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地坑院―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2013/4/13 9:07:31 点击数: 【字体:


    《人民日报》2000年3月21日第9版有关于陕县地坑院图文并茂的描述“据文字记载,这种民居形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地坑院作为窑洞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陕县人民的老祖先独辟蹊径,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凿了地下窑院,我们姑且这么认为吧!

  地坑院最早修造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中则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可见老祖先住窑洞的历史由来已久,当然那时的窑洞是远远不能和现在的窑洞相提并论的。

  地坑院的成因和现状

  人们选择居住地坑院的自然便利条件首先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但黄土又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容易被水侵蚀。为此,我们就有必要留意一下陕县的自然状况了。陕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季风气候所致,天气变化异常,素有“10年9旱”之称,春旱10年2遇,伏旱10年8遇。因此,大可不必担心雨水的侵蚀。其次要考虑到的是在地下挖窑,会不会由于地下水的原因不适合居住。据《陕县志》资料显示,本区域内的黄土台原区地下水埋藏深度为 50至100米,透水性能不强。而地坑院大多不超过12米深,因此地下水也不能对它造成影响。

  人们选择居住地坑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地坑院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防尘、防风、隔声、安静,并且很干燥,适合人居和储粮。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而黄土高原本身干旱少雨,黄土十分干燥。地坑院的窑内一年四季气温始终在10℃—20℃之间,盛夏三伏在洞内睡觉要盖棉被,数九隆冬仍然暖气融融。因此,久居窑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离开,说住地面上的平房不习惯,夏天热得睡不着。据抽样调查,正常情况下,居住地坑院居民的平均寿命比住平房的要长6岁之多。

  人们选择居住地坑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因素。建国前,由于生产工具陈旧,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多数农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居住条件自然就没法去讲究。大多数人买不起砖木,不要说盖房子,就连像样一点的地坑院也修建不起。好在地坑院的修建可以就地取材、易行施工,没有特别的技术要求,只用挖土方即可。且造价低廉,只要购买一些必要的门窗和砖石,往往趁冬季农闲时,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多出点力气就可完成,大大节省了开支,所以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尽管居住地坑院有很多好处,但它的不利因素也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占地太多,一般一个窑院占地达1.5亩左右,而新的宅基地每户仅占地0.3亩。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数量逐步下降,地坑院的不利因素越来越突出。的确,时至今日我们才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散布在平原上的地坑院,实际上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老祖宗始料不及的问题在今天却日益显露出来,解决的办法是推掉坑院变为良田,这就是“退宅还田”。而且这一项目已被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列为重点项目。其次是地坑院和房子相比,存在着光线阴暗、空间形态单一的不足,让老百姓长期住下去,不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农业连年丰收,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从八十年代初,在政府的倡导下,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建起了砖砌出檐房屋和水泥钢筋结构的平房和楼房,一般是一家一院,院内多栽果树和花卉,既宽敞又舒适。使得今天看到的“地上村”得以和“地下村”平分秋色。特别是现在,住地坑院的人家越来越少,退宅还耕建新村逐步成为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旅游网 2010-09=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