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三门峡

陕州锣鼓书的特征与价值

2013/5/4 15:58:06 点击数: 【字体:


    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据老艺人们说,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并有弦乐和铰子、鼓板、筝击乐伴奏,因此,也叫“神鼓书”。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内容尚无发现有演戏,唱戏情节,没有受戏曲及唱本影响的痕迹,所以,陕州锣鼓书的起源应当在戏曲形式之前。据陕县文化馆已故老馆长李树滋和山西识蒲剧音乐》主编康希圣考查研究,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其板式结构和转腔结构基本相似,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在后。 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伴奏乐器有锣鼓,开始前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制造气氛,招徕听众,所以称其为“锣鼓书”。后逐渐加上弦乐器,其主要演奏乐器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为“四股弦书”。很早以前,“锣鼓书”也有明眼人参加演出,后来由于戏曲兴起,明眼人大多参加了戏班,所以“陕州锣鼓书”的书班基本是盲艺人,每个书班少则四、五人,多则七、八人。每人都根据书中不同人物身份和性格,用不同音色扮唱,刻画人物,自拉自打自唱。盲艺人以此谋生,深入山区,走村串户,为群众乔迁、寿诞、添子、农业丰收、老年人三周年等喜庆、祭祀演唱。他们严承师教,口传心授,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音乐唱腔保持各自单纯古朴的特色。 锣鼓书语言在我国属西北语音系,它的语言调值基本和秦腔、蒲剧,迷胡类同。锣鼓书属说唱音乐,因此唱腔和语言结合更为密切,尤其是演唱农村题材的书词方言土语用的更多。 唱腔音乐的调式主要为“徵“调式,演唱时多定为F调或G调。锣鼓书属板腔体。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板、连字句、简字句、飞板、弯子腔,间板、流小等。传统剧目有《吕蒙正坐窑》《罗成算卦》等三十多部。 早前,陕县较有名的书班有曹虎便书班,刘小龙班。许满屯书班。解放后,成立了陕县曲艺队,归文化馆管理,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组队参加省曲艺会演,获特等奖,2005年组队参加省第二届民间优秀传统戏曲会演,获金鼎奖金奖。

    据一直关注挖掘民间文化的尚根荣介绍:陕州锣鼓书地域特色鲜明,艺术价值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学术研究价值。陕州锣鼓书作为一个地方稀有曲种,在戏剧产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乐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其曲牌音乐,演奏形式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变迁历程,从古老音乐中汲取有益成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实用价值。陕州锣鼓书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为当地农民所喜闻乐见,在偏僻乡村,仍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还为残疾人生提供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三、一人多能的演奏、表演形式,有一定的研究、保存和借鉴价值。陕州锣鼓书盲艺人通过坐唱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和感染力。一人同时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音色变换技艺高超。这种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其它姊妹艺术难以模拟的,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陕州锣鼓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在农耕时期,对活跃群众精神生活,进行道德教化,都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古老曲种也面临消亡危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互联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