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三门峡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三门峡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2015/1/28 10:54:52 点击数: 【字体:

  民间的工艺品,总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仿佛隐藏了千百年来人类生生不息的信息和符号,也体现了古人的浪漫和中国人永远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活在现世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那些“老东西”的,而越是传统的、民间的工艺品,越有一种能够直达灵魂、感动内心的力量。这大概是因为,这里有我们基因里、血脉中已经融合不绝的东西。这种天然的、一直存在的东西,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息吧。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河南民间布艺寻访小记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随着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姚向东、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倪宝诚等一行前往三门峡,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布艺精品,为即将举办的一场盛大的民间布艺展览做准备。

  这里所说的精品,并不是要求其外表的华丽,繁琐的制作工艺,及时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布艺制品。我们这次要寻找的是带有百姓生活气息的原生态布艺品,要真实体现民间生活状况的原始创作。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的行程,我们到达了素有“天鹅城”美誉的三门峡,遥望依山傍水的小城,雾霭茫茫,颇带有神秘色彩,好奇这块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究竟藏了多少的宝物?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本次寻访民间布艺,以原始的百姓生活气息为指导核心(左一倪宝诚、右一姚向东)

  一架马车,再现历史经典

  “孔子让路”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孔子带着徒弟沿大别山前往郢都,他们乘马车来到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一个正在筑城池的小孩挡住了道儿,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亲自下车瞧个究竟。小孩仰望孔子答,“正在筑城,恕难从命。”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便对孩子说如果答不上他的问题,就得让道。经过几个回合,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又关于天文地理的一番较量之后,孔夫子叹道,“此乃神童,惟楚有才。”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三门峡的老艺人成玉英却用实物向我们形象地讲解了这一经典:一身黑色衣服的车夫驾着一辆马车。身着长衫,垂着花白胡子的孔老夫子和徒弟坐在车内。车身是鲜亮的朱红色,车轮内圈黑色的齿轮点缀,顿时让整驾马车灵动起来。旁边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孩,穿着绣花的粉色大褂,正用砖头筑城墙。一架精致的马车,几个俊俏的小人儿,把典故演绎的真实深刻。

  当我们见到老人家时,她头上搭着一块蓝色毛巾,用布单子兜着一箱子“宝物”,佝偻着腰,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看见记者在给自己拍照,她微笑着不停地挥手示意。

  成玉英今年已经70多岁了,记不清绣这件马车用了多长时间,她说只要一有空就做,先做了一件小的,后来又做了一模一样的大马车。

  成玉英带来了几十种的布艺制品,金黄色的大螃蟹,打鸣的公鸡,开屏的孔雀,嬉闹的小老虎……这次寻宝随行的专家倪宝诚表示,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经过姚向东馆长和专家商议,决定将成玉英老人的全部作品,带到省群艺馆参加展览。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成玉英的作品把“孔子让路”的典故表现得生动有趣

  一群吃奶的小黑猪

  “9只黝黑的小猪崽,偎在母猪的身旁,争着抢奶吃。”河南省工艺美术家张秀云向我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母猪的头顶一小撮儿大红色的毛,9只幼崽头上则是玫红色的。母猪的外耳是黑色的底儿,桃红的线织成的贝壳形状嵌在里面,外耳的边儿是白色的线勾成的。幼猪外耳有着同样黑色的底儿,却勾着亮黄色的边儿。它们都有血红的鼻子,与全身的亮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吸引人的是那一双双眼睛,橙色的线圈包着黑色的眼珠,眼角还晕染着桃红色……每个小细节都展现了独具匠心的创意,散发着传统布艺的独特魅力。

  张秀云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作为张氏布制品的第五代传人,继承祖业,不断创新。作品包括猫头鞋、双头娃娃枕、老虎帽等200余种,多次在国内外民间工艺美术展中获奖,被河南博物馆、民间艺术家收藏。

  除了一群可爱的小黑猪,“猴子一家”也是张秀云的得意之作。她这次带来了两对猴子,一对个头儿稍大的棕黄色的猴子,猴爸爸手中拿一仙桃,猴妈妈坐在它的旁边,高兴地抓耳挠腮。作为猴宝宝的一只幼猴,手捧桃子,乖乖地坐在他*的怀中。另一对米黄色的小猴子,胸前带着大红色印花的肚兜,亲昵地坐在一起,通红通红的脸,很是招人喜爱。

  “这个小孩枕着不压耳朵。”娃耳枕,因谐音“蛙”,又称“蛙耳枕”。它是在蛙背的正中间挖一个洞,为了保护小儿的耳朵,使之可透气,因曰“耳枕”。儿童睡觉时把耳朵放入孔中,避免压迫耳朵。它造型优美,色彩亮丽。如果青蛙身上再绣上蝎子、蛇等五(谐音无)毒,寓为避邪驱祟。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金猪拱门”在民间具有福气(财气)来临的吉祥寓意
 

  草染的印花技艺

  三门峡之行的第二天,我们到了“巧姑”朱秀云的家里。客房门头挂着刺有“鱼戏莲花”的门帘,墙角悬着一串儿色彩各异的十二生肖。柜子、桌椅上各种布老虎、布娃娃物件,客厅的餐桌上,玻璃压着的也是印着绣花的桌布。到处彰显着布艺艺术的气息,真让人有种进了布艺展览馆的错觉。

  一针、一线、一捶、一剪刀,面团、布料、纸张和花草……平平常常的物件,通过朱秀云的双手一捏、二拍、三锤,变得千奇百态、惟妙惟肖。

  朱秀云现场展示了亲手染制的花布,许多人看了都感到很惊讶。朱秀云的外甥女指着自己衣服上的图案对记者说,“这是用野草的叶子印上去的,你看,形状多像一只啄木鸟。”

  草染是一种最原始的染布方法,它是把新织的粗布清洗晾干后,从田野里采一种名叫“芊棒棒草”的鲜草叶夹在布中间,用棒槌敲打,最终将草的形状印在布上,成为花布。朱秀云说开始搞草染时因为不得要领,所染的花布做成衣服后,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褪色了。后来,她突发奇想,用明矾水对印到布上的图案进行处理。这一招还真灵验,所染布料直到穿烂,上面的图案也没有变化。

  朱秀云的外甥女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亲戚朋友还是喜欢穿我们染的布,做成的衣服,穿着舒服健康,看着也漂亮。”

  这种捶染的印染方式,虽说用做印染的“芊棒棒草”在当地到处可以见到,但这种近乎原始的印染法已濒临失传。2011年11月,朱秀云的捶草印花技艺已经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朱秀云领着记者走进卧室,参观了近些年自己做及收藏的布艺制品,孔雀开屏的“红肚兜”,牡丹花朵也怒放其中,色彩鲜艳,富有特色。带有双喜字样,熊猫抱竹子的鞋垫,做工精细,花样繁多。腾云驾雾的金龙,游戏于莲叶间的金鱼,活灵活现,神韵十足。

  60多岁的朱秀云从小受家庭影响和熏陶,对布艺、剪花、面塑等有着天生的爱好。她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出,在台湾举行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朱秀云展示一边唱歌、一边剪纸的民俗传统,引起不少观赏者惊叹。创作的“五福娃迎奥运”获得三门峡黄河金三角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展一等奖。2007年,她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布上的艺术现在称作“布艺”,传统叫女红,在古时期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布艺制品上多用虎、鸟等象征性的图案表达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倪宝诚说,“现在传统的布艺濒临灭绝,整体呈下降趋势。”

  我们很欣慰的是,在三门峡我们还能看到非常多优秀的布艺作品,而且依然有热爱它的民间艺人一直在坚持着。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那些依然耀眼的民间布艺

    10月的郑州东区艺术中心美术馆,一场特别有味道的展览正在进行,这是一个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承办的“河南首届民间艺术展”,展览将持续一个月。有空了,带着孩子和老人去看看,不仅可以遍览民间布艺的璀璨,还能淘点喜欢的“吉利”回来。

    本刊的这次民间工艺美术寻访也就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跟随倪宝诚先生,欣赏或重新认识一下这些平时难得一见、却又与我们生活丝丝相连的“老东西”。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刺绣

  河南一直是公认的华夏历史文明主源,许许多多带有远古、近代生活印记的工艺品都大量藏在河南民间。除了上述三门峡的民间布艺外,许多地方都有各地特色的民间布艺,作品内容繁多,阵法多样,涉及刺绣、布玩具、布贴等。作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图案活灵活现,情趣盎然,充满灵气。作品文化功能广泛,既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性,也侧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充分反映了中原民间大众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中原妇女的聪明智慧,深刻表达了人们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

  单说河南民间刺绣,就有豫西三门峡刺绣、豫东开封汴绣、豫北安阳安绣等。三门峡民间刺绣广布于灵宝、陕县、卢氏一带,曾盛行于唐、宋。作品多为嫁衣、枕套、头巾、绣鞋、手巾、小孩衣帽、马肚、披风、烟袋包、牲口背上的褡裢、布袋等,图案多系花鸟虫鱼之类,内容有“鹊上梅梢”、“连年有余”、“龙风呈祥”、“福、禄、寿”等。刺绣五颜六色,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开封汴绣,亦称宋绣,不仅在宋代,即使是在当代,仍然是中国五大名绣之一,以绣制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作。安绣产生于清道光年间,其技艺融合绘画和刺绣于一体,作品古朴典雅、生动细腻、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肚兜

  肚兜是民间的传统内衣。近代由于社会的演变,西方机织品的引进,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为衬衫、背心。但时至今天,偏僻地带尚有穿肚兜的遗习,不过只为幼儿制作,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见了。在传统社会中,肚兜是妇女们对情人、丈夫或对新生儿表达情感,发挥才华的布艺品,因而很多民间传统吉祥纹样和表现情爱及企求生殖的符号,都在贴身的肚兜上尽情抒发。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

  其实,现在的高级绸缎文胸许多都有民间刺绣的影子,在崇尚手工制品的当下,当然价格不菲。时尚得有故事,才是真正的时尚,

  在中国大江南北,人们视生育为头等大事。新娘自怀孕“有喜”开始,娘家以及自己即要动剪引线,为新生儿准备各种穿戴用品,从头到脚、从睡到学步样样齐全。母辈们将希望祝愿全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中: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围嘴、花褥、花被,冬暖夏凉,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搭配,都是为了将新生儿打扮得如花似锦、生龙活虎。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肚兜是“贴心之物”,上面的图案都有吉祥的生活寓意

  童帽

  童帽尤其重要。因为它是一身之冠首,妇女们尽其所能表达着对孩子的祈福和祝愿。童帽最主要的是虎头帽,或叫狮头帽。狮虎在民间已经随着年代合而为一,它们虽为森林之王、百兽之王,却都被视为神兽保佑着庶民。为男孩准备的帽有全虎帽、双虎帽、全狮帽、双狮帽、麒麟帽、蝴蝶扑莲帽、鱼戏莲帽等;女孩有莲花帽、金瓜帽、石榴帽、凤凰帽等,除缝绣外还缀以线穗和银铃、铜铃。日子再穷困也要尽力而为,就像喜儿头上的红头绳儿。

  头上戴着虎头帽,脖上围着全虎围嘴,手上套的是虎暖袖,肚上系着虎面肚兜,脚下穿着虎头鞋,可想而知,虎将一个娃娃全副“武装”起来。再起个与虎相关的名字,手里抱着布老虎,身上挂着艾虎香包,俨然一个活脱脱的虎金刚,怎一个百毒不侵了得。

  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

  看看这些个围嘴儿,那个讲究,真不是现代人堪比的。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吉祥、平安、富贵,小小帽上满载着对孩子的祈福和祝愿

  香包

  荷包大都是送情郎的。不外是鱼莲、燕鸟等表现情爱与吉祥及祛病避灾等内容。而香包是内有香料的小包,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皆佩戴在胸前腋下,五彩绚丽,小如枣,大如桃。有趣的是,香包这些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不仅偏僻的农村保存着这一古老的习俗,许多城市人也会在端午时节在门前、床头、车内挂上个悠悠散香的香包。

  香包的题材,花、鸟、草、虫无所不包。内里装着香料和艾叶为的是除瘟疫和驱逐蜘蛛、蜈蚣、蝎子、壁虎、蛇五毒。婚嫁喜事时床帐门帘上也要悬挂香包,这时莲生贵子、鱼穿莲、双燕蝴蝶、葫芦瓜果等都是香包的造型范围,象征瑞吉幸福和生殖延续。

  除了端午节特定的驱五毒香包外,其他题材与送情郎的荷包和新婚的香包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民间女子利用裁剪花衣的边角布头,稍加剪、缝、摺、抽、绣,加上彩线穗头制成,是民间十分普遍的立体布制品,与现代的软雕塑艺术相似却又有本质的差别。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绣鞋垫

  许多人现在已经不怎么用鞋垫了,但民间的市集上,一定有绣鞋垫的影子。

  男儿成年后,为了生存要走四方,劳动生产都要由脚下起始,生活的支柱根基是由足下而生,所以鞋垫大都是针对男性制作的,这是一个既定的表现范围。姑娘为情人、妻子为丈夫、母亲为儿子做鞋垫,正如做肚兜、钱包、烟荷包一样,是女性为男性制作的实用品。这些实用品是充分表现了情与爱最有力量的传统民间艺术。

  黄河流域民间鞋垫制作很普遍,而且很难区分其特点及风格。姑娘、婆姨们将自己内心的情与爱,通过一针一线,五颜六色地绣着鱼莲、蝶花、富贵双喜、石榴多子等象征造型,寄托希望、祈祷与祝福,通过鞋垫,紧密贴在自己心爱人儿脚下,藏在鞋里任他踩,并伴随着他走千条江、万重山。世界上还有什么艺术品表现的情意比这个还浓烈、还深刻吗?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布老虎

  中原民间把虎是作为崇拜对象和保护神来看待。如新生儿出生、满月、百日、周岁的庆贺活动中,玩具布老虎是亲友最主要的送贺馈赠物。

  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传说中财神赵公元帅骑的就是一只黑虎。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画,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近数十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汉朝早期的岩画中,也充分表露出自然界猛虎的形象,画中的老虎正扑向羊群进行捕食。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画。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张。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像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

  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但是,中国百姓对虎的艺术创造是认同的,谁也不怀疑那不是虎,何况它远远超过自然虎的威力,而成为人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神灵。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布老虎以驱邪避灾、吉祥平安的象征而受百姓喜爱

  记者手记

  本刊记者这次民间工艺美术的不完全寻访,恰逢“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开展,得以将丰富的河南民间工艺品奉献给广大读者。真切希望亲爱的读者朋友拨冗光顾这次展览,去寻找那些曾经的生活印记,去体味那些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式上,倪宝诚先生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了“终身成就奖”,这是河南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首个终身成就奖,既是对倪宝诚先生多年来对河南民间文艺研究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民间文化研究者的鼓励和褒扬。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开展当天,当倪老先生来到现场时,原本平静的展厅一阵骚动,几乎所有在场的民间艺人争相向倪老师握手问好。短短的一刻,记者心生感动――与民间文化和民间神明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先生,一定是有神佑的,所以他才能一场大病后奇迹般康复,所以他虽77岁高龄仍像年轻人般有激情和梦想。

  祝愿,倪老先生有茶寿之喜,民间文化万代相传。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为倪宝诚颁发“终身成就奖”证书
 

    文/本刊记者 逯宁 金凤 图/本刊记者 河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魅力中国(2012-12-25)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王跃泽和他的“研山草堂”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