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河南“二十八,蒸馍炸疙瘩” 北京人蒸馒头比河南人慢半拍呢?

2013/2/5 9:47:27 点击数: 【字体:

 

河南“二十八,蒸馍炸疙瘩” 北京人蒸馒头比河南人慢半拍呢?

漫画/王伟宾


    杀年鸡:为啥受伤的多是公鸡


    腊月二十七这天,人们要“宰鸡赶大集”,为年夜饭做准备并购置各种年货民俗专家:母鸡下的蛋能换油盐钱、补贴家用,自然就不舍得杀了


    统筹:河南商报记者 李肖肖 执行:河南商报记者 李肖肖 宗雷 见习记者陈晓丽


    腊月二十六吃过年肉后,二十七最重要的事就是“宰鸡赶大集”。


    这天,除了要宰鸡为年夜饭做准备外,人们还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


    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


    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因为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


    但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的鸡不是当天吃的,而是要放在除夕吃,而且不能一顿吃完。因为初一不能动刀子,还要保证节日期间顿顿有鸡,所以,这些东西要提前准备好。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二十七杀的鸡多为公鸡,这是为什么呢?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高天星解释说,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人们潜意识里就有公为大的观念,过大节就要宰公鸡;另一方面,那时人们都比较穷,母鸡下的蛋能换油盐钱、补贴家用,自然就不舍得杀母鸡了。此外,古人对气候的概念是分阴阳的,当一个四季阴阳轮回结束,另一个阴阳轮回开始的时候,阳气开始上升,这个时候吃公鸡,雄性的那股子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人们一种期盼和向往。


    当然鸡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整只上桌、鸡鸭同炖、“鸡不现头、鸭不露掌”等。高天星说:“因为河南地处中原,人口迁徙比较频繁,所以不同吃法交融之后讲究就少了。”


    腊月二十七也是“赶大集”的好日子。鞭炮、春联、香烛、女孩子的头花等,少了哪一样都要赶紧买齐。《白毛女》中,哪怕是躲债的杨白劳,也不忘给喜儿买二尺红头绳。


    互动


    年味儿是一种期盼


    说到年味儿,今年30岁的王敏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她家孩子多,家也穷,每每入了腊月她和弟弟妹妹们还是会掰着手指头算过年的日子,“从头到脚,总是会添一件新物件。”


    除了穿新衣,盼得最多的就是好吃的了,一到过年,爸妈也会想着法地弄些零嘴,“饺子是少不了的,再有就是家里炸些丸子、糖糕、芝麻糕一类的,这在平时是吃不到的。”


    再说说玩吧,她说,至今还记得一句年谣:年来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那时弟弟喜欢放炮,出去玩总会满满装上一兜,“也有人淘气,把炮放在别人口袋里放,不过那时的炮威力不大,只是炸烂了衣服,人没啥事。”


    现在,她大了,也搬离了小山村,来到大城市。现在,年也越来越近了,问她年味儿是什么,她说,年味儿就是一种期盼吧。


    河南“二十八,蒸馍炸疙瘩”


    而北京“二十七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蒸馒头河南咋比北京早一天


    说了腊月二十七,我们再来说说腊月二十八。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等。


    发面做馍,准备过年的主食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腊月二十八这天,根据民间风俗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


    咱们河南人是“二十八,蒸馍炸疙瘩”,而北京“二十七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为啥北京人在蒸馒头上,比河南人慢半拍呢?


    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解释说,因为北京天气比较冷,普通的面在老北京冬季的常温下,很不容易发酵成功,只能在“二十六,炖大肉”和“二十七,杀公鸡”之后,家里面已经热气腾腾的条件下,才最容易发酵好。只有发酵好的面,才能在第二天蒸出好的馒头。


   
相比而言,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温度较高,发面更快、更容易,所以在蒸馒头这件事上就比北京早那么一点。


    郑州大学教授、人文学者、民俗专家高天星说,过去,还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易坏,于是就选择临近春节的时候发面蒸馒头,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在年前要蒸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都“发”点啥


    年节的蒸食除了馒头,还有另外一些。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节蒸食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人们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


    在各种蒸食中,不得不提一提“面花”,也有叫花馍、糕花或面羊的。


    如灵宝“面花”,又分“高花”和“平花”两种。“高花”制作的方法是:手捏成形蒸熟后,再勾画着彩,然后用竹签插在圆形的面糕上,华丽秀美,形态逼真。


    最有名气的是沈丘县的“顾家花馍”。一斤面做40个丫腰葫芦形的小馍馍,用木梳在上面竖摁一道花纹,馍尖儿用桃仁一点,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寿桃便出现了。顾家花馍最大的特点是蒸熟后干透,经久不坏,长期存放不霉不裂,到食用时,一经蒸馏,复原如初。


    传说清末,项城人窃国大盗袁世凯,为讨取慈禧太后的欢心,曾拿沈丘花馍当贡品送进清宫,深得慈禧太后的赞赏,沈丘“顾家花馍”名声大振。


    剪纸,体现着农家的希望


    高天星说,在咱们河南,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蒸馍,还要“贴花花”,腊月二十八是个约定俗成的贴年画、贴窗花的日子。


    他说,过去,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姑娘和媳妇们“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子剪虎头”,过春节布置房屋、装饰农舍的窗花、顶棚花、门笺等,都要在年前剪好。那些庆贺丰收、六畜兴旺、延年益寿、吉祥美好的剪纸,体现着农家的希望。


    据高天星介绍,剪纸来历于传说。相传尧在位时,有一种吉祥鸟叫鸾鹘鸟,它一来,所有的凶禽猛兽都被吓走了,但不知为什么,鸾鹘不再来了。后来折支国献上一种“重明”鸾鸟。因这种鸟每一只眼内都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睛”,形体像公鸡,叫声像凤凰,猛虎都经常成为它的美食。为了纪念它,百姓们就铸金鸟、刻木鸡,放到窗户上。后来,剪纸雄鸡取代了古代的金鸟、木鸡,贴在窗上,就是后来的窗花了。


    而古时的陕州(今三门峡)又是剪纸最先流传的地方。秦朝对儒文化严格控制,只有过节时,才允许家家户户贴社神、稷神、灶神进行祈福。当时,画工们在绢帛上画神像供贵族们祭祀。传到陕州后,许多百姓纷纷效仿。当时草纸刚刚兴起,纸张泛黄,又粗糙又厚,于是就有人在每年重大节日里依照着画像,将其剪成纸样,然后染成黑色,贴在墙上祭拜。渐渐地,剪纸就在当地流传起来。


    高天星介绍,河南的剪纸,明显带有中原文化的风格,构图简洁,厚重凝练,内涵丰富,黑白对比反差大。


    在郑州,63岁的马新华也是剪纸好手,她说,剪纸几十年,送出去的不计其数,“有几张还漂洋过海,随着同事的女儿去了德国呢。”


    近几年,马新华不再经常剪纸了,“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不过想一想,会剪纸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么好的东西没人学,太可惜了。” (原标题:年味:蒸馒头河南比北京早一天 杀的鸡多为公鸡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3年02月04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