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南阳

老梆子,珍稀剧种演绎“非遗”典范

2013/10/9 18:06:30 点击数: 【字体:

老梆子,珍稀剧种演绎“非遗”典范
宛梆《清明案》剧照

  
    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南阳民歌小调融合而成的珍稀剧种,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宛梆作为一个戏曲种类有其独特性,特别是女声唱腔中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委婉清亮,配之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堪称一绝。早年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古称宛,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宛梆”。

     内乡宛梆剧团成立于1951年,1992年,内乡宛梆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2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宛梆剧种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内乡宛梆剧团整体划转为“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背起行囊走四方,风餐露宿唱大戏。”这是宛梆人的真实生活。多年来,宛梆的两个演出团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他们自带车辆、舞台、服装、道具、灶具、行李等行走四方,执著地演绎着这个珍贵的稀有剧种。他们年演出600余场,观众近百万人次,成为保护、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其优秀剧目也先后获得“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奖项,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重要媒体多次对“宛梆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以宛梆艺术而自豪,以传承宛梆艺术为己任。”《中国文化报》曾载文报道说:在其他地方剧种市场萎缩、生存堪忧的情况下,宛梆两支演出队一年仍然能够上演600余场。这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全体宛梆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用他们的精神和汗水,在老一辈演员就已经开始了的,对宛梆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剧团生存模式的探索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如果说国家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的经济付出是外因,那么宛梆人的文化自觉就是宛梆艺术得以大力发展的内因。【原标题:老梆子,珍稀剧种演绎“非遗”典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阳晚报 2013年10月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