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从相当辉煌到后继乏人 河洛大鼓的"光荣与梦想"

2013/4/15 11:54:37 点击数: 【字体:


    核心提示

    “说黑驴道黑驴,小黑驴儿真派气,白尾巴梢儿白尾巴根,长了几只白银儿……”这是绕口令《小黑驴》里的唱词,再过上几年,可能就听不到真人说唱了,因为它跟河洛大鼓其他曲目一样,正面临着“断后”的问题。6月2日,河洛大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委宣传部
和省文联公示为“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巩义市曲艺协会主席尚继业说,与河南坠子、大调曲、三弦书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的河洛大鼓,由于老艺人多数去世,后继无人,过去曾学习过曲艺的年轻人,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也多改行。谁来拯救它﹖
  
  命名:周恩来总理的建议
  
  1900年前后,偃师、洛阳一带流行着一种琴书,琴书艺人坐在那里闭目演唱,声音低沉,节奏缓慢,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恰在这时,南阳一位唱鼓儿词的艺人李四来到洛阳,与琴书艺人同台竞艺。南阳鼓儿词艺人用的是鼓和钢板,唱腔高昂奔放,且带有动作表演,很能吸引观众。但南阳鼓儿词没有弦乐伴奏,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富有地方风味的新曲种,暂称“大鼓书”。
 
    大鼓书演唱方式简单,不用舞台灯光,更不需化妆,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的。伴奏乐器以专用的说书坠胡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书鼓、钢板、醒木等,这些工具既能击节,烘托气氛,也可做道具。每当夜晚降临,书场客满,虽没有锦幕低垂,景色变幻,而说书人舌绽莲花,以一当十,虚中求实,钢板、鼓点伴随着悠扬的坠胡,演述今古,叙事状物,别有韵致。
 
    经过一两代艺人的努力,大鼓书广泛流行起来。1951年,二代艺人的领军人物张天培带着大鼓书曲目赴朝慰问演出,经周恩来总理建议,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过去:相当辉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电视尚未普及,网络更是没有,河洛大鼓这种曲艺如鱼得水,发展得红红火火,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特别是在广阔的农村。那时,河洛大鼓与河南坠子、大调曲、三弦书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现任巩义市曲艺协会主席的尚继业回忆那时的辉煌说:“那个时候,天一黑,老百姓聚在一起就是哼唱河洛大鼓,不管唱腔如何。一听说哪个村里有说唱河洛大鼓的,人们结伴摸黑走上七八里山路去听。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有上千人,那掌声可以说震耳欲聋。

    原中国曲协理事、河南省曲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庆遂增说:“河南是曲艺大省,河洛大鼓是河南曲艺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曲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后继乏人
  

    然而,河洛大鼓很快滑向低谷。尚继业拿出了他收藏的1997年8月27日的《巩义广播电视报》,其中一篇名为《河洛大鼓濒临绝境,热血艺人呼吁抢救》的文章。文章说:“由于老艺人多数去世,后继无人,过去曾学习过曲艺的年轻人,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也多改行。”

    这篇文章反映了河洛大鼓的现状。

    1998年,巩义市召开首届河洛大鼓书会时,参加者有40多人,最年轻的仅15岁,这让尚继业看到了一点希望。到2000年,巩义市再办河洛大鼓书会时,只有30多人了,那位最年轻的再也没有露过脸。目前,巩义市仍在说唱河洛大鼓的仅有26位,他们中除了老艺人,其他的已步入不惑之年。

    说河洛大鼓的“断后”,还可以从尚继业的徒弟数量说起。1984年,尚继业在巩义市文化馆开班教河洛大鼓,共收了40个徒弟,目前仍把河洛大鼓作为职业的只有两位了。
      
    症结:艺人文化水平不高
  
   
    河洛大鼓为什么会如此迅速衰落?

    从客观上来说,听众少了,市场小了。河洛大鼓的主要演出市场是农村,主要是还愿之类的包场。还愿往往挑选良辰吉日,因而,艺人的演出就成了“一天打鱼,数天晒网”了,演出场次难以确定。

    从主观上说,河洛大鼓艺人文化素质较低。河洛大鼓的第一代开山祖师段雁、吕禄、胡南方、李富路等个个身手不凡。据说,胡南方不但有高超的技艺,而且是个文秀才,文字功底扎实,这使他担当起河洛大鼓艺术变革的重任,成功地完成了由琴书向河洛大鼓的过渡。而如今,在河洛大鼓艺人中,就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寥寥无几。有一部分文盲艺人,全凭口传心记,难免以误传误。有的说了一辈子书,书的内涵也不一定吃透,甚至唱得烂熟的书词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懂。

    尚继业讲了一个“炮楼”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尚继业写了一个反映好人好事的书段,其中有一句“想起了抛头颅的刘胡兰”。他把这个书段念给老师辈的一位艺人,这位艺人记是记下来了,可是第一次上台说的是“想起了炮楼里的刘胡兰”。待艺人说完之后,尚继业告诉他:“不是炮楼里,是抛头颅。”这位艺人并未完全理解,第二次上台一说到此,停顿了片刻,说出来的还是“想起了炮楼里的刘胡兰”。

    文化水平低,导致河洛大鼓艺人无法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靠的还是走街串巷式的演出方式。文学水平低,他们无法创造出新曲目,说唱的还是又长又老的曲目,不能满足现代人快餐文化的需求。
  
  民间:抢救在行动
  
  “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利用有限的资金,抢救河洛大鼓。”尚继业说。虽然河洛大鼓已有100年历史,可在这100年里,河洛大鼓曲目全是靠口一代代传下来,用文字记载的寥寥无几,更不用提用音谱、录音、影像等方式了。2003年,他调查统计,还有7位70岁以上的老艺人能说唱河洛大鼓曲目。可是,等他于两年后的去年请这些老艺人说唱时,有的已去世,有的已不能开口唱了。因而,老艺人一旦去世,一些曲目可能就被带到土堆里去了。他现在把能唱的老艺人请到家里来说唱,用MP3录下来。

    “说实在的,我们也想到录音棚里去录音,可经费太有限了,钱只能用在刀刃上。”尚继业说,请老艺人来,每录制一小时需要支付20元钱,老艺人的吃住、路费等需要给报销。另外,录音由MP3转为光盘,也需要花费。可是,资金却是非常有限的,去年募集了2.4万元,今年巩义市财政拨款2万元。他就想方设法减少开支。去年成功录制了长篇大书8部,中篇大书3部,书段10个,总计约有180个小时。

    目前,尚继业除了录制河洛大鼓外,还在整理河洛大鼓曲目《智断神杀案》等,准备集结成书。一旦实现,就创造了河洛大鼓史上的“第一”。此前,尚继业于2004年4月出版了20余万字的《河洛大鼓初探》一书,这是河洛大鼓史上的首部论著。此书对河洛大鼓的历史渊源、曲种形态、曲本文学、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领域都进行了探讨。2004年和2005年,他将一些河洛大鼓曲目制作成5套光盘,让它们走进音像店出售。这对于河洛大鼓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尚继业希望组成一个团队一起打拼。在这个团队里,分工相对明确,说唱的说唱,写词的写词,拉三弦的拉三弦,老人带新人不断培养,使河洛大鼓存续下去。

    2005年年底,尚继业找到某单位,要求挂靠在该单位成立巩义曲艺团,而该单位要求尚继业一年必须上交一定的钱。“我们还顾不住自己,还需要一些企事业单位赞助呢,再交钱可能吗?”于是,尚继业的梦想暂时破灭了。

    “现在,我在联系一些单位。”尚继业说,他的梦仍在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06-07-14 作者:姚辉常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