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商丘

“大铙之光”坚韧闪烁

2013/4/28 17:25:57 点击数: 【字体:


    大约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曲艺艺人纷纷潮一样涌向一个地方,马街书会。

目前,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俨然已成为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成为全国曲艺艺人的朝圣之地。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因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为书会正日而得名,届时来自河南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尽展家底,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了全国民间艺术的一大奇伟景观。因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的马街书会上,一位荣获“宝丰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赛一等奖的艺人,备受关注,他表演的大铙节目,也令人耳目一新。这位憨厚、壮实的中年艺人名叫王玉玺,来自商丘永城,是永城大铙的第五代传人。

是历史的 如何才更能是现代的

永城大铙,多年来一直作为河南省的稀有曲种而广受关注,其演唱风格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永城地方特色,唱腔特点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喜爱。2009年9月,永城大铙首批被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铙,是一种乐器。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一种和钹十分相似的打击乐器——铙。明清时期,铙已经用于地方戏曲的伴奏,清朝戏曲作家李斗在其著作《扬州画舫录》中提到,昆曲伴奏曾用大铙。

大铙是一种很小的曲艺剧种,别名“落子”,又称“荷叶吊板”,因伴奏乐器“大铙镲”而得名,唱腔板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而区分为坊、快、垛、崩、嵌、紧、闪的唱法,唱词多为七字韵、十字韵。大铙不用弦乐,唱词多,白口少,赶书,擅长演出长篇连台书目。大铙声腔高亢,吐字清晰,以唱为主,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清光绪八年(1882年)前,大铙在鲁西南一带初具雏形,但尚未正式命名。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东成武县艺人韩凤魁因家中遭水灾,时年23岁的他逃荒落户永城裴桥乡卞庄村,后以大铙这种演出形式辗转乡间行艺演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韩凤魁和妻子孟氏在卞庄落户后,收了一个13岁的小徒弟,叫程学山,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小徒弟,给他取艺名程元方,并把大铙演技倾囊相授。之后,程元方登堂入室,成了韩凤魁的女婿。

后来,程元方也在永城县裴桥乡卞庄村落了户。1909年,韩凤魁创办了第一个大铙科班,在培养了一批大铙演员的同时也将大铙这种演出形式传播开来。在韩凤魁的带动下,卞庄的尹家、马家、鄢家、李家也相继演唱大铙,并以此为业。在此过程中,大铙逐渐成形,并得以发展完善,正式命名为“大铙”,有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完整的演出曲目和专职的演员。至此,大铙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正式在永城扎下根基,卞庄也因此成了“大铙之乡”。

永城大铙在流传中,唱腔唱段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永城大铙的表演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先的双股件演变成了现在的单股件。 大铙音质高亢激昂,节奏感强,善于表现英勇顽强的火暴性格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在演出前,演员反复演奏大铙及竹板,以招徕听众,艺人称之为“打闹台”。作为一个稀有剧种,它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到了民国时期,永城县城听书之风盛行,技艺高超者云集。当时韩凤魁已经去世,程元方成了这一带最著名的大铙艺人。

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枫为师长的新四军四师挺进永城,建立抗日根据地,程元方到新四军驻地书案店演唱他自编的抗日曲目《打败鬼子兵》、《日寇火烧裴桥》等,受到四师首长的表扬和鼓励。

是地方的 如何才更能是民族的

近年来流行一句话,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依此类推,是地方的,才是民族的。

显然,永城大铙在流传中,已逐渐形成具有永城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万般生意好做,唯有说书难当。一无牛角车辆,二无扁担荆筐。只有竹板一副,还有大铙一张……和河南人茶余饭后、田间地头爱哼唱几句豫剧一样,永城人爱听爱哼的就是永城大铙了。

虽没能像豫剧一样影响深远,但永城大铙一直坚韧延续。韩凤魁之后,永城大铙的代表人物是程元方;程元方之后,数他的高徒卞明坤。

卞明坤出生于1929 年,12岁拜程元方为师,成了程元方的关门弟子,14岁就能单独登台演唱,到了18岁已经小有名气。传承的目的不只在于延续,更在于发扬光大,这是卞明坤的可贵之处。广泛借鉴其他曲种的表演技巧,卞明坤在表演程式和身段上,恰当地将一些有益的招式揉进了大铙的表演之中,丰富了大铙的表演艺术。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艰苦创业,独树一帜,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民间曲艺表演艺术家。他先后录制了数十种唱片和光盘,远销山东、江苏、安徽等地。2001年他演唱的大铙《工作队员他姓张》参加了全省驻村工作文艺会演和全省老干部演出活动,分别获特别奖和演出奖。2009年4月初,卞明坤去世,还有人惋惜地称“最后一位大铙艺人消失了”。

卞明坤的去世,并不意味着大铙艺术的结束,其实在永城还有几位,如苗安民、程春生等大铙艺人健在,只不过他们发展困难,年龄偏大,大家担心大铙艺术后继无人。正在永城大铙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位热血青年豪情满怀,决心继承卞明坤的遗志,发展和振兴大铙艺术,他的名字叫王玉玺。

20世纪70年代的豫东大地听书之风尤盛,在永城的街头巷尾流行大铙、大鼓、柳琴戏等,优美的唱腔使少年的王玉玺流连忘返。1980年,高中还没有毕业的王玉玺拜卞明坤的二弟子练超为师,成为永城大铙的第五代传人。

练超是卞明坤徒弟中最有名的一位。王玉玺在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传统唱段,如《马前泼水》、《诸葛亮打狗》、《刘邦斩蛇》等。2005年,他表演的《马前泼水》获得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奖。

王玉玺对大铙有较深的艺术功底,他能编能演,其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声情并茂、底气十足、字正腔圆。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群众对民间文艺不再像过去那样痴迷,民间艺人所需要的市场不断缩小,只靠大铙演出已难于维持生计,王玉玺只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生意上。

如今,王玉玺在百忙的商务活动中,抽时间参加演出活动,编写了《和谐大民调》、《猪八戒适合当官》等10多篇富有乡土气息的大铙演唱材料。他还准备个人出资办个少儿大铙培训班,培养大铙新苗。

王玉玺有一颗抢救和振兴民间艺术的雄心,在他的不懈追求上,让我们看到了坚韧闪烁着的“大铙之光”。【原标题:“大铙之光”坚韧闪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作者:班琳丽 2012-04-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