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历史在口述中永存——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2016/7/4 11:27:05 点击数: 【字体:

 历史在口述中永存——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口述史 留住历史记忆】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录音、录影等方式采集、整理、保存、研究历史当事人或见证者的历史记忆与相关史实。在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唯一的记忆形式,因此口述史本是历史学的源头。
 
  不过,尽管我国有着悠久的口述历史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从西方引入的。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口述历史日益受到学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我国口述历史发展的现状如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口述历史学科体系?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
 
    时不我待: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
 
    记者:口述历史与历史记忆有着天然的联系,历史记忆很重要的就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者的回忆,从这个角度来讲,口述历史是在与时间赛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抗战老兵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让人们再次意识到抢救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刻不容缓。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左玉河:的确是这样。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历史当事人对后人宝贵的馈赠。对这些高龄老人进行口述访谈,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比如,童天湘先生是著名诗人田间的弟弟,也是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我们很早就想对他进行口述访谈,却未能抓紧。后来他患了晚期癌症,我们闻讯慌忙到家探访。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童先生强撑病体,讲述了提出“智能革命”的前因后果及与钱学森的讨论。记得他最后说:退休十多年一直在构思撰写《智能价值论》,如果你们早点来做访谈,我可以将这么多年的思考讲出来,也算留给同行的思想遗产吧,恐怕已没有机会了。不久,童先生谢世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抗战老兵也是如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很多人寻访抗战老兵做口述访谈,但幸存的老兵已经很少,且多已90岁高龄,要恢复保存清晰的历史记忆相当困难。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抗战口述访谈如果提前10年来做,亲历抗战的历史当事人会多很多,一定能采集并保留更多丰富而清晰的口述史料;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再过10年做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恐怕就更难了。因此,做口述史必须树立抢救意识和紧迫感,否则某些历史的真相与细节恐怕将无从知晓。同时,口述历史的价值在于尽可能多地保存真实的历史记忆,这就要求不能过于短视,对于那些具有历史价值而未必有经济效益或短期效应的也要抓紧抢救,尽可能多地、完整地保留历史记忆。
 
    “众声平等”:书写大众自己的历史
 
  记者:某种程度上,口述史将普通大众作为记录历史尤其是叙述历史的主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多方面的历史建构活动,口述史如何使人人都可能参与当代历史的书写呢?
 
  左玉河:可以说,口述史的兴起不仅将活生生的口述史料整理并保存下来,而且为大众书写自己的历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既定模式。自唯物史观诞生以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得到了空前彰显,书写人民群众的历史成为近代以来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因缺乏记载大众活动的历史资料,以何种方式研究和书写大众的历史,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历史研究的一个问题。口述历史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大众既是历史的当事人和见证者,也是口述历史的叙述者和历史记忆的打捞者,同时还是历史的研究者和书写者。口述历史是大众讲述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手段、方法和主要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口述”方式,讲述、记录并研究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和切身感受的历史,发出并留住更多的声音。
 
  口述历史也是研究者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对历史当事人进行采访并在沟通中整理史料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口述历史文本是访谈者与历史当事人合作完成的,改变了以往历史研究中完全将当事人排除在研究主体之外的做法。与精英人物相比,多数普通大众是事件的参与者和具体的实施者。所有关于历史记忆的声音都是平等的。因为大众的历史记忆提供了普通当事人对该事件独特的视角和深切的感受,揭示了精英们看不到的另一面。因此有人说:“普通人的见证,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名人、大人物的见证更可贵,更难得。”
 
    “交响合唱”: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格局
 
  记者:今天,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微信、博客等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口述历史异常热闹。我国口述史学当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
 
  左玉河:目前,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发展,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理论探讨与口述访谈实践并行发展。一方面是历史学界借鉴西方口述历史理论从事访谈工作,并从学理层面推进中国口述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的学者乃至更多的人直接投入口述史料的抢救和采集工作中,将传统的社会调查“笔录”转变为口述访谈的“口述”,从实践层面推进口述历史的发展。
 
  其次,历史学界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近代史、国史、党史、地方志等研究部门,政协文史委、高校历史院系及新闻出版部门,均参与到口述历史的“大合唱”中。各种冠以“口述史”名目的出版物大量出版并畅销,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格局。
 
  再次,口述史方法广泛应用于历史学及各专门领域。史学家可以将其作为搜集整理口述资料的手段加以运用,新闻界可以通过口述访谈采集并保留历史记忆,民俗学家则通过田野访谈进行民俗调查。口述史功能的多样性导致口述访谈实践的丰富性。访谈对象既可以是社会精英,也可以是底层百姓;访谈内容既可以是战争、革命等军国大事,也可以是民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琐事。交响合唱与大众参与,是中国当代口述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
 
    强化规范:建构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口述史学
 
  记者:如您所言,当前的口述历史热闹非凡、交响合唱,影响口述者记忆呈现的因素众多,比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因而口述历史能否还原“历史真实”一直存在争议。您觉得我国口述历史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克服?
 
    左玉河:从整体上看我国口述历史仍面临着许多困境。一是学科定位不明确,没有纳入现行的科研和教学体制,导致专门人才缺乏。二是缺乏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一些历史当事人对口述访谈有所顾虑。三是没有正规的研究机构作为学术依托,没有必要的经费加以支撑,导致缺乏长远规划,难以有效抢救诸多濒危的历史记忆。
 
  目前制约口述历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口述实践缺乏必要的工作规范。美国口述历史繁荣的重要原因,是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口述历史协会及遍布全国的分会,而且制定了统一的工作规程和法律规范。反观我们的口述历史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战、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缺乏一套采访、研究、保存、出版的规范章程和工作规程,而且从事访谈及整理的人往往缺乏必要的常识及基本技能,从而致使口述访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存在当事人美化自己、口述内容失真现象,而且存在访谈者因缺乏基本的道德操守、社会责任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等不良现象。
 
  切实推进我国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既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其学科建设,在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扶植,也要求有志于此的朋友们尽快投入到历史记忆的采集中去,更要求访谈者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按照口述历史的工作规程和学术规范进行。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有奉献精神,有对历史和对后人负责的精神。
 
  (本报记者 户华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