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谷洛引水 运河源头

2013/11/8 11:10:52 点击数: 【字体:

谷洛引水 运河源头

涧河入洛口,历史上也是谷水和洛水交汇口。

  核心提示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000公里。这条南北大动脉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经过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北京等7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目前,我市隋唐大运河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和“申遗”工作正在积极进行。近日,我们跟随专家的脚步,前往寻访隋唐大运河的“源头”。

  1 谷洛相汇成水源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阪渚引河通于淮”。根据记载,大运河所引水源来自两处,一处是谷水,另一处是洛水。

  洛水,人们并不陌生,指的便是洛河。谷水,如今很多人却已经更习惯将其作为一处地名了。两条河流从西而来,到底在什么地方汇入通济渠?

  隋代以前的洛水走向和现在的洛河走向不同,古洛水由宜阳县进入洛阳辖区,经周山、三王陵南,再由隋唐洛阳城南东去与伊河交汇。市考古专家方孝廉说,根据考古发掘判断,古洛水北岸紧邻现定鼎门遗址,如今洛龙区的古城路便位于洛水故道北岸,开元大道则位于洛水故道南堤内。由此可见,古洛水的河面相当宽广,流量也非常大。

  方孝廉介绍,隋唐以前,谷水大概从现在的洛阳火车站广场流过。谷水是涧河的上游,也是涧河的古称。发源于涧西区孙旗屯乡的王祥河是涧河的一条支流。在隋唐时期,谷水流量非常大,不仅可以满足皇宫内的用水需求,而且它发起水来,与洛水水势不相上下。据说,王祥河1984年泛滥时,水势浩大,冲卷走不少房梁、家具。如今的谷水和王祥河都已经干涸。

  隋炀帝开通济渠,渠首位于皇城东南,大约在今天的洛河定鼎路立交桥段下游。谷水和洛水却分别于城西改道,它们不是直接汇入通济渠,而是分别注入皇城西南的西苑积翠池,再通过皇城南的一条黄道渠与通济渠连通。

  2 大河故道已难寻

  近日,我们从洛龙区定鼎门遗址出发,沿古城路西行。很难想象,我们正行驶于曾经烟波浩渺的洛水故道之中。路北,曾经是威严的隋王城城墙与城门。

  根据指引,我们来到瀛洲桥南,刚下引桥,方孝廉就说:“停车,古洛水的引水口就在这里。”我们环顾四周,背后是瀛洲大桥,面前一条大道一直向前,通往开元大道;路西围墙内,是一片在建的农民安置小区;路东高楼林立,是一片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方孝廉介绍,路东是洛龙区古城乡范滩村,路西是青阳屯村。根据考古发现,古洛水原是从这里向东汇入伊洛河的。隋炀帝建西苑积翠池,向南至洛水故道,向西至现在的涧西区南昌路西,由于地势低洼,洛水上游由此注入积翠池,下游东段河道便渐渐干涸废弃了。数年前,在关林出土的隋代墓志中出现“洛水南”一词,进一步印证了洛水故道的位置。

  洛水改道后,为保水道疏通,人们又在故道中修建一条渠道,名为甘泉渠。后来,甘泉渠渐渐荒废。2004年8月,市文物工作队考古发掘出一处隋唐时期大型水利设施遗址。该遗址位于现洛龙区永泰街与政和路交叉口东南角,建筑大致呈矩形,东西长40米,南北宽10米,残存高度2米有余。该遗址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行的市文史专家赵跟喜说,该遗址正处在洛水故道中,且与积翠池东堤相距不足千米,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甘泉渠渠首控制洛水分流的闸口遗址。

  3 千年“谷洛斗”今平息

  谷水由涧河向南折,从北注入积翠池。隋代谷水入积翠池口,便是现在的涧河入洛口。

  我们站在洛浦公园北岸的彩虹桥上,桥北是涧河河道,河面平静,河堤上绿草如茵、杨柳依依。方孝廉说,考古发现,涧河入洛口两岸的断面堆积都是汉代和东周时期的,没有隋代以后的,因此我们可推断,这入洛口是在隋代建成的。

  除了通过涧河入积翠池,谷水还保留一支分流沿城北向东进入皇城,来满足宫内绿化、清洁、消防用水。谷水与洛水在积翠池汇集后,经黄道渠源源不断流向通济渠,在满足运河需水的同时,分别保留一支分流和水渠。赵跟喜介绍,由于古时谷水和洛水的流量都很大,且容易发水,所以必须考虑“谷洛斗”的问题。

  据考证,西周时,为满足王城用水,人们便将谷水引入洛水,以求二水相连,旱时互为补充,一水发水时也利于疏通水流。然而,一旦赶上两边同时发水,便会水患成灾。《左传》中曾明确记载:“谷洛斗,将毁王宫。”二水相斗的地方即是涧河汇入洛河的地方。不过,如今洛河上游修建了水坝,在涧河入洛口处又多了一道中州渠的闸门,“谷洛斗”再也难上演了。(石蕴璞 文/图 )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日报(2011-10-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