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洛阳

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黛眉手织布:传统与现代的绝妙结合

2014/7/8 18:12:16 点击数: 【字体:

 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黛眉手织布:传统与现代的绝妙结合
 
   黛眉工艺手织布开业仪式。 (资料图片)

    中年以上的洛阳人,尤其是曾经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应该还有使用土布的记忆。这种用家用织布机织出的棉布,在洛阳方言中又叫“大布”。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化纤的广泛使用,如今农村已难见织布机的影子,穿着土布衣服,更成为洛阳人遥远的记忆。 
  
    然而,走进位于新安县教育局楼下的黛眉工艺手织布公司的展厅,琳琅满目的土布产品却让人惊喜不已:床上四件套、衬衫、男女睡衣……传统的土布在这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成为一件件充满现代气息、适合现代人使用的工艺品或实用品。因其传承了传统手法,这些崭新的产品又成为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绝佳载体。
  
    1、黛眉手织布,技艺源远流长
  
    “黛眉手织布工艺是如何传承至今的?”面对记者的问题,该技艺传承人陈小团一一道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开篇几句,中国人耳熟能详,其描述的就是木兰从军前织布的场景。自古以来,“男耕女织”就是中国乡村最经典的生产和生活图景。
  
    关于黛眉手织布工艺的最早记录,出自《战国策·秦策·秦武阳谓甘茂章》,新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史料时,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安县一带的纺织技术就已经趋于成熟,不过这时候民间纺织的还是麻布或丝绸。
  
    到了元代,黄河流域开始广泛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织布越来越普遍。新安人将传统的麻纺织技术与棉纺织工艺结合,织成的棉布就是如今的黛眉手织布,主要分布在新安县石井、西沃、峪里等地,其中以石井乡为典型。
  
    20世纪70年代,黛眉手织布技术在新安农村依旧普遍存在。“家家闻机杼,户户纺织忙”。当地妇女几乎都会织布,产品也多为自给自足。鼎盛时期,平均每三四户人家就有一台织布机。其传承技艺采用的是家庭传承模式,家中的女性长辈会手把手地把纺织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很多人家能独立进行不同工艺。
  
    除了用于服饰等方面,黛眉手织布在当地民俗中也有很多功用:一是婚娶时的必需品。女孩出嫁时必须陪送手织布的被面、床单等,如今数量虽有减少,但仍然是嫁妆中的必备物品。二是社交礼品。红白事中,亲友会送上一匹手织布以示隆重。
  
    一名女织工说,她13岁的时候学会了织布技艺,织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床大布床单。如今,她已经43岁了,这床单她依旧在用,历时30年。这不仅因为手织布结实耐用,更重要的是用得久了,“用其他的被单不习惯”。
  
    2 、72道工序,手织布工艺复杂
  
    要说土布,当年曾经遍布洛阳乡村,新安黛眉手织布与其他地方的手织布在工艺上有什么不同呢?陈小团说,这种传统手工艺十分复杂,大大小小的工序共72道,主要工序也有9道,分别是:
  
    纺线—— 将棉条接向快速转动的线锭子,棉条自动加捻成线;   
  
    染线—— 将纺线放进染液中,搅动并加热至沸腾,使其着色;   
  
    扽线—— 把染好的纺线在浆糊中搓揉后,穿晾起来,扽至干透;
  
    经线—— 依照图案将色线络子固定在几十个铁环上,将铁环上的线一一牵出,按顺序挂在每一根经线橛上,捆系交橛处的交叉,卷线成团;
  
    闯杼—— 将经线一根根插入杼中,穿起线头以防脱回;
  
    刷线—— 清理经线之间的缠连,将经线一段段梳开;
  
    掏缯—— 经线或穿过缯片的圆环,或从缯柱中穿过,使经线织造时上下分离形成织口,便于穿纬线;
  
    吊机子—— 将织机部件全部组合调试出来,包括拴布、吊脚蹑等;
  
    ——织布。踩踏板的同时推出撑框,一手投梭,一手接梭,接梭后将撑框后拉,手脚配合,不断重复这一动作,当最后一段经线织到缯处,织布完成。
  
    遗憾的是,由于时值农忙季节,乡村妇女都在田间地头劳作,我们原打算实地考察石井乡手织布生产场景的计划只好作罢。不过,从陈小团给我们展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中,我们还是可以一看端倪。
  
    黛眉手织布配色对比强烈,讲究鲜亮,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通过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并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同时,纯手工工艺既保持了这种布匹纯朴厚重、自然天成的风格,又使每一件织物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
  
    陈小团说,黛眉手织布采用天然原料,纺线染料由艾叶、稻草、石榴、柿子及一些中药材等天然原料加工而成,恰好契合了当今人们讲究“天然、绿色、环保”的潮流,加上现代人返璞归真的时代需要,也给这种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3、传统技艺,迎来发展新契机
  
    受现代工业影响,民间手织布已经不再是人们主要的日常用品。没有市场,民间织工是不会长期生产的,这种工艺难以保存。
  
    如今,在新安县乡村,中老年妇女还有很多织布能手,但年轻人很少有会织的。同时,纺线、染线等工序,如今在乡村也逐渐消失了,织工们大多也都从公司直接取得成品色线。即便是过去乡村常见的织布机,如今在各家各户都难觅踪影,传统的手织布正逐渐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年前的11月,新安县石井乡举行了黛眉工艺手织布开业仪式,百余架织布机排列在石井街上,蔚为壮观,6个村百余名女织工开始投入手织布生产一线。
  
    郅民主原为新安县物资局机电公司经理,在公司内退后,应石井乡领导之邀,“重出江湖”为拓展手织布市场奔波。目前公司以“公司加农户”的运营模式,主要生产手织布系列产品,经过三年经营,以石井镇为中心的6个行政村,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500余台织布机和500余名织工的规模,年产手织布成品万余件,手织布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郅民主说,从2001年开始,县文化馆对手织布工艺进行了全面调查,收集纹样300余种。近年来,以公司为龙头,新安县组织了多次手织布艺术展,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在大型展览和经贸交流会上,黛眉手织布也经常成为展会的焦点之一。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行业的六大元素,黛眉手织布就具备旅游产品的各项必备因素: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迎合“绿色、环保、健康”的潮流;契合人们返璞归真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黛眉手织布价格适中、便于携带,是绝佳的旅游产品。在新安县经济和旅游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这传统的手工技艺,如今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郅民主说,为了弘扬这一古老技艺,他们制订了“五年计划”,希望在保持手工艺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使织布机发展到2000台,从业人数达到2500人以上,让这古老的技艺在新安县发扬光大。

    (鸣谢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11-11-03)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