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洛阳

余光中长诗《卢舍那》引得洛阳纸贵

2015/4/28 10:57:57 点击数: 【字体:

余光中长诗《卢舍那》引得洛阳纸贵

2014年6月2日,余光中参观卢舍那大佛(张斌摄)

    “乡愁”已越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释怀在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连日来,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为龙门石窟创作的长诗《卢舍那》,让龙门石窟再度成为文化界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洛阳当地各界人士的关注,一时洛阳纸贵。

    余光中先生在诗中感叹:“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

    昨日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向中外游客发出邀请:“龙门石窟等您来,永远也不迟……”

    1

    “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

    2014年6月2日下午。当天是农历端午节。龙门石窟迎来了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尊贵客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

    时年86岁的余光中和夫人,拾级而上奉先寺,扶栏仰望卢舍那大佛。他的目光久久没有离开,若有所思。

    在与卢舍那大佛合影后,余光中说:“对龙门石窟我心向往之,今天看了,感觉不是喜出望外,而是在与想象进行一种‘兑现’,真是名不虚传。”

    他向陪同的龙门景区工作人员承诺:“等回去慢慢沉淀后,我定将这次来洛的感受化为诗句,为卢舍那和洛阳多写几首诗。”

    离开洛阳时,余先生说,此次洛阳之行让他难忘,回去后一定为洛阳写几首诗歌。

    回到台湾后,余光中用10余天时间写出了《卢舍那》初稿,推敲、修改后于今年2月定稿。

    今年4月17日,余光中长诗《卢舍那》在《光明日报》全文首发。全诗共127行,1300余字。《光明日报》称,这是余光中的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一首长诗。

    诗中,诗人毫不掩饰对龙门石窟精美石刻艺术的喜爱与陶醉。开篇写道:“想当初江湖满地,鳞鳞蛟龙/大禹疏洪,鬼斧神工/把郁郁磊磊从中劈开/让伊水自在向北面流来/要等多少劫数啊岩壁/才有幸雕磐作龛,刻骨成佛。”

    此外,诗中还佛教起源、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的关联、武则天的故事与传说等进行了恢宏叙述,对奉先寺及卢舍那大佛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绘。读完此诗,不免让人穿越历史、浮想联翩:1000多年前工匠在龙门崖壁上开凿石窟的声音回荡在耳边,武则天“赋诗夺锦袍”的诗坛盛事浮现在眼前……

    诗中这样写道:“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余光中以瑰丽的想象、浪漫的语言,表达了对卢舍那大佛的赞美和自己对“乡愁”的释怀。

    龙门石窟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是中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当余光中的《卢舍那》一经问世,如同乡愁之情被感知共鸣。

    2

    “龙门石窟等您来,永远也不迟……”

    连日来,龙门管委会全体人员,和热爱关心龙门石窟的各界人士一样,沉浸在余光中先生新诗《卢舍那》的喜悦之中。

    提起龙门,几乎没有人不对这座历经千年的石刻艺术瑰宝灿烂悠久的历史而感慨赞叹;龙门也总是以其深有美而不傲露,浅有魅而不羞藏的气质,在历史浩瀚的烟波中,闪着不容忽视的瑰丽光芒,吸引上万娇子前来目睹芳容。

    4月18日,正是余光中先生《卢舍那》首发次日,龙门石窟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迎来5万余游人,欣赏卢舍那大佛尊贵的石刻艺术魅力。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标志性符号。他面容丰满秀丽,方额广颐。半月形眉自由疏展,锐长的双目炯炯有神,发散出一种慈祥而神秘的光芒。他鼻梁高挺,两耳长垂,嘴角微微上翘,面带若有似无的微笑,表现出卢舍那佛作静观沉默之状,仿佛在领悟追索着深妙的哲理。

    为表达对余光中先生感激与敬意之情,昨日,龙门管委会负责人对《卢舍那》一诗作出回应:“余老是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华人世界中有影响力的诗人、学者,非常诚挚地感谢余老为龙门石窟专门创作了这首长篇佳作。此诗必将载入龙门发展史册!”

    当前,龙门石窟正在按照“洛阳的名片、世界的龙门”的形象定位,规划绘制龙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蓝图,确定了“静动结合”(静态传承抓好文物保护研究、动态谋划抓好项目建设、旅游宣传和智慧龙门)的工作思路,开启龙门跨越提升新征程,最终实现两个转变:从观光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融合发展的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是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集中地和展示地,也是洛阳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和示范。

    龙门管委会负责人表示,余老这首长诗,再次证明了龙门石窟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了龙门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龙门正在倾力打造的“洛阳文化示范区的窗口和名片、中原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增加靓丽色彩。

    “龙门石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何通过挖掘展现文化魅力?如何通过梳理龙门故事让中外游客感受龙门文化、品味历史精髓?这正是当下我们正在努力探索尝试的事。在这样的重要节点上,余老的这首《卢舍那》长诗无疑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成为活化历史、宣传龙门的一次生动实践。”这位负责人表示。

    去年余光中先生首次来到龙门石窟,行程略显仓促。昨日,龙门管委会负责人诚挚邀请余老方便时再来龙门石窟看看,因为“龙门石窟等您来,永远也不迟”。

    正如卢舍那大佛“光明遍照”的意思一样,龙门石窟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在、亘古不变。

    当经过风雨剥蚀历经苍桑的佛像展现在眼前,心只有震撼和感动,驻足观赏佛像,就是和古往今来的伟大灵魂对话,也是在阅读厚重的历史。

    从他那如有似无的微笑中,领悟到无限的慈爱和超凡的智慧之光;从他低垂的双目中,感受到温暖仁爱和怜悯,给人永恒的心灵慰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卢舍那下垂的目光似乎都在注视着你,让人不免想象到1300多年来,他似乎在关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想象到1300多年前他似乎就看到了今天的我们。

    斗转星移,寒来暑往,逝者如斯。卢舍那阅尽人间繁华,几遭坎坷蒙难,始终自信安详端坐在伊河之畔。

    也许,1300多年来,卢舍那大佛在等待冥冥之中的一个约定,就是和今天的你,邂逅在龙门山下、伊水河畔,来一场期盼已久、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您,听到了吗?

    卢舍那等您来,永远也不迟……

    ■余光中

    祖籍福建永春,母乡江苏常州,1928年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先在南大与厦大就学,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文艺硕士。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迄今定居高雄,在台湾中山大学任教。现任该校荣休教授。擅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出版专著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入大陆及台港之语文课本。自1992年起,常回大陆讲学,曾任20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并任北京大学与澳门大学之驻校诗人、作家。

奉先寺及卢舍那大佛简介

余光中长诗《卢舍那》引得洛阳纸贵

卢舍那大佛(局部)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因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

    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

    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他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洛阳的名片世界的龙门龙门官网︰www.lmsk.cn

卢舍那

余光中

    想当初江湖满地,鳞鳞蛟龙

    大禹疏洪,鬼斧神工

    把郁郁磊磊从中劈开

    让伊水自在向北面流来

    要等多少劫数啊岩壁

    才有幸雕磐作龛,刻骨成佛

    接受胡汉五体的罗拜

    想达摩东来,玄奘西征,一张地图

    摊成几千里丝路牵引

    才牵来多少队骆驼络绎

    驼铃摇醒中亚的岑寂

    蹄印纵横,一步一陷坑

    早被风沙一层层掩埋

    留下斑斑这龙门古迹

    上面是柏树林勃勃,天机不改

    下面斜行着地质露筋,远看

    像一片蜂房参差,近看

    有深有浅,各有各的玄秘

    只要有佛,那怕只高三厘米

    每一壁也自成一龛洞天

    两千多神龛供着十万尊佛像又似在户内,又似在露天都对着伊河粼粼,坐西朝东,其中有一龛与天相通洞里朝廷的气象,巍巍拱着一佛,二徒,二菩萨,二天王

    二金刚;至尊坐镇在中央

    左右贤徒是近身的弟子

    大弟子迦叶,肃穆苦行僧

    阿难多闻善记,廿五载随行仍然对称,左文殊,右普贤

    不乘青狮或白象,只能胁侍再左右依次是天王,力士

    夜叉佝偻在脚底,负重呻吟如此排场,两侧供奉着谁

    谁才配中间坐在主位

    除非卢舍那,佛陀的化身

    卢舍那,佛陀修炼成正果

    华严净满,光明乃能普照

    背负着圆光,火焰纹升腾

    只见他,宽额丰颊,螺髻高戴

    眼睑微垂着慈祥,目光

    隐隐,俯接信徒的仰望

    至于佛身,通肩的衣纹

    弧线疏疏若涟漪展圈

    双手已断于岁月,但手势

    引据之间,施无畏或与愿

    仍可想见。九尊石灰岩像

    卢舍那居中,崇逾十七米

    嵯峨相当四层的高楼

    文殊,普贤十三米,二徒,二天王

    二金刚,各为十米,俨如重臣

    侍帝王于朝廷,当旭辉自香山背后凌伊水照来

    奉先寺这一窟巨龛,坡半

    高据,横阔又纵深,拾长阶

    百级而更上,不胜其优势

    香客尚不及莲座,抱佛脚

    是妄想,攀佛膝更不能

    惟卢舍那的眼神将我们

    已摄住,那神秘的磁场

    降吧,再回神已莫能

    史家说,是唐咸亨三年

    高宗与武后乾坤共政

    起建龙门这浩大的工程

    多达二万贯是武后所捐

    原是她自己的脂粉钱

    这豪举不免引起了传说

    说匠师挥锤敲凿的法相

    难免暗传武后的风姿

    三年后,神工终毕于一龛

    耳长近二米,只算是常规

    但眉弯新月,杏眼修长

    几乎要入鬓,竟双倍于唇宽

    几令我忘记俯临吾身

    是佛陀的报身,而非才人

    妙手的雕师啊,雌雄同体

    竟叠合了天人于一瞬

    武则天姓武,性却近文,施政叵测,临朝却露出真性在龙门东山建寺落成率众臣方顶礼,忽嗅到芬芳袭人,为山多香葛名山为香山,并命众臣赋诗以志庆,先成者赏锦袍左史东方虬最先,即得袍领赏回席未定,宋之问继献所作,文采可观武则天读而悦之,即刻夺回东方虬手中锦袍改赐了次交的宋之问

    千五百年前,如此奇女子自为天下所不容,政体伦理,都被她一扫而开徐敬业兵起,骆宾王草檄理直气壮,数尽了她的罪名道观,佛堂,后宫,前殿才人,昭仪,皇后,周帝任由她出入,来去龙子龙孙,任由她废立男女之大防,任由她取舍欲断唐祚,却尊李耳为真经杀人不怯,却自命弥勒降世天纵聪明,兼容这许多矛盾

    十恶不赦,偏如此爱才知人能诗能文,遗作竟不传后惊世骇俗,遗容竟托佛相而不朽。可惜我来迟了迟来了足足十五个世纪啊不,与此人同朝共代未必能避灾:哀哉!善哉!

    但隔着时光如伊水迢迢

    伊水不回头而青山长在

    功过且归历史,名胜等待远客

    象教自能推佛法,色空何曾空

    都说大乘西来,此乃东方美

   之典型,想起了米罗女神

    同样可惜都缺了双臂

    别具不完美之美,想起

    蒙娜丽莎,不知要瞒些什么

    笑意盈盈神秘到现今

    想起菩萨来中土,空净之中

    常含着一涟笑意,解严了

    眼神与唇态,像难以捉摸

    (佛曰不可说)的倒影

    偶然,历史也会眨一眨眼睛

    难说究竟是有意或无心

    (原载2015年4月17日《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