天氏部族希望草木繁荣茂盛的生长就是很好的证明。

   四曰奋五谷:即奋力地去争取五谷的收成。“五谷”,一般是指黍、稷、麦、稻、豆等。葛天氏作为一个农业部族,五谷的收成当是他们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五曰敬天常:所谓“天常”,就是天的规律。“敬天常”,就是希望天按照它的常规进行,不要出现不合常规的情况;如寒、暑季节、水涝、干是否失常等。葛天氏作为一个农业部族,是最关心天气的变化;因此他们在歌曲中唱出“敬天常”,以表达他们对“天常”的关心。他们极虔诚、极尊敬地表达内心的愿望,祝愿 “天常”。

   六曰逹帝功:古代把天上的神称为“上帝”,把死去的祖先称为“下帝”。在第五阕中,葛天氏部族已经对天进行极虔诚、极尊敬地祝愿。而这里的“逹帝功” ,当是葛天氏部族向祖先表示,不辜负祖先的期望,以达到祖先那样的成就。

   七曰依地德:土地是农业民族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土地始终是农业民族歌颂崇拜的对象。他们感谢土地的恩赐,颂扬土地的功德。我国传说中对地神、社神的崇拜就是对土地的崇拜。“依地德”一阕,就是葛天氏部族感谢大地功德的歌曲。

   八曰总万物之极(一作“禽兽之极”,上皆乐之八篇名也):在这阕之中,或曰“总万物之极”、或曰“总禽兽之极”,当包括天地万物,人和禽兽皆在内。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天人合一意识。如《礼记·月令》记载:季夏之月,“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毋有怀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勤民,毋或失时。”其实是要保护小动物,不要兴土木以误农时。孟夏之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 《吕氏春秋·名类》云:“夫巢覆毁卵,则鳯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这里所说的“总万物之极”、或曰“总禽兽之极”,就是要人们保护大自然,表现了葛天氏部族对生活的热诚,对大自然的爱护。

    三、“牛尾歌” 反映的古代风俗

   “葛天氏之乐”是产生在远古社会的乐歌,它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之乐”又称为“牛尾歌”。《群书考索》卷47:“乐之来尚矣,自葛天氏有牛尾歌,黄帝有景钟,而乐已具矣。”

   “葛天氏之乐”的“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那幺所谓“掺牛尾”、“投足以歌”,是什幺意思呢?远古时期,人们在唱歌时,拿着牛尾巴,边歌边舞。牛尾巴又称为旄。西周时期,这种“牛尾巴”舞,有了一定的形式。周人专门设立官员进行管理,教习组织人民在盛大的节日或祭祀中跳“牛尾巴”舞,来庆祝节日或祭祀祖先。

《周礼·春官·宗伯》“旄人”条下云:“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释曰:“葛天氏之民操牛尾,投足而歌,旄人盖其遗制也。散乐者,野人之乐。夷乐者,四夷之乐。凡以舞仕者,皆属旄人。盖其所统,皆夷人之善舞者。燕乐有间燕之意。”

    由此可见,西周的“旄人”所教习“散乐”、“夷乐”,就是“葛天氏之民操牛尾,投足而歌”的遗风和遗制。“然而,我国后代学者多认为,“旄人”所教习“乐舞”,是夷人之舞。如前《周礼·春官·宗伯》“旄人”条下所云,并且还有许多学者亦如是说。

   宋人陈旸撰的《乐书》《周礼训义》卷五十二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牦牛尾,而歌八阕;既操之以歌,未有不操之以舞矣。旄牛之尾舞者,所持以指麾,犹旌旗。注:牦牛之毛,卿士所设以标识者也。散乐,非在官之乐也;夷乐,非华夏之乐也。”

宋人易袚的《周官总义》卷十四:“旄人者,执牛之尾以为舞者也。所掌者旄舞,而所教者,散乐、夷乐;葢散乐者,野人之舞;夷乐者,四夷之舞。”

    宋人王昭禹的《周礼详解》卷二十一:旄人,“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师教之舞,而有旄舞。然则旄乃牦牛之尾;舞者所执以舞也。四夷之民有执旄以舞者,先王因立官以教焉。”

    葛天氏部族所跳的“牛尾巴”舞,被称为“夷乐”;这是因为葛天氏部族属于东夷族的一支。所谓“三人掺牛尾”,而“三”是一个常数;实际当是几个人执牛尾领舞,后面跟随歌舞的当有许多人。《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37云:“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旄人”是古代执牛尾领舞者。“牛尾巴”,即“旄”,在乐舞的教习中,是指挥人们手舞足蹈、进退动作的标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旄”,又成为指挥战争中士卒进退的标志。《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这里记载的是周武王伐纣时的情况。周武王左手拿着黄金饰的大斧,右手举着载白旄的竿,对士卒们说:“辛苦了,西方之人。”这是典型的以“旄”,即以“牛尾巴”指挥军队的例子。

    把“旄”挑在竿头,又称为“旌” 《尔雅·释天》云:“旄首曰旌”。注曰:“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说文》云:  “ 幢。,旌旗之属。从巾,童声。”唐人陆德明、贾公彦在《周礼注疏》卷十七《春官宗伯》亦曰:“旄牛尾者。案《山海经》有兽如牛,四节有毛,是也其牛尾,可为旌旗之旄也。”

   “旌”是用牛尾巴或者鸟的羽毛做成。《周礼注疏》卷二十七云:“全羽为旞,析羽为旌。”汉代郑玄注曰:“旞旌之上,所谓注旄于干首也。”唐贾公彦疏云:“染鸟羽为五色。故郑云所谓注,旄于干首也者;言所谓者,谓《尔雅》之文也,若然。则此旞旌,非直有羽,亦有旄。故郑引《尔雅》注旄以证旞旌,明其两有是以干旄。……建绥复于四郊。注绥以旄牛尾为之,缀于橦上。王祀四郊,乗玉路,建大常,今以之复去其旒,异之于生,是其旌首皆有旄之验也。”

  “旌”的用途更大,成为贵贱善恶的表识。

   “旌”用以表贵贱。《周礼·天官·掌舎》云:“掌舎职曰,为帷宫,设旌门。”郑玄注曰:“则树旌以为门,王行画止彼官树之,此官供旌。”这里只有王住的宫室才能“则树旌以为门”。

   “旌”用以表善恶。《尚书·周书·毕命》:“公往治,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汉)孔安国传曰:“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明其为善,病其为恶,立其善风,扬其善声。”唐陆徳明《正义》曰:“旌旗所以表识贵贱,故以旌为识淑善也,慝恶也。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知其善者,表异其所居之里。”“牛尾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许多风俗。如以牛尾领舞、以牛尾领歌,来庆祝节日的风俗;以牛尾指挥战争、指挥军队的风俗;以牛尾表贵贱,以牛尾表善恶的风俗。这些都表现了古代农业民族的特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唱歌网 2012-08-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