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南阳

南阳名流提携小同乡(2)

2013/11/6 14:36:14 点击数: 【字体:

  绕过各色各样干湿面条,我们走进了这个两进的院落,外院横向长而进深短,内院为主院,建有厢房,进深较长。院子里的房子看上去有些破旧,青砖老根脚厚厚实实,显然是百年前的原物。

  1895年,董作宾出生在这个院落。他的父亲叫董士魁,是怀庆府温县人,年轻时到南阳经商,攒下一些钱财,买下这处院子开了个杂货店,遂在南阳结婚生子,定居下来。

  那个年代生计不易,虽然经商做生意,并有自己的铺面,董家的日子也很艰难,董作宾50岁时曾回忆说:“余少也贱,家本寒素。”南阳素重教育,“私塾极多”,受此风气影响,尽管家境贫寒,董作宾六岁时还是被父亲送进私塾读书。这时,甲骨文字刚刚被发现,董作宾毫不知晓,他与甲骨之间的缘分,还很遥远,不过冥冥之中发生的一些事,似乎已在悄悄地为他指引未来的人生方向。

  12岁的时候,董作宾转了个私塾,与比他年长两岁的郭宝钧成为同学。两个孩子一见相悦,结交为最好的朋友。后来董作宾到安阳做第一次考古发掘时,在河南省教育厅工作的郭宝钧出面帮他协调地方官员,并与他一起进行发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也是在十一二岁时,董作宾迷上了篆刻。篆刻难度很大,一般孩子望而生畏,根本不会喜欢上这东西,董作宾却是例外,他喜欢得一塌糊涂。

  董家杂货店的对面,有一家刻字店,店主姓周,兄弟二人,董作宾叫他们周四爷、周五爷,从小喜欢看他们刻章,见他们旋转刻刀,优美的线条流水般呈现出来,觉得神奇无比。偶尔有人拿寿山石或独玉来刻章,董作宾更是迷恋,往往拿着刻好的章“把不忍释”,恨不得收归己有。

  十一二岁时,董作宾开始手痒,没有石料,他就捡些厚而密实的瓦片,磨成小方印形状,拿母亲纳鞋底的铁锥子“剜之”,竟然能“粗成文理”,颇有点意趣。周四爷们也喜欢上了这个聪颖靠谱的孩子,尽力教他一些技法。周家有本《篆字汇》,董作宾时常借来观摩,沉浸其中。

  14岁的时候,董作宾刻章已小有名堂。因家境窘迫,他从小就在课余帮助父亲干活,每到腊月,就写春联卖了挣钱。刻章技艺逐渐娴熟之后,他就在家门口支摊给人刻印章,每个字收四个铜板。

  董作宾先后读了十年私塾,1910年,他进入当地元宗小学堂学习,但仅读了一年,第二年他的弟弟董作义不幸夭折,父亲担心家里商业后继无人,令他弃学经商。不过董作宾并没有太失落,他很快找到了新的乐趣:有了杂货店的进货权,他就进些寿山石经营,挣不挣钱还在其次,关键是他可以从中“择其美者,餍己之欲”,拿来试手,忙得不亦乐乎。可惜杂货店本小利薄,偶尔到手的美石,更刺激了他的兴致。那段时间,他经常做梦,在梦中得到好多石料,“极良,喜出望外”;梦醒之后,石印全无,手中空空,不由得无比懊丧,半天打不起精神。

  除了经营寿山石,这位小老板还开创了一项新业务:卖书。不过这项业务他也是别有目的,每进新书,他都“先读而后售之”。

  百年前,南阳长春街来往的人,常可以在街头看到一位刻章的青年,有生意时,他潜心刻章,没生意时,他埋头读书。这位好学的青年,引起了长春街一位名人的注意,他的生命轨迹因此改变。

  启动人生“三级跳”

  提起南阳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抱团”,认为南阳人乡情重,愿意相互帮助提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至少在董作宾身上,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穷小子董作宾曾先后得到两位南阳名流的提携,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这两位同乡至关重要。其中第一位叫张嘉谋,清末民初河南著名教育家。

  张嘉谋也是长春街人氏,他是1874年生人,自幼聪颖勤奋,23岁考中举人,一时声名鹊起,与通许胡石青、巩县王抟沙、商丘井伟生、信阳刘邃真等合称“中州八大名流”。1905年,新式学堂兴起,张嘉谋在家乡创办南都小学堂和敬业小学堂,并担任宛南中学堂(南阳市第一高中前身)总教习。

  1907年,张嘉谋被清廷委以内阁中书,并出任河南学务公所议绅,协助李时灿议长掌管河南省教育行政。当年,他就和李时灿共同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女子中等学堂——中州女学堂。三年后,又与同仁一起将该学堂改办为河南女子师范学堂,为推动河南女子教育做出重大的贡献。

  民国初年,张嘉谋主要在省会开封生活,偶尔回乡,发现了好学聪颖的董作宾,顿生爱才之心,出面劝说他报考南阳县立师范,董士魁被说服,同意儿子前去报考,结果董作宾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1916年冬,董作宾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被留在学堂任教。这时他父亲已病逝,董作宾将杂货店委托给别人经营,自己专心当起了教师。

  但张嘉谋认为,董作宾应该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作为。一年多后,他征得董母同意,将董作宾带到开封。这年董作宾已24岁,第一次远离家乡,走向广阔的世界。

  张嘉谋安排董作宾在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实际上先给他一个落脚点,不久即引荐他进入河南育才馆读书。育才馆是当时河南督军赵倜开办,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培养文秘人员。开始的课程还比较全面,也网罗了一些名流任教,其中就有“尤嗜金石之学”的时经训先生。时先生担任地理,以河南地理为讲授重点,其中就详细介绍了他所擅长的安阳甲骨文。当时资料难得,研究甲骨文的人很少了,从时经训的课堂上,董作宾第一次知道了甲骨文,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育才馆毕业后,董作宾没有回乡谋个一官半职,他已不满足寻常的生活方式。在开封,他与同学一起创办了一份《新豫报》,一度颇有影响。而这时,张嘉谋被选举为国会议员,全家移居北京,1922年,他来信邀董作宾前往北京。董作宾再次听从了恩师的召唤,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报人生涯,前往全国文化中心北京。

  在张嘉谋家,董作宾结识了北大教授、南阳唐河人徐旭生。徐先生是著名的古史专家,几次接触,他发现董作宾天分极高,又为人诚恳,肯吃苦,会办事,即请他为自己创办的《猛进》杂志做校对、发行,并请他到自己家辅导儿女功课。经徐旭生介绍,董作宾进入北大旁听,他对沈兼士、钱玄同的文字学课尤感兴趣,用一年时间自修了两位先生所有的课程。

  1923年,北大国学门研究所招生,在徐旭生的引荐下,董作宾顺利考取了该所研究生。当时学术界非常重视民间歌谣,蔡元培、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发起征集全国歌谣,并创办《歌谣周刊》。受这种潮流的影响,董作宾选择民歌民谣和方言为研究方向,并兼任《歌谣周刊》的编校,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北大学习。

  但专业之外,甲骨文开始在他心中显现出巨大的魅力。当时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出版不久,他用油纸影印摹殷商文字,由于有篆刻功底,他很快学会了那些甲骨文字。一个新的梦想,在他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原标题:南阳名流提携小同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2年06月14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