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与品牌 >> 浏览南阳

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 给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

2013/11/13 10:57:38 点击数: 【字体:


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 给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


    西坪民歌是起源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境内并流传于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的古老民歌形式,是我县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2月6日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西坪民歌是我县唯一一个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县对外的文化名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因此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拓展西坪民歌传承利用途径,促进西坪民歌与旅游相结合,对打造我县对外文化名片,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的重要意义

    西坪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其永久传承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必须重视对西坪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一)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在其长期的传唱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第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据考证,西坪民歌传唱已经有千年时间,经久不衰,传承不断,其歌词、唱腔、曲调不断丰富和完善,获得历代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这是西坪民歌传承下来的根本原因。第二,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西坪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场景的情感体验创造出来的文艺形式,既有劳动场面的词调、也有休闲吉庆时的欢愉表达,还有青年男女表现爱慕情感的唱腔,更有对社会、对理想、对英雄人物的赞歌。从已经保留下来的词和调来看,是历代传承人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晶,具有欢愉、庆贺、增智、培德等多项功能,艺术创新度高,使用价值大。第三,具有民族性。西坪镇及其周边乡镇内居住的人群主要是汉民族,也有少量的其他民族,西坪民歌主要以汉民族人群生活场景为基础,采用汉语形式来表现,其歌词、曲调都是汉民族人们听得懂的表达方式。第四,具有西坪语音的独特性。西坪镇位于豫陕交界处,地处于交通要道,南来北往人群交往不断,民族种族种群杂居,形成了独特的语音方言区,是安徽潜江、山西洪洞、陕西商南等地方言和西坪方言结合后的地方话,与普通话接近但有差别,具有语音浊重、吐字生硬、拉长腔等特点,可以说是南腔北调的混合语言区,属汉民族语言北方语系郑曹片宛方言区。西坪语音是西峡县五大方言区之一,用西坪语演唱民歌是西坪民歌的一大标志,是其他地区人们不可能模仿的。第五,口传身授性。西坪民歌以口头演唱形式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成员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其传承人之间的传授与交流都体现在口头语言传授和体型教授上。第六,传承的集体性。西坪民歌在不断地被境内居民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传唱者、讲述者、表演者、礼仪司职者、手工艺者不断的琢磨与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民歌文化内涵不断丰满。第七,具有活遗产性。西坪民歌不仅向人们传递出西坪地区历经千年发展而形成的独特民歌文化传统信息,而且因为它来自于民间并为广大农民所喜爱、所传唱,因而具有世代传承的可能与必要,至如今,仍有数十人在传唱着,因而也就具有了“活遗产性”。正因为西坪民歌具有上述历史价值性,才先后入选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挖掘其价值,拓展传承领用途径,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丰富西峡县区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西坪民歌是历代西坪镇境内及其周边居民集体创作世代相传的口头诗歌,属于精神产品,对于丰富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内容涉及到生产、生活、名胜、物产、人情等。民歌手走村串户,演生活、唱爱情、说历史,传承历史与文化、科学与生活、劳动与经验。因歌词流畅明快、富有地域特色、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也为广大群众所喜好,树荫下、庙会上等人口聚集场合,民歌爱好者都会大放歌喉,抒发情感,寄托希望。既使在山野放牧、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自由吟唱。民歌已经是人们离不开的一种文化生活,已成为传统节日和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人们通过民歌,表达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个人的情感,抒发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歌道:“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人间解忧愁,三天不把山歌唱,七岁顽童急白头。”西坪民歌成为承载西峡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不能离开的娱乐方式。正因为如此,传承好西坪民歌是丰富西坪镇以及我县区域居民精神文化的需要。

    (三)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全面建设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我县,广大农村已经建立起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林果业、以香菇为主导的食用菌生产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支柱产业鲜明;农田水利设施齐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的交通、通讯工具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居住状况明显变化,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7789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物质文明成果显现。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而且也要发展精神文明。教育、卫生、科技、社会、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西坪民歌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是文化事业的一项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西坪民歌的研究,传承好西坪民歌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让西坪民歌在新世纪得到发扬光大,家喻户晓,人人喜欢。让“西坪民歌”成为西峡县一个文化亮点、一个显著招牌、一个名片,成为西峡人引以为自豪的资本。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西峡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全面建设西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保护和传承西坪民歌是应对西方文化和媒体新形式挑战的需要

    近代中国的落后,使得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西方科学技术占优势的压力,也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竞争压力。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传统文化优势,弘扬民族精神,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压力。研究并利用西坪民歌正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今信息时代,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的存在,给传统文艺形式的生存带来了挑战,不少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观众锐减,传承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困境。为此,保护传承西坪民歌,振兴民歌艺术,让传承人“红”起来,让民歌听众多起来,唱红西峡县,走出河南、影响全中国,使渐进衰微的民歌艺术在多种艺术形式竞争中得以发扬,占据一席之地,使古老文明和现代艺术融为一体,共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于国际的和国内的各种挑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西峡网 2013-3-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央视奏响“南阳板头曲”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