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平顶山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平顶山
精彩推荐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探访鹰城姓氏文化

2013/5/8 15:00:53 点击数: 【字体:


探访鹰城姓氏文化

刘累像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姓氏是特色最为鲜明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绵延数千年而奔流不息,历经沧桑而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我市地处中原腹地,尽管建市的历史只有50多年,但她的文明史却可以一直追溯到数千年之前。姓氏文化作为鹰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深厚,像一本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大书,令沉浸其中的人惊叹不已。

    我市的姓氏文化都有多少精彩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保护,使之永续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6月25日至28日,记者先后赴汝州、叶县、郏县等地和公安、文化、统计等部门,深入探寻我市姓氏文化。

    一、一地汇聚3000姓

    作为一个拥有500万人口的城市,我市的姓氏之多,超出一般人想象。市公安局户政处曾专门作过统计,全市姓氏总数为3000多个。

    统计资料显示:本市户籍人口中,排名前10位的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杨、赵、陈、郭、马、孙。十大姓加起来共有250多万人,占到鹰城人口的一半以上。最大的姓氏为“王”姓,占全市总人口的10.69%。紧随其后的是“李”姓,“张”姓排名第三。这三大姓加起来共有150多万人,占去了鹰城人口的近1/3。

    我市的姓氏为什么有这么多?都是从哪里来的?据市政协委员、市图书馆副馆长王宝郑等学者考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包括我市在内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伏羲、燧人、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自母系社会时期以来产生了大量姓氏,这些姓氏或因封国、或因邑名、或因官名等等产生,是我市姓氏最早的来源。

    其次,自先秦以来的数千年间,我国出现多次北方居民因战乱或官府组织的人口迁移现象,地处中部的我市,或作为迁移目的地,或作为迁移中转站,先后接纳外地的众多姓氏。

    再次,建市之初,为数众多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平顶山下,投入到火热的创业和建设之中,为我市带来了众多新的姓氏。

    最后,在经济和交通条件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口自由流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更容易,有不少外地人在我市就学、工作或经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我市姓氏补充了最新的成分。

    据了解,在市区一家酒店工作的厨师国重培来自吉林,他的到来为我市输入了一个新的姓氏。据他本人介绍,过去在自我介绍时,人们凭印象总以为他姓郭,后来为了省去麻烦,他在做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我姓国,是国家的国。”

    二、鹰城兴起寻根热

    近年来,我市的寻根热不断升温,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各姓后裔,从世界及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到我市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成为我市旅游业光彩夺目的一大亮点。

    寻根热的勃兴,与我市姓氏文化的博大、厚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我市学者考证,鹰城是刘、叶、应等姓氏的祖籍地,是汝、郏、鲁、梁、周、仝等姓的部分发源地。

    在鲁山县昭平湖,烟波浩淼的湖水环围着一座钟灵毓秀的小岛。岛虽小,却在世界刘姓后裔中大有名望。此岛名叫邱公城岛,是刘氏始祖刘累故邑所在。在昭平湖畔的昭平台山上,建有刘姓始祖园,园内供奉着刘累铜像。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汉高祖刘邦祖先为夏代御龙氏刘累。夏代孔甲帝时刘累受命为帝王养龙,后因一条雌龙意外死去,刘累怕孔甲怪罪,就带着全家老少逃离夏代都城到鲁阳(今鲁山)躲了起来,终老安葬于此。其子孙以刘为姓,在全国各地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而今,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总人口 8000余万人。2004年,世界刘氏第四届寻根联谊大会在鲁山县召开。此后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刘氏后裔前来寻根祭祖,观光考察。

    在叶县叶邑镇境内,有一处殿堂巍然、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这里就是叶公陵园,是世界叶姓先祖叶公沈诸梁的安葬之地。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楚平王五年沈诸梁被封于叶邑,故称叶公。

    叶公才能出众,在生产、军事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建树。他在叶邑带领百姓修建东西二陂,使当地民众尽享灌溉之利;在白公作乱之时,他曾披坚执锐,率兵平叛;他和周游列国的孔子共论治国之道,使“近者悦、远者来”这一古老的政治思想广为传播。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目前,叶姓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总人口已发展到2300万人。世界叶氏,心系祖地,世界叶氏联谊总会先后在祖地召开三次大会。

    应姓因先祖受封于应国而以国名为姓。2005年前后,浙江义乌应姓人氏启动了《义乌应氏宗谱》的编修工作,这部宗谱记录了中国应氏上下 3000年发展、迁徙史。在编修过程中,义乌应氏续修宗谱理事会的应元亮等人寻根溯源,来到我市,对古应国的相关历史遗存进行了探访考察。

    当应元亮等人了解到应国墓群遗址中出土的玉鹰图腾等文物的情况后,顿觉眼前一亮。义乌应氏祖辈敬奉雄鹰,这一习俗历久不变。个中缘由,应氏族人几乎没人能讲清楚。在应国故地的新发现,让他们的困惑冰消雪融。他们认识到:对鹰的崇拜肇始于应氏先祖。

    2006年8月,浙江义乌应氏后裔向市图书馆捐赠了其续修的《应氏家谱》。他们从此把我市视为应姓发源地,踊跃相约到这里寻根,通过姓氏这根红线,拉近了鹰城和义乌的距离。

    与此同时,我市作为梁、仝、周等姓的部分发源地,每年都吸引着这些姓氏的后裔前来寻根祭祖。2009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仝氏后裔汇聚郏县冢头镇仝村,祭拜先祖夹谷清臣茔园。2009年10月,广西北流东平梁姓理事会会长梁第重先生一行5人来汝州寻亲问祖,并考察了古梁城遗址。

    这些规模不等的寻根祭祖活动,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市姓氏文化的富集厚重。

    三、姓氏掩映历史风云

    姓氏文化是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数千年时间里,历史的发展必然对姓氏的迁移演变产生影响,而姓氏的演变传承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历史的烙印,折射历史的风云变幻。因此,研究姓氏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认识历史。

    我市有不少姓氏来源于少数民族,如赫连、呼延等复姓。其中的赫连姓,源自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十六国时,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赫赫连天,以赫连为氏。此后,他的后代以赫连为姓,称为赫连氏。另外,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吐谷浑族中也有赫连这个复姓。

    据了解,鲁山县目前生活着数百名姓赫连的人,集中分布在尧山、鲁阳、下汤、瓦屋等乡镇。这些人每年春季都相约到许昌禹州市文珠乡坡街村祭祖。鲁山县广播电视局的赫连建国告诉记者,赫连族人迁居中原已有上千年时间,目前生活习惯和面貌与居住地的居民已完全一样,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湛河区北渡镇荆山村是我市著名的蒙古族聚居村,当地居民均为元朝宣武将军及右翊蒙古侍卫亲军千户马秃塔儿的后代。据荆山村党支部委员马德强介绍,马秃塔儿原来的身份是右翊蒙古侍卫亲军千户。1259年,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出现的汗位之争中,马秃塔儿立下大功,得到忽必烈的信赖和倚重,被授昭勇大将军等职,担负守卫京都重任。他在终仕时为与弟弟团聚,南迁定居叶县以北荆山下。元朝覆亡,马秃塔儿的后人担心罹祸,就把马秃塔儿墓前的爵碑埋了起来,并在周围居民的帮助下,隐去身份,易汉姓,取汉名,一直持续多年。如今,马秃塔儿后裔传至28代,共2500多人。

    在我市姓氏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当属宋朝名将岳飞后人和金朝名将金兀术后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事。

    在我市市区及周边一带,生活着一支岳飞的直系后裔。据悉,大约400年前,这支岳飞后裔来到北渡镇一带,从此定居下来。据岳飞第27世孙、岳飞思想研究会副会长岳玉顶介绍,我市岳姓是岳霖三子岳珂后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迁居北渡镇,至今已传至34世。如今,这支岳姓后人已发展到5000余人。

    汝州市纸坊乡完庄村,生活着232口姓完颜的村民,他们是金朝大将金兀术的后裔,自金兀术以来,其先人已在完庄繁衍生息了800多年。据完颜氏研究会汝州分会负责人完颜本玉介绍,除了完庄的70余户完颜姓村民外,在附近的石庄、留王店等村还散居着约70口完颜姓村民,他们都是从完庄迁移出去的完颜姓居民。

    北渡与纸坊,相距仅七八十公里,双方根本不知道昔日的“对手”就近在咫尺。在400多年的时间里,两姓后裔倒也相安无事。2007年2月经《平顶山晚报》牵线搭桥,岳飞后人与金兀术后人在市区相逢,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

    四、姓氏为生活带来情趣

    姓氏文化与百姓生活的联系是这样的密切,它无时不与我们相伴,如影随形。人们能从蔚然大观、多姿多彩的姓氏中获得新奇的感受、独特的情趣。

    据悉,目前,我国共有姓氏约11000个。考虑到我国常用汉字总共才7000个左右,这么多的姓氏意味着不少汉字,包括常见的、不常见的,带有各种感情色彩的,指称多种事物情状的,都会成为姓氏用字。因此,众多的姓氏不时会给人以新鲜、充满趣味的感受就不奇怪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我市现有的姓氏中,有很多可以分门别类。如我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米油茶等姓我市都有。不仅如此,我市还有姓酒的、姓汤的、姓门的、姓席的、姓钞的。另外,七彩阳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等等,都被用作姓氏,盎然成趣。

    因地域或风土人情不同,我市姓氏文化也会与外地姓氏文化碰撞出火花。比如,我市有相当多虎姓。记者通过广西新闻网获悉:祖籍河南平顶山的虎秀琦在出嫁后,遇到了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对自己的姓,自家人都读“虎”,而婆家人都读“猫”。她问公婆为何将虎姓读成“猫”?他们没有细说,只回答 “猫和虎的长相差不多”。

    最后还是当地民俗专家给出了答案。原来,四川、云南、贵州一带有将虎姓读为“猫”的传统,在民间传说中,虎和猫原本是一家,但精灵的猫抢了老虎的东西,二者反目,虎和猫才分家。而且在一些地方,仍有把虎当猫的一些风俗,因此当地人将虎姓读为“猫”就不奇怪了。

    因姓氏用字超出了常用字的范围,姓氏中有不少生僻字。如“貊”、“肜”“贠”“阚”等,这些姓固然给初相识的人带一些麻烦,一不小心就会读错,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姓氏也为保存古汉字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因为这些卓尔不群的姓氏的存在,一些古汉字才能至今仍实实在在地“活着”,这为现代人了解古汉字音义的变化、深入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姓氏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不断伸展身躯,长成一棵棵巍峨壮观的大树;它从远古的洪荒时期起源,百折不挠,奔流向前,神奇地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联结在一起,成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家园。(本报记者谢运和/文 王庆祥/图)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0-06-3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