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南阳

河南三弦书两度濒临消亡

2013/4/15 11:43:44 点击数: 【字体:


    2006年2月14日,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马街书会“写书竞拍”会场来了好几万观众,黑压压的,参赛团南阳市说唱团负责录像的同志被挤到距离舞台30米的地方,好些好镜头没法抢到。

  据大河报报道,比赛规定每个节目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三弦书《夫妻争灯》开演了,南阳市说唱团的女演员曲凡芝、李自欣款款走上舞台,三弦声一起,八角鼓一响,“日出扶桑落西南,城门落锁上腰闩。个个金鸡上了架,对对鹁鸪落房檐……一言难尽晚间景,说一段夫妻争灯闹着玩。”台下叫好声一片。8分钟不到,会场上因用电负荷太大停了电。竞拍主持人开始报价,起拍1万元,加价幅度1000元,多家竞拍,“18号先生出价一万六,一万六第一次,一万六第二次,一万六最后一次”,主持人铜锣敲响。一曲三弦书,卖了一万六,这也是历届马街书会“书状元”的最高身价,三弦书一时风光无限。

  时光倒流,重回明末清初。荒村残灯下,一个盲艺人腿绑节子板(串连在一起的小竹板)打节奏,怀抱三弦,边弹边唱,唱词是七字句的诗赞体,音调沙哑苍老。唱一段歇口气,盲艺人捎带着给人卜卦算命。有时是两人结伴行艺,一个盲艺人手持铰子(单扇小铜钹)或八角鼓击节弹唱,另一个腿绑节子板弹三弦伴奏,伴奏者还不停地与演唱者插科打诨,帮腔伴唱。“盲人在世饭碗难,乞讨算命拉丝弦”,“愿给你二亩田,不教你拉丝弦”,“宁给你二亩地,不传你一回戏”,这是三弦书的最原始状态。

  清中叶以来,除三弦之外又增加了四胡等乐器,在原来以铰子打节奏的“铰子腔”和以八角鼓打节奏的“鼓子腔”基础上,发展出了多种唱法。这个由盲艺人兴起的说唱形式,很快流布河南全省。其中有的分支,如洛阳琴书和鹦哥柳,还流入到山西,至今仍由盲艺人从事演唱。

  这一时期,明眼男艺人出现,三弦书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一个跨省的曲种,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都有。

  清末民初,因为河南坠子开始大火,导致包括三弦书在内的许多曲种迅速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三弦书几近消亡。新中国的成立,给三弦书带来了活力。政府有组织地办各种培训班,出现了第一代三弦书女演员。“三弦书最繁盛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职业演员遍布全省,不但唱三弦书,也唱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艺史专家张凌怡先生说。

  上世纪80年代后,三弦书又一次衰败。“目前全省只有南阳才有,南阳三弦书演员只剩下一个雷恩久,也没收学生。”三弦书第一代女演员马香申说。需要指出的是,上文提到唱《夫妻争灯》的两个女演员,本是唱大调曲子的,两人平时演出也是以大调曲子为主。

  三弦书源于乡村盲艺人的弹唱,从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其阵地一直在农村。建国后三弦书走上城市舞台,但为时十分短暂,又重新回到农村。生存阵地经历了农村—短期城市—再回农村的道路。相比较而言,“四大曲种中,三弦书是最农民的玩意儿。”张凌怡说。

  三弦书五花八门名称多

  河南三弦书是流布全省、名称不一的类型性曲种,因其由三弦作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没有哪一个曲种像它那样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小名”。在南阳它叫铰子书;在豫西洛阳因增添了扬琴叫洛阳琴书;在豫东尉氏、兰考一带称仪封三弦;在豫北的安阳等地叫三弦平调;在豫东南的周口和豫东北的濮阳等地叫鹦哥柳或小鼓三弦。南阳铰子书、洛阳琴书和鹦哥柳是三弦书最重要的分支流派。

  据南阳老艺人回忆,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南阳已出现三弦书。清光绪四年(1878年)以后,南阳一带一连数十年是丰收年成,社会稳定,人民安居,求神还愿活动频繁。当时南阳有大调曲子、南阳鼓词和三弦书三大曲种,但高雅的大调曲子不屑参加老百姓求神还愿,南阳鼓词不及三弦书唱腔丰富,又有身段表演,于是三弦书便成为农民邀请唱“愿书”的主要对象。据南阳老艺人王国栋生前所讲,当时一个唱三弦的,能顶三个长工的收入,穷家子弟多学唱,方城、唐河、桐柏、南阳、南召、新野等地就有艺人300余众。光绪年间,南阳举办三皇会,11个县的104名艺人云集一处,赛书竞唱,盛况空前。艺术不断创新,出现了东、中、西三路不同唱法。

  南阳三弦书唱法特别,有“三腔四送”、“扬腔”、“叹腔”等。同时南阳三弦书里还有武段子,就是有身段表演和武术动作。

  南阳铰子书传入洛阳后加进扬琴伴奏,得名洛阳琴书。洛阳偃师县邙岭乡艺人吉德声饮誉豫西,他幼时家境富裕,青年时乡试中举,他琴技出众疾恶如仇,常为冤屈老百姓代写状纸,且多能胜诉,因此获得“公正琴书举人”之誉。他在演唱之余,还钻研医术,人称“琴书医生”。

  光绪四年(1878年),孟津县王水定的洛阳琴书兄弟班,在济源县大峪街庙会上演出,他们演唱的《武松炸会》使两台大戏的演员罢戏听书,一时“说书赢大戏”传为佳话。洛阳琴书表演幅度较小,唱腔简约质朴。后来洛阳琴书传入山西,形成翼城琴书和曲沃琴书。

  光绪晚期,伊洛河两岸洪水成灾,一些洛阳琴书艺人在逃荒时与大鼓书艺人拼档演唱,形成新的说唱形式“鼓碰弦”(即后来的河洛大鼓),洛阳琴书艺人纷纷加入,三弦书的这个重要分支流派就这样消亡了,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洛大鼓从此占据了豫西的舞台。

  鹦哥柳消亡较早,现有艺人极少,很难说出其称谓的准确来源。清末民初,鹦哥柳在豫北、豫东都较盛行。它的演唱方式有两种:一为单档,即一人抱三弦,蹬腿板坐唱,多系盲人,也叫瞎子腔。另一种是双档,一人唱一人伴奏,这也正是三弦书最原初的两种演出状态。河南坠子兴起后,各地鹦哥柳艺人纷纷改行,少数仍用鹦哥柳之名的艺人,演唱的也多是坠子腔。

  自办书会与河南坠子生死对决

  河南坠子兴起于清末民初,这个后来发展为全国性的大曲种,所到之处,对所有的曲种都是强烈冲击,三弦书也不例外。上世纪40年代的马街书会,已经变成了河南坠子的天下,“写”三弦书的很少,艺人备受冷落,有的为了生存,改行学唱坠子,除南阳外,全省的三弦书迅速消亡。南阳作为三弦书的重要根据地,有一部分艺人不服气,要与坠子抗衡。他们采用的方式就是自己办会,中间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唐河大河屯三皇会。据三弦书艺人相传,他们所用的乐器三弦是天皇、地皇、人皇各选一根弦而制成,他们敬“三皇爷”,自称“孔门弟子”,人称“说书先生”。原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三弦书艺人都要举办三皇会,其作用有二:一是组织管理,制定规矩,如同现在的曲协。二是以艺会友,切磋艺术,比赛对书,像现在的会演。三弦书鼎盛时期,南阳各县拥有艺人数百名,曾在南阳市等地举办过三皇会。

  南阳唐河县东部有个大河屯,新中国成立之前它的一条东西长街分属泌阳、唐河、桐柏三县,附近村庄稠密,街上商贩云集,有山陕会馆以及大小庙宇20多座,但这儿并没办过三皇会。1946年,河南坠子已把全省的三弦书打压得奄奄一息,大河屯艺人张秀山力挺三弦书,提出大河屯办书会,征得地方士绅的同意后,他派艺人向北、向西、向东大撒“英雄帖”,并请互相转信,务于农历三月初一到达大河屯。

  会前几天,张秀山通过大河屯寨长秦培堂,找了十多间空房,垒起锅灶,备下草苫,作为艺人食宿之处。在马王庙前搭起一座神棚,供奉三皇。

  一切准备就绪,艺人们背着行李、三弦从四面八方陆续到达,原定三月初一到齐,初二考书,初三正会对书,因下了一场雨,时间向后错了一天。

  艺人到会,先进神棚,向三皇神位作揖、上香、磕头,然后向棚外管账先生报家门(三弦书是严格的师徒传艺),交会费、伙食费,当时到会的艺人有300多个。
  
  三月初三上午,艺人们开始考书,辈分高有名望的老艺人及大河屯绅士共15人为考官。考了20多人后,方城刘金贵上场,这是个种子选手,识文断字。他夺魁心切,却在最后一句唱“寿比南山不老松”前多唱了两个字,主考人宣布出错落选。刘金贵又羞又气,把所带词本撕得稀烂。考书结束后,张秀山说:“今儿考完了,明儿对书,会上做了仨银牌,谁有本事谁就拿。”当时有艺人提出张秀山操心多应拿一块,张秀山推辞不过,就说:“大家的意思,我拿一块。还有俩,明儿对书谁的听家多谁得。”

  第二天早饭后,艺人们从街西头到东河滩设了60多个场子,各自弹起三弦,敲起铰子,击动八角鼓子,拿出看家书目,唱武的打飞脚,耍洪拳;唱文的入情入理,情意绵绵;唱喜的引得人笑声不断,唱悲的惹人心酸泪涟涟。观众越围越多,把街上同时开演的两台大戏的观众都拉走了。天近中午时,神棚前一个场子的观众越来越多,是刘金贵在那里演唱。本来刘金贵考书落选,不能对书,但他自恃艺高,找张秀山要求说:“再唱不好,一天都不干了。”负责人商议后准许对书。他在神棚外东边面向西,唱的是《卷花箔》,一时把观众全引了来。唐河县艺人付志亭,性子急,人送外号“付大楼”,他在神棚西边也摆上两张方桌,登桌演唱。他30多岁,身段好,嗓音亮,唱的是武段子《武松打店》,还没唱完,刘金贵场子前的观众大部分拥来,至此胜负已定,付志亭成了“书状元”,披红戴花挂银牌。

  张秀山在会上重申了会规,要求大家好好说书行艺,把三弦书发扬光大,在与河南坠子的竞争中,争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就会本身而言,它是成功的,切磋了技艺鼓舞了士气聚拢了人气,但终究承受不了生活的压迫,抗拒不了河南坠子的冲击,艺人们纷纷改行,连张秀山本人也不得不弃三弦书改唱河南坠子。

  到上世纪40年代末,南阳行艺的三弦书艺人已寥寥无几,只剩下唐河的胡清章,方城的裴氏兄弟与张明川、吴瑞庆,南阳县的侯书凡、王国栋等人。

  这是三弦书的第一次濒临消亡。它第二次濒临消亡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整个曲艺整体进入坚冰时期。它的第一次生存危机又是怎么度过的呢?(盛夏)【原标题:河南三弦书两度濒临消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新网 2006-05-2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