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海昏侯墓:当今中国科学考古的典范

2016/5/27 9:43:48 点击数: 【字体:

  从“六大”居首到“十大”第一 从“田野”平纪录到首个“金尊”

  “海昏侯”接二连三捧回中国考古大奖

  自南昌西汉海昏侯墓2015年11月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以来,“海昏侯”便陆续开启了“领奖模式”。这不,5月22日,首届中国考古大会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在河南郑州揭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喜摘“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这是继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5月14日中国考古学会(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奖、5月16日国家文物局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海昏侯”4个月获得的第4项中国考古大奖,也是“海昏侯”8天之内捧回的第3个奖杯。

  “六大发现”评选,“海昏侯”居首位。“十大发现”评选,“海昏侯”以最高票当选。“金尊奖”,第一届评,分为5个类别,全国仅12个项目获奖,江西便举起一尊。值得一提的是,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与文物保护,是当今中国科学考古的典范。五年才评一次“田野奖”,考古人似乎更为看重,虽然此番“海昏侯”很“意外”仅拿下一个二等奖,但这算是最近10多年的追平历史纪录的最好成绩(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二等奖、进贤李渡元代烧酒作坊三等奖)。要知道,自1993年“田野奖”开评以来,目前全国加起来也没有10个“田野奖”一等奖。当然,迄今全国也还没有哪个项目一次可以捧回考古界所有奖项。还要知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目前尚在发掘期间,研究尚未全面启动,与其他已出研究成果的项目同台竞技,能拿下“田野奖”二等奖实属不易,这个荣誉的含金量其实很高。

  总的来说,“海昏侯”还是蛮给力的,为拿下考古大奖还是蛮拼的。有时候人们也会海阔天空地想象——如果有组织机构评选“年度十大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件”的话,“海昏侯”当仁不让也应该“位列三甲”吧。当然,若要算上“2015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十大事件”这类非考古界奖项,“一朝鲜吃遍天”的“海昏侯”为江西争取的荣誉则要更多,也还将更多。

  出色的顶层设计 让“海昏侯”走向世界

  海昏侯热正一步步引爆世界。

  自2015年11月4日,海昏侯墓主椁室发掘正式启动新闻直播起,海昏侯逐渐走近世人的视野。到当年12月15日主棺柩起吊至文保房时,天南地北的记者们云集墎墩山,把那个仅仅400平方米的刘贺墓写得精彩纷呈,风生水起。无论是专家学者,抑或是领导官员,或者是“工农商学兵”,谈起海昏侯无不激情四溢,充满憧憬。我们还真不知道社会的哪个角落没有海昏侯的影子,哪个媒体没有刊发过海昏侯震撼的文物,哪个电视台没有播出过海昏侯的传奇故事。从这个意义上看,海昏侯墓葬考古发掘理所当然成为2015年江西省十大新闻和中国十大文物新闻事件。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是中国考古史上最成功、最深入人心的宣传事件。

  是什么原因令世人如此关注一个位于偏僻乡村的考古现场?也许是迄今还高高耸立的海昏侯侯国都城紫金城城址;也许是刘贺墓园内那些带有神秘身份的祔葬墓和数十座密集分布的贵族墓葬;也许是刘贺墓内随葬的包罗万象的奇珍异宝和闪闪发光的黄金珠玉;抑或是经历了帝王侯多重身份的刘贺那跌宕起伏的人生悲喜。但这些只是猜测,也只是外因,最为关键的是领导们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

  今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在江西省委办公厅向中央办公厅报送的《江西省今日重要信息》上,对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大段的重要批示。

  五年来,海昏侯墓发掘一直是默默无闻的。直到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临工地考察,才把考古发掘和宣传不断推向巅峰。2014年12月21日,省委主要领导到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考察调研,对发掘和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海昏侯墓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了不起的考古工程。他要求大家要充分认识这次发现的重大意义,科学、严谨、扎实、稳妥地推进发掘工作,做好宣传策划以及与旅游融合工作。不到一年时间,省委主要领导四次到考古工地调研考察,并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为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5年1月1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时也指示:要发掘好、保护好、充分利用好海昏侯墓,要保证人员和文物绝对安全。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局认真贯彻领导指示,大力推进、精心布置考古发掘,并及时寻求到国家文物局的全方位支持。在发掘的不同阶段,厅局领导现场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发掘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多次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召开了文物安全、考古工作进展、文物运输与文物临时保管、文物保护宣传等协调推进会。这些会议邀请了当今国内最有影响的专家参与,保证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科学、规范,少留遗憾。国家文物局几任局长先后考察调研了海昏侯墓考古现场,要求考古工作应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推进,发掘要“慎之又慎”,确保文物万无一失,实现“一流的考古工作,一流的保护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目标。在各方合力下,海昏侯墓的考古与保护提升到“国家工程”层面。国家文物局从全国调集一流专家组成考古专家组,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可以说,领导重视是顶层设计最核心的部分。

  作为顶层设计另一核心部分,就是媒体的宣传策划。启动宣传之际,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领导亲自指挥,建立起海昏侯墓葬发掘宣传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宣传方案,实施步骤,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首肯。按照部署要求,围绕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宣传国家的文物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我省文物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成就,宣传海昏侯墓发掘盛况和出土文物的价值意义,宣传我省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及考古工作者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事迹。为确保宣传有序展开,还精心设计了新闻发布制度,制定了宣传三步曲。第一阶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召开新闻媒体通报会,宣传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的缘起、墓葬的基本特点、考古的价值、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景;宣传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发掘和保护的理念,以及考古现场文物提取和保护的技术路线。第二阶段:深度报道,掀起高潮。以主椁室启动发掘作为起点,采用电视、网络、电台现场直播与直播连线为主要宣传方式。在对第一阶段宣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报道的同时,着重宣传主椁室及主棺发掘的科学理念;宣传主椁室及主棺考古发掘的技术路线和流程安排;宣传文物保护的知识。第三阶段:跟踪报道,巩固成果。以专家论证会、新闻发布会为起点,主要宣传墓主刘贺身份地位及影响;宣传本次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价值;宣传海昏侯墓园及周边遗迹的保护利用前景;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引导媒体向专题报道、综合研究、遗产保护领域拓展宣传。层层递进的宣传,不断把海昏侯考古成果推向高潮。

  为了顺应民众的呼声,丰富宣传层次,扩大社会影响,让社会公众更加及时、直观了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在考古发掘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了两个临时展览,把海昏侯出土文物精品呈现给观众。首场展览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为期一个月,共展出文物112件。发掘后期,出土文物更加丰富,知识性、历史性、观赏性更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规模更大的展览。此次展出文物441件套,集中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精华。展览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进行,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众多的“两会”代表、委员如约来到了展览现场,目睹海昏侯墓文物真容。

  如今,海昏侯墓主人身份已经明确,有关刘贺历史的更多信息还会源源不断地被科学提取,紧张的文物保护行动正在进行,有计划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工作也正在酝酿之中。以省委领导为组长的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可以期待,以考古发掘、研究为基础,以博物馆展示、宣传为主题,以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根本的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建设必将为江西文化遗产建设、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海昏侯”把科学挺在最前

  无论是简牍、漆木器还是金属器、玉器,无论是马蹄金、博山炉、雁鱼灯还是玉耳杯、玉具剑、玉印……自2015年11月4日南昌海昏侯墓首次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境内墎墩山上的这座千年古墓,便一次次让世界为之惊呼、感叹:为什么这些“沉睡”2000多年的宝贝,能这么完完整整地走进新时代?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心中有一个“司南”,那就是“衡量一个考古工地的价值,不是看从中挖出了多少件文物,而是看单位面积内是否获取到最大化的文物信息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给杨军的“司南”作了一个时尚的注脚:考古工作必须谋定而后动,时刻把科学挺在考古的最前面。

  具体来说,有六个科学方面的内容。一是理念先进,思路科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以聚落考古的思路,从大遗址角度来开展考古和保护工作。这一思路下的工作理念是“全方位调查、大面积普探、重点地区精探、关键遗址发掘”,注重考古资料的现场采集,注重文物的现场保护,注重现代科技的运用,争取做到发掘规范化、资料影像化、信息数字化,为遗址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始终坚持方案、预案先行。工作流程:编写方案预案——专家讨论——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考古队具体实施。

  发掘前编写各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并做出详细预案;发掘中遇到的问题,文物保护专家制定各类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和提取方案。

  为确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还对墓葬现场文物提取、运输,对墓葬本体、墓壁加固,将主棺吊运;对文物仓库、考古工作站、安防消防等地的安全性进行了反复论证,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

  三是重视科学预判,考古发掘具有前瞻性、学术性,使发掘工作少走弯路。

  依据汉代帝陵和江都王陵等已发掘汉代帝、王、侯陵墓的研究成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试图在海昏侯墓地寻找相似遗迹。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了墓园相关建筑要素,墓园墙、门阙和外藏坑、礼制建筑等的发现正得益于上述的研究与认识。也正是这些预判和勘探、发掘,让我们发现并确认了这座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西汉列侯墓园。

  四是精细发掘,始终把考古的资料提取 和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在发掘过程中,我们精益求精,制定了“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的总原则,始终坚持“现场文物保护第一、现场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

  每一件单件出土文物都有出土位置,都得到了及时的清理和保护。实验室套箱提取的文物达100箱,有效保护了脆弱质文物和埋藏关系复杂的文物。

  五是高度重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及时、准确的记录和提取文物信息,实现了发掘现场和文物保护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

  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对墓园全面进行布网测绘,测控点达9000多个,将调查资料和勘探数据完全数字化。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地理信息系统。在文物清理和保护过程中,使用X光探伤技术、X光成像技术、高光谱、红外扫描技术、充氮保护技术、低氧气调链技术。能谱分析,可以确认材质,为发掘清理、文物提取和保护采取何种方法提供依据。使用去离子水对文物进行养护。尤其是对竹木漆器文物进行保水保护。泥土分离剂的使用,为整体粘连的文物提取提供了保证。不同遗迹图样的浮选、残留物的分析、检测,为现场文物的提取、保护与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六是高度重视跨学科合作研究,重视人才培养。为保证发掘保护研究的权威、规范,我们与全国十余家单位展开长期合作。既强化对文物的现场提取,也把合作延伸到实验室,取得了单纯依靠田野考古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5个成员长期坚持在发掘一线指导。一些重大现象往往还临时邀请国内其他专家参与研究。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文物保护人员包括博士一名,硕士两名,本科生、大专生及其他技术工人20余人。全省陆续参与工作的专业人员、学生超过100人,使江西的文博力量得到较大提升。而全国高校也有近百名博士、硕士参与发掘保护。与国内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合作,对出土文物按照不同材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参与合作的文物保护团队有:荆州文保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国家博物馆。

  江西缘何九摘“十大”桂冠

  可以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十大”)的项目,既是考古与研究的风向标,也是文物保护的导航仪。

  5月16日,以票数第一当选2015年度“十大”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项目,让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海昏侯,也把人们的目光一次次引向平均三年一次、目前共九次摘下“十大”桂冠的江西考古。

  目前,我省的九个“十大”分别是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1991年度)、丰城洪州窑窑址(1993年度)、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1995年度)、进贤李渡烧酒作坊遗址(2002年度)、景德镇明清官窑遗址(2003年度)、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2007年度)、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2009年度)、景德镇乐平南窑遗址(2013 年度)、南昌西汉海昏侯墓(2015年度)。

  一桩桩闪烁着耀眼光辉的文明成果,一幅幅展现先民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一个个敲开历史门扉的回响,佐证着江西考古一步一个脚印的崛起。

  九次“十大”,这是文化大省的江西深厚文化底蕴的必然结果。江西素享“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是历史文物大省,革命文物强省。革命文物、陶瓷文物、青铜文物、宗教文物和书院文物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地位,历来为各界人士所瞩目,在华夏文明史册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九次“十大”,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必然结果。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展,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当作江西一号考古工程,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保护强化保障,科学有序推进考古发掘。在考古的关键节点上,省委、省政府又精心指导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争取上级支持,把海昏侯墓考古项目上升到国家工程,把各项保障力量上升到国家层面。

  九次“十大”,这是江西考古不断创新考古手段,提升考古效率的必然结果。别看江西是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是江西的考古力量一直不弱,尤其是科技考古的意识和实践,江西考古一直在路上。2006年的遥感考古;2011年的航空遥感考古;2012年的碳十四技术断代考古;2012年的水下考古……2007年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考古,江西集中多学科专家于一线工地,按照“边发掘边保护”的理念进行考古,该项目当时被评为我国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成功合作的典范之作。此次海昏侯墓考古,江西考古又当上“主角”,不仅让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实验室考古等领域“泰斗级”专家长期住在工地上,把考古实验室建在工地上,还主导出土文物进行及时展示,做到了“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这在全国也属先例。当然,目前国内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海昏侯”几乎都体验了一遍,三维复原、X光等技术已是常备手段,就连过去仅在航空领域使用的低氧舱技术,江西也开全国考古界的先河。

  九次“十大”,这是江西考古人职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江西考古人已经把考古事业融入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胞,工匠精神贯穿工作的始终。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自2011年3月进入考古工地以来的5年多时间里,每年大年初一到工地巡查不是第一次,其爱人两次被汽车刮蹭住院也不能及时回去帮忙照顾。我省唯一的科技考古女博士后管理,尚在哺乳期的她,每天驾车往返于南昌城区与考古工地之间。长期弯腰俯身清理和保护文物,年轻的她过早地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病症,如今的她依然绑着护腰带坚持工作。

  “五色炫曜”北京城

  汉赋有云“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句中所形容的“金、铜、玉、漆、木”等五器皆耀眼绚烂至极的景象,今日在京城首都再现,引人惊叹。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近3个月来,441件组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万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展品,用青春靓丽的形象,用精神饱满的状态,用多姿多彩的话语,向倾倒在面前的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娓娓述说着汉家往事,彰显着王侯威仪。一时间,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的人们,一个个长时间地在“海昏侯”面前驻足、凝思。

  如果放在过去,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先要送到文物库房进行统一修复,做好研究之后才能放在展柜中与观众见面。这样前前后后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而这边海昏侯墓尚在考古发掘中,那边海昏侯文物就开始上架展示,这在全国考古史上非常罕见。为什么“海昏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自2015年11月以来,伴随着“海昏侯”的宣传不断升温,观众对“海昏侯”的需求日益旺盛,电视直播、网络直播考古进程反而进一步撩拨他们亲睹“海昏侯”的热情。为了让文化惠民进一步落到实处,更好地提升公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和文物保护意识,2015年11月17日至12月1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理念下主导烹制了一场“文化盛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临时特展。事实证明,“海昏侯”太火了:江西省博物馆32天时间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08万人次参观者。省博物馆单日1.33万人次观众的纪录也由“海昏侯”创造。

  “海昏侯”在南昌城的展出,又把全国各地观众的热情撩拨起来。为了满足更多观众对“海昏侯”的旺盛“刚需”,更是为了推动“海昏侯”成为江西文化旅游“代言人”,让海昏侯文化遗产更有尊严、更加高效的“活”起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之后,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海昏侯”移师到首都博物馆展出,一时间,“海昏侯”“火”遍京师,“火”向世界。

  首都博物馆以网络或电话预约方式,每天限制参观人数5000人,实际参观人数常常超过10000人次。2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门庭若市,摩肩接踵,难得有片刻安宁。展览期间,专家们还为许多单位团体举办专场讲解,好评如潮。为了给首都观众带去更多的海昏侯知识,考古专家、田野考古队员,还不失时机地在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电台、电视台进行义务讲座,把海昏侯的影响推向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五色炫曜”展览开幕以来,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新闻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国内外观众“乘飞机、坐高铁”到北京,“海昏侯”门票一票难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江西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