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洛阳

靠山簧渊源嵩县四百年史略

2013/7/3 17:18:42 点击数: 【字体: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豫剧是中原文化之明珠。豫西调渊源于靠山簧,是豫剧的主要支脉,在河洛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靠山簧素有渊源嵩县之说。深入开展豫西调靠山簧之研讨,对于弘扬戏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靠山簧的起源

    豫西调靠山簧,又名豫西老靠调,也叫豫西梆子,始曰“靠山吼”,俗称“嵩戏”。

    嵩县是豫西古老文明的山区大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杰地灵,戏曲文化源远流长。

    豫西调靠山簧,在嵩邑起源于明朝中期。前身是“靠山吼”—“卷戏”,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据《嵩县戏曲志》记载:具有四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安陵村的木偶戏班和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嵩县库区乡古路壕村的卷戏班,都一直沿用靠山吼—靠山簧声腔。

    历经元末之战乱,明朝初年社会基本稳定,戏曲活动复明。到明代中期河洛戏曲文化得以长足发展。嵩邑于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嵩域北连洛阳龙门山,西南达卢氏、永宁边(洛宁县界),今栾川、伊川县域及鲁山、汝阳、宜阳部分地区古乃嵩县辖区。许多戏曲史学家历来认为:豫西调前身是靠山簧;靠山簧源于豫西山区。这同嵩县戏曲史传一致。嵩邑近水楼台,先得洛“月”之光,戏艺盛兴。嵩县的民间艺人们利用山区特有条件,“选靠山、对应山”唱戏,名曰“靠山吼”。靠山吼采用苍凉粗犷的大本腔唱法,音域宽厚,声腔嘹亮,倍受民众欢迎。当时在嵩县盛兴的“圈鼓圈戏”、“唱小曲”、“踩高跷”、“玩故事”、“玩猴戏”、“木偶戏”和后来形成的卷戏,大都采用靠山吼声腔演唱。明朝中期,靠山吼在嵩县问世,使嵩邑及周边州、县的戏曲活动空前活跃。演艺规模由原来的民间演乐献舞,提升到由绅士名流率领,官方认可的祭祀、典仪和佛道教庙会等大型典庆场所演唱。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九皋山进香修醮记》载:大明国河南府嵩县鹤鸣观……四时有庆、八节舞娱。又如:始建于明代 的嵩县城南关的“海市蜃楼”的火神庙香火大会和嵩县旧县街城隍庙舞楼的演乐献舞,戏曲活动都盛况空前。据传:明代嵩邑的戏艺活动既已兴风为俗,不仅本县戏曲名班演唱,还有洛阳、南阳、陕州、小汝州、老禹州等州、县艺人慕名参演。“嵩戏”盛况,已有声传“九州八府”之说。“靠山吼”在嵩县及豫西山区传承百余年,逐步被兴起的“卷戏”所采纳、融合、取代。曾有云:传嵩邑靠调是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把秦腔带入嵩县后形成的,实属误传。事实上“嵩戏”受明末清初战乱之影响,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又有二次飞跃。嘉庆初年则由靠山吼—卷戏改创形成“靠山簧”。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嵩县志》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河南巡抚闫兴邦于文庙典仪之时演奏,招集优伶……曾无虚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嵩县志》载:“庶民……演剧酬神……叠举无节。”嘉庆二年(1797年)《三人场重修火神庙舞楼碑记》载:“城西南百余里荒山小村三人场……择时创建舞楼三楹……使梨园子弟演霓裳而得安,献技美人服文衣而适意,娱山灵而悦人目。”连荒山僻壤之地戏曲亦如此深得人心,可见清朝中期,嵩县戏曲活动之普遍与广泛。又如库区乡安陵村《创建三圣殿舞楼碑记》载:“县城戏曲活动复明,乡间随之而动,城东十数里安陵村……”安陵村木偶戏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一直演用靠山吼声腔。但有名有姓的早期艺人则活动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前后。当时的艺人有:张忠信(大净)、翟武臣(须生)、石光金(旦)及伊川白沙的杨文忠(丑)等10余人。戏班以靠山簧为声腔,能演《伍子胥过昭关》等二十多个剧目。库区古路壕的卷戏班兴起于明朝后期,沿用靠山吼声腔百余年后,则于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改靠山吼声腔为靠山簧,是沿用靠山吼、开创靠山簧的始祖班。“豫西老靠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渊源于嵩县,弘扬于豫西,影响到中原。其苍凉悲壮,激情高亢的大本腔唱法,在现代的豫剧舞台上仍独树一帜,独具神韵。《嵩县戏曲志》对“靠山簧”在嵩县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有着比较详实的记载。嵩县民谣盛传:“靠山吼、卷罗簧(卷戏、罗戏、二簧),豫西梆子、靠山簧,庄稼佬也会唱几腔。”

    靠山簧的形成与近七代传承谱
 
    豫西调靠山簧形成于十八世纪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其始创由来及近七代传承谱和主要名家业绩轶事为:

    1、第一代开山宗师是江湖艺人牛廷魁(艺名白骡子)和古路壕卷戏老艺人吴桃娃,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前后,改“卷戏”为“靠山簧”。牛廷魁出生于清乾隆中期,自幼习文好戏,聪明过人,12岁登台成名。因在家打抱不平,失手伤人,出走江湖,祖籍不详。他广结戏界名流,精通各门各派戏路,善演关公,对卷戏情有独钟。他与卷戏老艺人吴桃娃结为好友,落脚嵩县古路壕。牛廷魁、吴桃娃在卷戏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经多年演练,开创新剧种,定名“靠山簧”。牛廷魁任教师,吴桃娃为班主,收徒授艺,主教关公红生戏。本地绅士、乾隆朝举人于百谦,卖掉两顷地,投资创办第一个靠山簧戏班。牛廷魁收吴桃娃之子吴忠为徒,倾平生所学,传授吴忠成名(据吴门五代孙吴庚申忆述,其曾祖父吴忠为学关公戏身架,额门上被老师牛廷魁捣出老茧)。吴忠艺成掌班,牛廷魁定居嵩县大章。

    2、第二代传承人是号称“压塌洛阳、对倒南阳”的著名红生吴忠(1813—1859)。吴忠掌门领班,收书香门第的贾书林和人称“听五里”的郭圪垱(名旦)等为徒。吴忠演关公出神入化。他率班在鸣皋鹤鸣观赛戏。对败洛阳府名班,后被接到洛阳府演戏传艺,声振豫西。在伊川中溪赛戏,对倒南阳名班,名扬豫南。南阳戏班主,将吴忠戏班骗到南阳,困而不放。吴班戏主于白谦,一怒之下花了三百两银子,打官司三个月,将吴忠戏班要回。吴忠一气病逝,年仅46岁。至今嵩县仍留传着“伞子唱(贾书林)、圪垱浪(郭圪垱),搁不住吴忠撇一相”的佳传。

    3、第三代传承人是“铁嗓子”贾书林(1843—1933),艺名伞子,誉称“豫西第一红生”。还有人称“听五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2013-5-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洛阳河洛大鼓音乐调查报告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