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虞城县木兰祠景区

2014/12/18 9:24:56 点击数: 【字体:


    1986年,木兰祠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木兰祠最早建于唐代,金时在大殿里塑木兰像。元代和清代,木兰祠都得到重修,并立了记事碑,到民国初年,木兰祠已占地万余平方米,具有相当的规模,只可惜,这些都毁于1943年的战火。

  元明石碑。其中元代的石碑名叫《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高3.6米,宽1米,碑头上面刻有浮雕二龙戏珠,2000余字的碑文,详细记载着木兰的身世、事迹及历代修祠的情况。这块碑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关于木兰身世及事迹的碑了。清代的那块石碑叫《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立于清1806年,碑高2.14米,是为进一步澄清木兰的身世而立的。这块石碑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在视察木兰祠时题写的。

  孝烈将军祠大殿。为什么叫“孝烈将军”呢?木兰辞官归乡之后,皇帝知道木兰是个女郎,就想纳其入后宫,木兰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以死抗争,到唐朝初年,在全国上下的普遍要求下,唐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并为她修个祠,当然唐祠已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93年,为了弘扬木兰精神,虞城县委、县政府组织号召捐资200万元兴建的,那么从43年到93年消失了50年之久的木兰祠又重新树立在世人面前。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豫、鲁、苏、皖四省边界的老百姓都赶到这里参加庙会,烧香拜祭,可以说这里成了四省的文化交流和物资集散中心。木兰在咱们中国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她以那种代父从军的气概及战场上卓越的功勋而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近年来,海内外有识之士鉴于木兰祠从前的建筑都毁于1943年的战火,就纷纷建议重修木兰祠,来弘扬木兰文化,这两侧的石碑就是重修时捐资者的纪念碑。为了进一步弘扬木兰文化,虞城县组织了在全国范围内《木兰诗》书法作品征集活动,征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名家、老将军、老红军创作的书法作品二百余幅,现在在我们两侧墙壁上展出的是其中一部分书法作品,请大家这边走,大家请看,大殿门上的“孝烈将军祠”五个大字是由中共中央委员、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的。

  大殿。正中间的塑像是木兰的塑像,像高4米,英姿飒爽,反映了千百年来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旁边这两组都是与木兰从军有关的塑像,右边这组是木兰从军像,老汉是木兰当是已年迈体弱的老父亲,老妇人就是木兰的母亲了,其余的两位分别是木兰的小弟和姐姐了,可是看出当时一家人千叮咛万嘱咐,难舍难别,很自然我们就会想到《木兰诗》中的句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同时也表达了木兰对故土及和平生活的眷恋。

  左边这个塑像是木兰着女装同伙伴们的塑像。木兰辞官归乡时,一些与木兰有多年战场感情的伙伴都要护送木兰回乡,当木兰改着女装,作为一位庄重大方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伙伴面前时,《木兰诗》中也就有了“伙伴皆惊忙“的句子。

  1954年,当代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根据《木兰诗》创作了木兰从军的连环画册,而大殿里这24幅壁画就是对刘先生连环画的复制和放大,它以绘画的形式再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和情节,非常形象逼真,《木兰诗》自产生以来就是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作品,被誉为中华诗祠的一座丰碑,我们可以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一下《木兰诗》和这些壁画。木兰,本姓魏,隋朝宋州营廓人(今虞城县),自幼随父练武,深受其父钟爱,后来北部突厥侵边,其父年老体衰,弟年幼,木兰为了尽忠尽孝,慨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一十二载。她英勇机智,屡立战功。凯旋后,不受封赏,坚意还乡侍奉双亲,充分表现了她忠君爱国、热爱家乡、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它没有从人物的肖像上落笔,而是只写声音,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想木兰的神态和表情。而下面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则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互问互答形式,来抒写感情。

  往下看,“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贴,即征兵的文书,这里的“十二卷,卷名”并不是确数,而只是为了形容军情紧迫,以及征兵刻不容缓,在这句中还有“可汗”一词,我们到后面再谈“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市亦是买的意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这些“东、西、南、北”并不是真的说明从哪里买的,而主要是渲染木兰跑遍多处,为从军做准备的繁忙气氛。(在文学上是采用了“赋”的艺术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边的“黑山”和“燕山”都是北方边境的两座大山,在诗歌中常用做边塞战场的代称,这几句就写出了出征的战线征途遥远及行军的神速(用的是对偶手法),同时也可看出“离乡愈远,思乡愈切”。

  “万里十年归”,咱们中国有句古语叫“事走诗飞”,也就是说诗歌有其本身的表现手法,而夸张就是重要的一种,这几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场景(戎机就是战场,“关山度若飞”:跨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层层山峦),金柝:也就是刁斗,白天用来做饭,夜间用来打更,朔气和寒光分别指北方的寒气及冷森森的月光,这几句用的也是夸张的手法。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士们九死一生,也写出木兰英勇善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行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原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策勋:记功的意思,“十二转”“白千强”都是说明功劳大赏赐丰厚,我们会发现,这里既说“天子”又说“可汗”,我们知道,“可汗”是对北方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天子”则是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它们交替使用说明此诗来自北方,经过了各民族人民的加工传播,是南北朝时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明驼即骆驼,儿是女子的自谦之词。

  “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捕捉各自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来描写亲人相聚的快乐气氛,富有生活情趣。

  而此时的木兰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连用了四个“我”字,充分表现了木兰久战归来,喜不自禁,描写恢复姑娘家本来面目时的那种感情更加细腻、动人。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既写了伙伴的惊讶也写出了对木兰的赞叹。不过我们可以想像,在那么漫长的征战生活中,女扮男装的木兰,需要怎样的机敏和谨慎!

  再来看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跳跃,迷离:眼睛的眨动,这一句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豪情,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这两句妙趣横生的比喻中结束。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史书上记载木兰姓魏,而在民间我们常听到的是“花”木兰,这是怎么回事呢?明代著名的戏剧书画家徐谓,我们知道他是泼墨画的创始人,当时他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剧本《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后,木兰才开始姓花,就是给子女贯以“花”姓,形象更美,说“花木兰”是人们把戏剧人物当作历史人物。

  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木兰辞》诗壁。它是毛主席手书中国古代诗词中罕见的长篇墨迹,显示了一代伟人对木兰高洁形象的敬仰,毛主席当时书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凭记忆写的,所以,难免会有漏字、漏段,不过,毛主席刚劲的书法和《木兰辞》这篇佳作相结合堪称一绝。

  木兰陵园。在那里埋葬着木兰及其父母(指明各自的坟墓),按当时的风俗,未出嫁的女子是不能和父母埋葬在一起的,但木兰生前有个心愿,就是生时报效疆场为国尽忠,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就是求死后,同父母葬在一起,以尽儿女的孝心,魏氏家族为了圆木兰的心愿,就将其与父母葬在一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虞城县商务局(2010-09-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