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南阳

社旗民间艺术奇葩——陈氏木雕

2014/1/9 11:02:30 点击数: 【字体:

倘若你到郑州少林寺、中岳庙、城隍庙,平顶山香山寺,洛阳关林,叶县大禹王殿,南阳武侯祠观光,或者来到湖北当阳山关公庙、山西龙泉寺、海南妈祖庙、广东揭阳玄天观游览,当你欣赏这些古建筑上精美的木雕作品时,或许你不会想到,这些木雕作品的雕刻和修补,均出自南阳“陈氏木雕”的传人之手。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陈氏木雕”世家的第六代传人陈凤林(又名陈勇)、陈凤军兄弟。

    陈氏木雕的传承

    “我们老家在南阳瓦店,在清朝时,家族中有一个在朝中做官的犯事了,后来高祖就凭着自己的一手木雕手艺,在豫西南这一带给地主家制作各种仿古家具和进行房屋木雕。”陈凤军的大姐陈凤云介绍说,“木雕手艺,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

社旗民间艺术奇葩——陈氏木雕


    陈凤云告诉记者,她的祖父陈玉山、父亲陈海泉分别于1956年和2002年去世,由于年代久远,陈氏高祖怎样学习木雕技术以及他们的名字,大家都记不得了,现在只知道曾祖父叫陈国林。陈国林的雕刻技艺非常高超,不论雕刻什么都不要图纸,雕的东西十分精细和逼真 1941年,14岁的陈海泉开始随祖父陈国林和父亲学习祖传技艺,并尽得真传。他所刻的药王孙思邈等作品,1983年曾参加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设计、雕刻二等奖。

    为了继承家族的技艺,陈海泉的长子陈凤林1982年高中刚毕业,就毅然操起了木雕刀具。弟弟陈凤军初中尚未毕业,也要弃学从雕。父母嫌他年龄偏小,劝他读完初中再干,可铁了心的凤军苦苦哀求,最后,父母只好满足他的愿望。从此,14岁的凤军和18岁的凤林便开始了他们的木雕生涯。

    为获得精湛的木雕技艺,两兄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学木雕首先要学绘画,可一开始他俩对绘画一窍不通。他们毫不退缩,耐心地跟父亲一点一点地学。山水、花鸟及人物,他们先临摹,再模仿,慢慢入门。后来,他们又师从南阳工艺美术厂泥塑大师李奎中和北京美术学院毕业生李金广,学习雕技和美术。平时,他们一见到美术与雕刻的书籍就慷慨解囊,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

    历经20多个春秋的执著追求,凤军、凤林的木雕技艺不断攀上新的高峰。无论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在他们的刀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陈氏木版年画遭焚毁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走进陈氏木雕厂看到,工作台上几十把形状不同的刻刀整齐地摆放在一起,陈凤军正在为一家寺院雕刻“三喜图”图。他告诉记者:“每完成一件木雕作品,少则一个星期,多则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作品上的每一个细节,甚或一朵花、一个人,都要动上百把刻刀。解放后,我们家里曾经藏有大量木版年画的雕版,还有很多的画图,可惜的是在‘五八’年大炼钢铁的时候,雕版全部烧了。当时家里光存放的雕版就装满了几柜子,像《五子夺魁》、《双凤朝阳》、《四面佛》等,都是祖传的精品。一家人看着祖传的雕版被烧掉,十分心疼。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的时候,家里珍藏的许多雕刻画稿,也被抄了。其中一些画稿,还是当年修建山陕会馆的雕刻设计图纸。”

    “当然能了,父亲曾经向我们详细讲解过木版年画的解板、打磨、绘画、雕刻、印刷和套色等整个工艺流程。”陈凤军很有信心地说道, 少林寺里耍过刀

    “陈氏木雕”作品遍及大江南北,他们的名字却鲜为人知。闻名天下的少林寺修缮时的许多木雕作品出自陈氏家族之手。

    1979年少林寺进行维修时,陈凤林、陈凤军在父亲陈海泉的带领下,为少林寺整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达摩亭、千佛殿等建筑的木门、香案和屏风。

    1993年秋,陈海泉带着凤林、凤军两兄弟和大媳妇党勇兰来到少林寺,为少林寺制作各种匾额。

     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1994年,少林寺决定重建藏经阁,他们又为藏经阁制作仿古柜子,在柜子上雕刻了少林寺历代掌门人的生平故事。

    “当时,少林寺只向我们提供了历史掌故。父亲就带领我们十几个人,反复设计图案,进行雕刻。我们为整个藏经阁雕刻的作品有60多米,高有0.6米,雕刻了数百个图案。”陈凤林介绍说。

    其实,除了少林寺,在嵩山地区的老母洞、中岳庙都有陈氏木雕的作品。特别是中岳庙寝殿里的龙凤床更是陈海泉的杰作。龙凤床,似床非床,既可说是床也可说是神龛,构图紧凑,结构完整,工艺复杂,雕工精细,有人称其为“嵩山木雕”的精品。

    有关专家认为:龙凤床的雕刻技法有镂空雕、透雕等,刀工纯熟,苍劲有力,线条自然流畅,采用多层镂空玲珑的雕法,刻画精致,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其技艺之高,可谓鬼斧神工。

    “天下第一会馆”传美名

    然而最令陈氏木雕传承者值得骄傲的是——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会馆”的社旗山陕会馆。会馆中的木雕作品,凝聚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赊店镇是明清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商业古镇,是“茶叶之路”的中转站。在古镇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山陕会馆,这是秦晋商人兴建的一个通乡情、叙乡谊的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历经6帝130多年,其中净施工时间70余年。

    据《社旗县志》记载,陈家的曾祖父陈国林、祖父陈玉山曾担任过山陕会馆第三期工程的木雕设计和雕刻任务。而山陕会馆第三期工程的主要建筑为、大拜殿、大座殿、药王殿、马王殿和东、西廊坊等。

    之后,在山陕会馆的修缮工作中,陈海泉带领陈凤林、陈凤军两兄弟对悬鉴楼,大拜殿,东、西廊房的《文王访贤》、《龙穿牡丹》等木雕作品进行了雕补。
山陕会馆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悬鉴楼(古戏楼)、大拜殿的檐檩斗拱、额坊及梁架上。木雕以高浮雕、深透雕为主要雕刻方法,以浅刻雕饰细部,透雕深达五层,刀法极为细腻,雕刻图案的构思之巧妙、刀法之精湛,被中外专家推为典范。所有雕品显得玲珑剔透,可通过不同受光面造成明暗对比的幻觉以及透视不同转折面的方向、层次关系等,从而凸现出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陈氏木雕面临失传

    陈氏木雕历史悠久,技法纯熟,造型多样,内涵丰富,融合了佛、道、儒三教多个门派的雕刻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和实用价值,可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让陈氏家族的木雕之花常开不败,1994年,陈凤林、陈凤军在社旗县城创办了陈氏木雕厂。除了在社会上招收了几名徒弟外,他们还动员自己的家人、亲戚加入木雕队伍。

    “现在主要承建的是一些古建筑和寺庙的雕刻任务,到哪个地方一干就是三五个月,甚至二三年。具体干了什么活儿,雕刻了多少,现在说也说不清楚。”但每做完一个地方的活,他们就要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

    “现在木雕产业发展也较为缓慢,木雕这个活比较繁重和辛苦,况且有一定的技巧性,也不大容易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陈凤军介绍说,“我儿子现在也不愿意跟着学习这些雕刻技术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陈氏木雕产业却一度陷入了一种尴尬——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或是文化符号,它享誉千年,然而作为一个产业,陈氏木雕却“有市无名”,这也是木雕产业化之路上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陈凤军告诉记者,登封农民王振北,1990年开始学习陈氏木雕技艺,现在被称为“嵩山木雕”的代表人,2006年嵩山木雕成功申报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河南省文学院已将嵩山木雕列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名录。

    “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把陈氏木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一民族传统发扬光大。”陈凤军说,“南阳的木雕工艺亟待抢救、扶持、挖掘、保护。”【原标题:社旗民间艺术奇葩——陈氏木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社旗县人民政府网 2009年08月24日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