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许昌

崔派艺术有必要重新回归崔兰田的风格吗?

2013/4/17 16:47:41 点击数: 【字体:

 
    崔派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崔兰田大师多年舞台经验积累下来的多部经典剧目,其中包括古装戏、现代戏;青衣、老旦和闺门旦;悲剧还有喜剧等不同剧情性格的各色人物。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包括张宝英、郭惠兰、崔小田和张晓霞等崔派入室弟子,以及众多学生在内,有关人士的不断努力,使得崔派得以延续。
     
    令人喜忧参半的是,目前崔派传人尤其是新一代,在传承崔派艺术上,现状不容乐观。
     
    感觉,这些新人距离崔派艺术相去甚远,在舞台上无法表演出崔派应有的特色。
     
    原因自然有多方面:年轻人听崔大师的戏太少,这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包括张宝英和郭惠兰在内这些资深传人,均是经过崔大师多年栽培、在大师身边耳濡目染,才能有她们后来的成就。不难看出,青年演员若想在崔派艺术上取得登堂入室,首要的任务是多看多听崔大师本人的录像和录音。如果有机会,多向张宝英和郭惠兰等资深弟子请教学习,亦是必须。
     
    这里有一个问题有必要加以探讨,即:流派传承中的像与不像的问题。这个问题恐怕是崔派艺术传承中的热点话题。崔大师曾引用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理念来教导学生,传为美谈。
     
    对此问题,我想斗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一、艺术不可复制。我想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共识。因为每个演员的嗓音条件和扮相以及对人物的理解等都存在差异,故而原封不动模仿老师的艺术,是不可能的。
     
    第二、流派的创立和发展有赖于艺术特色的保持。流派的形成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色,流派的特色是基于流派创始人在演唱技巧和表演功力等方面的独树一帜,代表性剧目是流派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特色,流派得以传承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传人能将前辈的特色延续下去。
     
    第三、在像与不像之间徘徊。与像或者不像类似的提法,还有:死学与活学或者模仿与创新等等。我们赞赏创新,也不要低估模仿。不管是死学还是活学,归根到底还是要学。前面已提到,复制或完全像不可能,但一点也不像又何谈艺术的传承?简而言之,个人以为:流派的传承在像与不像之间要掌握一个度,那就是保持流派代表人物的精髓。至于崔派的精髓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讨,包括崔兰田大师演唱的吐字用气等技巧无疑应涵盖其中。这些精髓不是死的东西,它是可以活学活用的,这就需要传人结合自身条件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的理解在演出实践中加以运用。
     
    当今崔派艺术的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整体距离崔兰田大师的艺术风格有点远。由此,重新补课是当务之急。
     
    在此我也要激动一下:崔派弟子和学生,以及大师家人,众人努力起来,放下一切包袱,避开名利浮云。在崔派艺术的传承上再多尽一把力。如果崔派艺术没有传承好,你们又怎能对得起大师的九泉之心?如果崔派艺术失传了,你们又怎能推卸责任? 大师以先进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学生,寄希望你们能成为出色的演员甚至超越她本人为豫剧增添新的流派,你们能不能尽可能“忘我”的让自己的学生多多研习先师的珍贵录音,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加以精心传授,多为崔派留下几个合格的接班人?
     
    最后,我也要呼吁:崔派戏迷,真正喜欢崔派艺术的话,应该更多的聆听鉴赏崔派艺术。多积聚正能量,少挑起一些无聊的纷争。崔派戏迷也有重温崔兰田大师留下的经典,对于传人,当然可以在仔细品味基础上研究哪里好或哪里有不足。这都是一个理性的戏迷所应该做的。
         
    以上是个人一点愚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同时谨以此文表达对崔兰田大师逝世十周年的缅怀之情。【原标题:崔派艺术有必要重新回归崔兰田的风格】吗?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戏文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