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南阳

曲剧陈三两和曲剧发展史

2013/4/27 17:09:29 点击数: 【字体:


    《陈三两》是河南曲剧名剧。也是我最早听的戏之一。印象中,还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吧,二舅那里就常放这出戏。现在只能模糊地记起自己最初接触戏曲时的情景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戏里“陈奎家住陕西延安城”和“冷汗淋淋怀抱冰”等几句词。当时还很奇怪,怎么革命圣地延安也出来了,是不是听错了?还拿起磁带盒好好看了看,的确是“陕西延安城”。怀里为什么要抱块冰呢?她不冷吗?再一看戏名,“陈三两”。好怪的名字啊,就去问妈妈。妈妈给我讲了戏的大概意思,当时记得最深的就是这么一个“卖艺不卖身”的妓女竟然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叫三两是因为文章写的好,一篇就可以卖三两银子。多么神奇啊。于是,就更用心的听了这出戏。感觉张老师的唱使我如同到了淳朴的乡下,闻到了农村土地的气息。有一种从心中油然而生的乡土认同感,觉得这就是河南,这才是河南。只是当时太小,就觉得好听,舒服。

    慢慢地长大了,就感觉张老师的苦戏真是唱绝了。就想,她要是唱秦香莲肯定更好。到了后来才知道,《秦香莲》更是张老师的拿手好戏、代表作。这出《陈三两》则一直听到今天。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读研,一直带着。

曲剧陈三两和曲剧发展史  

    河南曲剧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有两大流派。一是南阳的大调曲子(张新芳老师就是南阳邓县人,俺们还算是老乡呢),一是洛阳的小调曲子。相比起来,小调曲子更缠绵委婉,大调曲子则激昂奔放一些。曲剧最初叫曲子,是当堂拉唱的。后来,洛阳一位叫王凤桐的前辈,开始化妆、踩高跷唱曲子。这被当时的一些曲子玩友所不齿,说曲子戏本来就是在家里玩唱的,哪有化妆演的。可王老先生不为所动。于是,高跷曲慢慢流行了起来。

 曲剧陈三两和曲剧发展史

解新富先生

    再后来,解新富先生对小调曲子加以整理、传播,成为洛阳曲子创始人。这时涌现了一批曲剧最初的演员。他们技艺高超,又很有艺术灵性,很快就唱红了。如:名生朱六来、名旦朱天水、名丑朱双奇、名琴师朱万明等。有一次他们去演出,刚下过大雨,地上泥泞不堪,无法踩跷。就去掉高跷,登台演出。从此,高跷曲就变成了“高台曲”,曲剧终于走上了舞台。

  《陈三两》一剧,是这些曲剧老艺人根据唱本改编的。早期的名旦(男旦)刘卫生(卫生娃)、李金波等都擅演此剧。当年曲剧很是流行、兴旺。曾和一个名豫剧班赛过对台戏,大获全胜。豫剧名旦崔兰田曾回忆,自己当年在洛阳看“卫生娃”等人的曲剧看得入迷,天天学唱。到老还会唱《小姑恶》一剧的唱段。

    再往后,艺人们开始组班演出(以前都是农忙干活,农闲找人聚起唱戏)。又下南阳为军队唱戏。这促成了大调曲子和小调曲子的交流。南阳的玩友学了小调曲子,洛阳的则学了大调曲子。南阳玩友看到洛阳的已经组班唱戏了,就也开始组织戏班,去掉高跷,登台演出。张新芳老师出身很苦,自幼就为生存学唱。前辈艺人发现了这棵好苗子,就加以教导培养。加上张老本人好学又很有灵气。很快成名。解放前就唱出了名,其《陈三两爬堂》更是唱红了中原大地。

    40年代末,河南省主席刘峙以曲子戏“诲淫诲盗,有伤风化”为名而加以禁演。一时间砸戏院、抄戏班、殴打艺人。这时,李金波等老艺人以“南平调”为名,借刘母生日演戏庆祝之机,联系喜好曲子戏的军官,一方面认真演出,一方面旁敲侧击,终于使刘收回成命。

    解放后,曲子戏正式定名河南曲剧。1956年张老师以《陈三两》一剧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戏曲汇演,获一等奖。她回忆排演时有段戏总是觉得唱得不够好,可就是找不到改的方法。有一次排练时,她入戏很深,就唱成了另一个曲牌,效果竟然好多了。以前她演这出戏时,是从头到尾一直跪着。人们底下都说“张新芳真中,真能跪”,她听了还很高兴。后来意识到在适当时候应该让陈三两站起来,这样才能表现出她的反抗。于是,就改了,也就更好了。张老师对《陈三两》是千锤百炼,还吸收了吕剧的东西融化其中。1958年毛主席看了她的《陈三两》,很是赞赏。59年就拍成了电影,这是河南曲剧的第一部传统剧目电影。从此,此剧被众多剧种移植,许多戏曲名家都演绎出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本人的代表剧目。

   《陈三两》一剧在河南很有名气,是出唱工繁重的戏。听妈妈说,刚解放时有一个人唱这出戏,一板唱唱完,人竟活活累死!张老师在这出戏里充分利用了曲剧长于抒情、音乐擅于表达悲剧人物的特点,对大调曲和小调曲都加以运用,唱腔设计得十分成功,再加上她那善于闪、颤的大腔大口的演唱风格,整出戏艺术感染力极强。我奶奶很少看戏,只能看懂《朝阳沟》和《卷席筒》。可是我给她看了《陈三两》后,她竟神奇地喜欢上了,老说陈三两命苦啊,这个女的唱的好啊。以至于一听到张老师的声音,就说是陈三两。以奶奶的“看戏水平”来说,她未必全懂。可是张老的演唱、曲剧的音乐,这些艺术感染了她。外婆是个老看戏的了,我有好多戏都是听外婆说的。她也说“啥戏,曲子最好听。唱陈三两的那个女的苦戏唱得最好。”连我自己,对这出戏也是十分喜爱。直到现在,心情不好是哼上几句还想落泪。

    自己第一次看是中学时,河南台放的。时间很晚,我却一直等到。只听到了“又学会琴棋书画宫羽藢角商”就被妈妈“勒令”去睡了。后来,95年左右吧,张老师要告别舞台,回到家乡举行告别演出,唱得就是《陈三两》。遗憾的是,当时课业很紧,没能去看,至今仍很痛心。再后来,买到了光盘。终于可以从头到尾看了!记得看到“痛骂赃官”一段时,我很感慨,对父亲说,要是让当官的都看看这出该戏多好。

    张新芳老师是曲剧第一个女演员。朋友们说的她是“曲剧祖师奶奶”,实际上这是文革时造反派批判她的话。她的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祥林嫂》等。据说她的《祥林嫂》演的很好。专家评价说“以她的文化功底不见得对鲁迅的原著有多深的理解,可是凭着自己的艺术天才,她把这个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尤其是眼神,更是妙绝”。

    经过老一代艺术家的努力,只能演“三小”的曲剧如今已是行当齐全。曾赴台湾等地演出,颇受欢迎。在广东演出时,合同期满,可对方仍不让走,只得又加演三个月。关于曲剧的其他方面,等下次有空再说吧。另外,戏剧场能否把京剧、评剧、豫剧、曲剧等剧种的《秦香莲》也拿出来,加以对照欣赏,肯定更精彩。【原标题:曲剧陈三两和曲剧发展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 2011-05-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中国皮影艺术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