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三门峡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2)

2011/5/5 10:07:58 点击数: 【字体:

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来,道情乐器在其后的发展中有了一些变化,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道情皮影戏的唱腔总分为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除了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的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的需要。
   
    在灵宝,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村里或族中每遇大事,必请道情先生到场。道情先生演唱得有板有眼,群众听得聚精会神,绝无嘈杂之音。后来,道情又添加了皮影、木偶等道具进行表演唱,使其形式越发多姿多彩。
   
    灵宝皮影则兼收并蓄,在汲取各地传统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突出地方特色,使得灵宝皮影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乏。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据灵宝市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灵宝道情皮影过去曾演出的剧目达100余部,建国后也有50余部,文革后至今,根据现代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灵宝皮影剧团团长索辛酉对这些剧目进行了整理,除保留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又新近增添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喜剧《三怕妻》、《争丈夫》等剧种。灵宝道情皮影另一特色在于,其题材以宣扬道教精义为主,其中八仙人物故事是其重点题材,特别是韩湘子的戏是演出中不可缺少的常备剧目。正如老艺人们所说:打纸扎离不开糨子,唱道情少不了湘子。正是因为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多年来,道情皮影深受老百姓欢迎。除了八仙故事,便是古代二十四孝方面的内容,其代表剧目有《郭举埋儿》、《女中孝》,另外还有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小戏,艺人们称之为笑话戏;,经常上演的有《小货郎翻箱》、《吃油馍》、《小二姐做梦》。
    
    文革中,道情皮影曾一度中断表演。改革开放后,一些艺人逐渐恢复活力,开始参加各种演出。1988年,法国友人专程到灵宝考察,对道情皮影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6年,索辛酉等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应邀到法国巴黎进行3个月的演出,为祖国的民族艺术赢得了声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灵宝道情皮影艺人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交流,先后参加了五台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河南省首届曲艺节。2003年国庆节,灵宝道情皮影艺人应邀到郑州市邙山黄河民俗风景区进行了1个月的演出。今年春节,河南电视台对道情皮影艺人进行了专访。1993年,索辛酉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皮影艺术家称号。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出走,无论从艺人数量上,还是从演出场次上,都无法与兴旺时期相提并论。
    
    绝不能让道情皮影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中的一个词条或者民俗纪录片中一闪而过的镜头--这是灵宝文化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呐喊。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灵宝文化部门曾在1979年、1985年先后两次对道情皮影的音乐、剧目进行了抢救性的录制,2003年,灵宝市文化局精心将道情皮影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了光碟,并准备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
    
    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也曾无数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们由衷希望:道情皮影艺术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古老的皮影戏不再只是人们儿时的记忆。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 
对于颜色的搭配和涂抹,是个耐力活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
给这些“演员”插上“腿”,就会使他们神龙活现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
 

看,刚雕刻好的这晶莹剔透的皮影,哪能看出是用牛皮做得?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

 最早的乐器伴奏“八仙”因人手不够,现就用早年的音乐录音带来伴奏了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灵宝、罗山)

   虽然玩了一辈子皮影的绝活,还被说成是民俗艺术家,可老人的家却依然贫瘠


    信阳皮影戏
      
    信阳罗山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称为豫南皮影戏;东部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5县语言接近中州语系,演唱、道白自成特点,称之为东路皮影;西部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信阳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
     
    信阳皮影最具代表的是罗山皮影,因其对光源、布景、曲目、影人作过挖掘整理,而在豫南地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影人曾远销美国等国家,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皮影戏,在信阳又称“皮摔”,全市各县(区)均有表演班社,传入本地到今已有400余年,也是信阳流传最广的剧种之一。
   
    信阳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市),宽3尺(市)的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杆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仅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接近演出的群众。
   
    信阳皮影使用的是豫南方言俚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53年和1957年,罗山县和平桥区(原信阳县)代表信阳市(原信阳地区)赴省参加省民间文艺调演并获奖。1986年信阳地区皮影调演在罗山县举行,其中罗山陈光辉等九人创作演出的《八仙闹海》、《访山东》由河南省电视台录制并播放。期间信阳市(原信阳地区)文化局整理的豫南皮影戏音乐全部编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由于其“影人”制作精美,被认为是“美妙的工艺品”因而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截止目前,全区计有“箱”240担。从艺人员2000余人。
    
    罗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方纯华说,罗山县皮影戏的表演,与其他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