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明
非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相传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推进非遗永续传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坚守情怀中回归现实,广接地气,让更多的非遗重新以自信的姿态活起来。
坚守情怀接基因之气,涵养文化复兴的民族根须。非遗是文化的DNA,更具文化命脉的意味。我们只有明白“从哪儿来”,才能更好地懂得“到哪儿去”。故此,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更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滋养。在思想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推进非遗永续传承,首先必须坚守文化担当、艺术责任,坚守非遗传统技艺和蕴含其中的核心文化价值,以不忘初心的文化情怀扛起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复兴的大旗。新年伊始,连云港市率先在江苏乃至全国落实非遗传承人“退出机制”,依法取消部分非遗传承人资格或约谈警告,这种较真恰是对非遗保护初心的最好诠释。
走出深闺接生活之气,培植非遗存活的现实土壤。非遗源自生活,发端民间,带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具有天然的亲民基因。历史证明,生活是非遗得以传承不断的源泉。当下,非遗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更需回到生活中去,接足现代生活的地气和温度。近年来,连云港市以唤醒百姓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意识为己任,设立淮海戏等100多个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建成海州五大宫调等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成立徐福文化、孝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研究会,持续举办文博会、非遗展演、手工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推进非遗项目进课堂、进社区,全方位促进非遗在现代都市空间的展示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作为江苏“声音”的唯一代表斩获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并亮相央视大型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的舞台。如今,更多的非遗正以城市新民俗的姿态,用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着现代生活。
创新传承接市场之气,强壮非遗复活的当代筋骨。很多非遗项目具有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只不过因时代变迁逐渐失去市场而衰落。重塑非遗生存的新空间,关键是从激活民众的新需求入手,坚持创新求变,使其物质的载体更符合当代的审美之趣、生活之需,从而在满足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中活起来。连云港市成功举办八届文博会,刺激传统工艺品和民间美食在市场检验中推陈出新,展会交易额从最初的几百万元增加至去年的近亿元,黑陶、柳编等工艺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东海水晶工艺品注重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融合,拓展电商销售新模式,成为水晶产业的“半边天”。“连云港锻铜技艺”传承人周存玉凭借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把握,用创新引领“真善美”,他的锻铜工作室已开到了北京。
源有活水,方能保持一渠清澈。“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将率先在江苏建成特色鲜明的省级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传统文化存续空间,让更多非遗扎根现代生活的沃土,接足地气,花香满园。
(作者系连云港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