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商丘

商丘根文化:中华姓氏文化的源头

2013/7/2 16:48:29 点击数: 【字体:


    1万年?5000年?500年?有这样久远历史的一棵树,要多少人才能合围?归德古城就是这样一棵深有年头的参天树,“枝叶”繁茂地伸向蓝天,四通八达;“根系”深深扎进地层,时时触摸得到地球的心跳。

    是的,这繁茂的“枝叶”就是古城人以及从这块厚土源源流向海内外的“古城赤子”;这发达的“根系”就是古城坚韧的根文化,或者称姓氏文化、宗亲文化,是今天的古城跟世界拉起手来的丰厚人脉。

    1万年前的三皇之首燧人氏观季风,首创“风”姓。从此,中华民族诞生了第一姓氏——风。可以说,中华民族根在中原,中原之根在商丘。归德古城恰逢500年建城周年,如何纪念,借丰厚的人脉资源开展“寻根古城”的宗亲文化活动,或许更显亲情更见实效吧?

    一脉延续是根,名人效应是不是也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根?如此说来,有着古城“八大家”“七大户”之称的姓氏与其文化名人,倒可以成为古城500年纪念的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切入方式。

    近年来,归德古城在借助各项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经济的进程中,宗亲文化一直做得风生水起,影响深远。尤其是戴、宋两大姓氏各种宗亲活动的开展,已大大增强了海内外戴、宋大量成功人士对古城和对商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这就是样板!就是借鉴!

    商丘根文化:中华姓氏文化的源头

    从燧人氏创造中华第一“风”姓至今,有多少姓氏从古城出发?有多少“古城赤子”从商丘远足?

    流不穷,因为水有源;生不穷,因为木有根。如今,“寻根”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主题,它更是一种令人愁肠百转的不老情结,深深烙在那些离“家”在外的游子心中,成为他们一生的呼唤,一生的牵念,一生的指引。

    商丘文化灿烂,根文化也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姓氏和姓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余姓氏的“根”在商丘。

    商丘曾是造字始祖仓颉、五帝之一颛顼的重要活动地,是商汤的建国地,更是五帝之一帝喾、商祖先阏伯的封地与安葬地。有史记载:帝喾之后,经数千年的分化,或以祖先名字为姓,或以国为姓,或以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或为赐姓。据考证,仅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就占59个。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目前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氏中,有7个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喾后裔外,有据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还有葛、虞、陶、陈、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13日至15日,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七次恳亲联谊会在商丘召开。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湖南、湖北、河北、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亲代表会聚商丘,拜谒先祖,恳亲联谊,规模空前。

    2009年3月3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其夫人陈万水一行来到商丘市睢阳区西南12公里的青岗寺村微子祠,祭拜宋国第一代国君宋氏的始祖微子。宋楚瑜先生表示,按照族谱,宋氏发源于商丘,他此次拜祖,算是认祖归宗而来,是一次寻根之旅。

    事实是,戴氏、宋氏是一家。宋氏以国号为姓,衍生出宋、戴、殷等众多姓氏。

    宋氏的发祥、起源均在商丘。《唐世系表》记载:“宋氏出于子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宋姓是以国号为姓的。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国,都睢阳城,就是今商丘归德古城的“前世”。宋国共传26世,34君,755年,于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所灭,三分其地。如今商丘尚存宋氏始祖微子墓,微子五世从孙僖公墓,八世从孙戴公墓,九世从孙武公墓,十世从孙宣公墓,十三世从孙襄公墓。还有微子六世祖商汤墓,子姓始祖阏伯墓,阏伯之父、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陵等。

    2001年9月21日,世界戴氏宗亲总会创会理事长戴育仁先生一行70余人,首次来三陵台寻根拜祖,受到商丘市、梁园区领导及王楼乡3万人民的热烈欢迎。 2002年10月30日,世界著名生物学家、90岁高龄的牛满江教授携妻女及中原牛氏宗亲代表团一行40余人,到三陵台拜祖,并题词“牛氏家族,根在商丘”。2004年3月2日,印尼著名华侨宋良浩先生及夫人张美玉女士到三陵台拜祖。2004年4月8日,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名誉会长戴显祖、会长戴建国及新加坡戴氏宗亲会会长戴金成一行60余人,到三陵台祭祖。

    2007年4月22日,戴育仁增捐70万元,戴庆元增捐60万元,修复三陵台。深圳三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景华先生捐资50万元建设王楼乡三和希望小学。从2000年以来,宋良浩先生先后多次在商丘无偿捐资建校,资助贫困学生。

    “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式的乡愁,要勾动多少“古城赤子”让梦想归根的乡情?

    “八大家”“七大户”:古城牵手世界的人脉库

    今天归德古城“沈宋侯,叶余刘,还有高杨在后头”的说法,所言就是明清两代出现的古城“八大家”。清末民初古城做官的少了,大地主依然不少,就又出现了陈、蔡、穆、柴、尚、孟、胡“七大户”。眼下城内还存有多处“八大家”“七大户”故居。

    “八大家”之首沈家沈鲤故居沈氏南园位于娄隅首西街,端庄典雅的大门楼,布局严谨的四合院,虽已破落,依然读得出昔日胜景。

    刘隅首东一街路北是侯恂故居“尚书府”,路南是侯方域故居壮悔堂。两处建筑均建于明代,砖木结构,墙为青砖灰口,顶为蓝瓦扣垄,为我国传统的硬山式建筑。

    小隅首西街北面的高家祠堂,是睢阳区政府2003年挂牌保护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筑”,为明末降清的山海关总兵高第家族的家庙。据说,解放初期祠堂内还挂有清朝“开国元勋”的牌匾。

    “七大户”现存最完整的故居建筑,当数穆氏四合院,“七大户”之一的穆氏故居。穆氏即穆炳坛家,兄弟8人未做官,有田百顷。穆氏四合院原有房舍80余间,是一宅三院五门相照,座北面南的清代建筑群,现存四合院是中宅院和楼院,共31间。穆氏四合院是按一定的轴线组合成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它反映了上尊下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在中宅院正堂内,陈列着一张精美的雕花床,是明朝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的红木床。床上的雕刻和床壁上镶嵌的一片片彩瓷,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其薄如纸,堪称珍贵文物,更令专家们叹为观止。这张床清光绪年间曾流落到进士蔡同春家,20世纪80年代初又辗转流落到穆氏四合院。

    小隅首东二街路南北两侧尚存规模宏大的陈家四合院,“七大户”之一的陈宗石故居。占地1万多平方米,原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大部分建筑保存完整。主体建筑以四合院为主,院院相连,分布规整。现存有大门、中院、东西院、东跨院等建筑。共有房屋33座,120余间,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陈宗石,清代诗人,明末文学家陈贞慧第四子,14岁时入赘侯府东园,为侯方域女婿,雪苑六子之一徐邻唐的门生,后中康熙年间进士。

    较之于这些有形的遗存,大量关乎“八大家”“七大户”的无形资源,便是出于其间的,极富国家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明朝自嘉庆至清初,数十年间,归德古城人才辈出,出现过两阁老、五尚书、十侍郎,同时巡抚、御史、总兵等高官显贵20多人。其时“中央”盛传“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说。一座小小的城池,人物如此众多,放眼全国,也是罕见。

    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归德古城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大明吏部尚书宋纁,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沈鲤,户部尚书侯恂,工部尚书周士朴,南京兵部尚书余珹,兵部左侍郎叶廷桂,兵部右侍郎杨镐,山海关总兵高第;大清国史院大学士宋权,吏部尚书宋荦,“国初散文三大家”之首侯方域……他们为官清廉,人品厚德,为文为诗为书法为绘画为收藏,各负盛名,影响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八大家”“七大户”之于商丘,已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其彰显出来的文化品质早已超越于家族之上,与宋氏、戴氏宗亲联谊一样,成为古城牵手世界的人脉库。

    可以说,中国步入文化复兴时代以后,名人效应越来越成为一种品牌效应,大行其道。古城500周年纪念迎来了她发展的又一大际遇。

    山水建筑是风景,人更是风景。宗亲是人脉,文化名人是更坚韧的人脉。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组委会 2012-09-2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世界宋氏宗亲第二届恳亲大会召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