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民间节俗文化系列(2) 寒食节:寒食东风御柳斜

2013/11/19 15:39:22 点击数: 【字体:

民间节俗文化系列(2) 寒食节:寒食东风御柳斜

介子推母子塑像

民间节俗文化系列(2) 寒食节: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西绵山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挨得很近的两个节,是春天的两朵姊妹花,首尾相牵,习俗相连,逐渐合二为一。如今,很多人已经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

  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不吃热腾腾的饭菜,而是只吃冷食,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

   一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了,天暖和了,春风像轻纱一样漫过来。

  春风过后,草色青青;春雨一洒,万物清明。这时,人们又迎来两个节日,一个是清明节,一般在4月4日至6日,多数在4月5日这一天。另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但也有在清明节前两天就过寒食节的。

  旧时寒食节,洛阳的孩子们要走出庭院,在杨树、柳树上系上五色绳;到次日,再认准自己拴绳子的那棵树,取下五色绳,拴在衣服上。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祛邪,妖魔鬼怪走不到孩子身边。

  寒食节的发源地距洛阳不远,就在洛阳北边的山西境内。

  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私心很重,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为晋献公第一夫人所生,他还有重耳、夷吾等几个同父异母兄弟。

  申生被逼自杀,重耳、夷吾为躲避迫害,各自逃命,流亡国外。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有的国君接待他,给他一定的礼遇;有的国君则不搭理他甚至羞辱他。跟他一起逃亡的手下,大部分受不了这个罪,先后离他而去,各自找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名叫介子推(又称介之推),老家在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附近。这个人非常忠诚,有一次,重耳在路上生了大病,加上饥饿,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弄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吃过之后恢复了体力,脑子也清醒了,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他很感动,也很感激介子推。

  重耳回到晋国时已经62岁了,他做了晋国君主,后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史称晋文公。他执政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手下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起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隐居了。

  介子推的朋友们知道了,都感到愤愤不平,就来到宫门外,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了这样几句话:

  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

  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

  晋文公看了大惊失色,猛地想起流亡期间,介子推忠心耿耿,舍命追随,自己饿得快不行了的时候,还吃了他的肉!而如今自己做了国君,竟忘记提拔他、奖赏他,于是心中不安,赶紧派人寻找介子推。不久,他得到消息:介子推已经到绵山深处隐居了。

  深感内疚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的手下人说:介子推是大孝子,即使他不顾自己的小命,也会顾他老娘的命。如果放火烧山,只留出一条小道,一旦林中火起,介子推肯定背着他的母亲下山避火。到那时,您再请他出来做官,或者奖励他,就行了。

  晋文公叹了一口气说:也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于是他命人满山放起火来。可是,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数十里的山林都烧光了,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影儿。大火熄灭之后,大家上山一看,发现他们母子俩抱着一棵大柳树,已被烧死了。

  晋文公大为惊骇,抱着介子推的遗体大哭起来。

  他下令就地厚葬介子推。忽然,有人发现一个柳树洞内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为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大恸,为失去这样一位贤臣而惋惜。他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通令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临下山,他还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拿回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悲哉足下!”一直念叨着那棵老柳树,回想着好人介子推。于是“足下”一词诞生,成为后人对别人的尊称。

  次年春,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上介山。他们行至介子推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复活了,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他珍爱地掐下一些柳条,编了一个柳环儿戴在头上,以此来纪念介子推。

  这办法不错,到处是柳树,材料好寻找,于是晋国百姓也跟着学,每到寒食节就采来柳条,插在屋檐或门上,召唤介子推的灵魂。

   二

  为什么晋文公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呢?为什么要禁火、吃冷食呢?原来,晋文公后悔在此日放火,烧死了介子推,所以要禁火。禁了火,当然不能做热饭热菜,所以要吃冷食。

  此后,年年有人祭拜介子推。他们来到介山,看到此处风景优美,流连忘返,就搭棚起灶,遂渐形成村落。又因为介子推休于此,此地遂得名“介休”。隋唐时期在这里设了介休郡。此后,宋元明清各代均设此为介休县。 

  从文献资料看,从东汉到魏晋,洛阳人并不重视这个节日。按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洛阳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人民”却不过个节,也没按晋文公的命令禁烟火、吃冷食。每到此日,洛阳城仍是炊烟袅袅,仍在举火,仍在烧饭,该干吗干吗,完全是一派正常的生活图景。

  所以,在东汉之前,寒食节只是单一的地方节日,仅在晋地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频繁的战争,引起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寒食节这个节俗开始向中原和南方延伸,并从单一的禁烟火、吃冷食,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

  到唐代,寒食节才受到朝廷的重视。因为大唐的开国君主李渊,是从太原起兵发迹的。而武则天的家乡是山西文水县,所以她也很重视这个节日。写到此,我忽然想起多年前,曾在一本《书法》杂志的封底看到一副联语,乃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写,上联是“河汾唐将相”,下联是“宛洛汉公侯”。于是,我明白了: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与河(黄河)汾(汾河)流经的山西大地渊源颇深,所以唐代的将相都出自山西;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来自南阳,建都洛阳,所以“汉公侯”也多来自南阳和洛阳。可见,君王身上的乡土色彩,足可以浸染他所统治的时代。他家乡的子弟,也由于他的关系,可以大批入仕。皇帝还能使他家乡的风俗,慢慢地传播到全国。 

  所以,在唐代,寒食节竟然放假7天!好家伙,这可是一个长假啊!正好和如今春节放假的天数一样。大小官吏都可在寒食节前后,堂而皇之地休息7天,奴婢也有3天假期。再查唐诗,我发现描写寒食节的诗人很多。其中在龙门东山香山寺作诗,被武则天奖励了一袭锦袍的诗人宋之问,就作了一首《途中寒食》。诗云: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而另一位唐代诗人韩翃所作的《寒食》,则更为有名: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人写的东西实在是好,它散落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当你要寻找的时候,它便会从我们的脑海中跳出来。其实,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到寒食节,正是正月初五傍晚,窗外鞭炮声声,家中冷锅冷灶。为赶写这篇稿件,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一边写一边吃着冷食,真像古人那样禁了烟火、吃了冷食。

  可这冷食真难吃!想想那晋文公也真够烦人的,你自己忘恩负义忘了介子推,觉得对不起人家,自己吃冷食也就罢了,凭啥让大家都吃冷食?这不是搞牙齿的连坐和株连吗?作为后人,吃冷食,过此节,好无辜。

  其实,早在东汉末年,颇有个性的曹操就站出来废止寒食节了。他的理由是:寒食节让人吃冷食,这风俗不好。本来嘛,连年战争,死伤多多,再让人吃冷食,既损害百姓的肠胃,进而影响百姓的体质,不利于繁衍人口和兵源供给。

  所以,寒食节到后来就有了许多改进。

  三

    唐代诗人张说是洛阳人,很能干,在唐中宗、唐睿宗执政时做过官,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也做过大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他的这首诗,给我们传递出许多信息。其中“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是说皇上非常喜爱寒食节,通令全国举行多种文艺活动,并传曲天下。虽可传曲天下,却不可以跳舞。这是因为寒食节毕竟是纪念悲剧人物的节日,如果大家高兴得过了头,就有点儿对不起介子推了。再说寒食节之后,紧跟着就是清明节,又是一个“雨纷纷”、“欲断魂”的节日!这两个节日的氛围,不是那种桃花满地红的喜庆和热闹,而是杏花一朵的清新与冷静,是一种湿漉漉的满天飞絮的寂寞思绪。 

  所以,唐朝人有限度地改进了寒食节,把“禁火”变为“改火”:届时皇上赐百官新火,把刚刚点燃的火种,分赠给文武百官,这一场面很壮观,也很有新意,与如今奥运会上运动员传递火种的仪式有点相似。

  将相公卿和文武百官得到新火后,都屈膝谢恩,深感荣耀。接着,皇上大宴群臣。唐代诗人张籍作《寒食内宴二首》,其中有“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等诗句,这表明,在寒食节期间,御厨列筵,千官饮酒,百戏上演,走马击球,节日活动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寒食节时兴走到户外踏青。踏青时人们难免偶入墓地,看见坟茔,想起老祖宗,难免追远怀旧,由是形成清明前后扫墓之习俗。宋代就很重视寒食前后出祭,届时,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当时就有人写诗道“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朝廷还指派大臣,动用宫中车马,到诸陵宗庙祭拜。于是你看吧:阡陌之上,田野之中,车马纷然,野祭多多。那走动着的淡妆妇人,携着儿女,带着酒食,来往于村舍田畴之间,由晨至暮,络绎不绝,那情景好不动人!

  所以,到了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就混到一起了,很多地方都不过寒食节,而只过清明节了。殊不知,寒食节担当了清明节的扫墓任务后,便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人们不再重视它,而是重视清明节了。

  到了清代,人们更不重视寒食节了,甚至有人作诗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 那么,人们又是怎样重视清明节的呢?请看下篇。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7-02-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